首页 理论教育 潍北乡村生活:东永安村的庙宇与传奇故事

潍北乡村生活:东永安村的庙宇与传奇故事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东永安村共有两座庙宇[5],村民以“西庙”“东庙”相称,即1997年重建的孙膑庙和1998年重建的玉皇庙。孙膑庙宇主要分为三殿,即东殿、西殿和南殿。整座庙宇群在安排东、西两殿时依然遵照过去庙宇的建筑格局,即老母殿在东侧,孙膑殿在西侧。孙膑庙外的壁画为村民丛兴江所画。此外,也不乏孙膑庙与近代名人的传奇故事。

潍北乡村生活:东永安村的庙宇与传奇故事

目前,东永安村共有两座庙宇[5],村民以“西庙”“东庙”相称,即1997年重建的孙膑庙和1998年重建的玉皇庙。

孙膑庙,是村落历史的重要见证,位于村西头的西虎埠之上,始建于何时无从得知,据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但已无法证实。据碑文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曾重新修过。1945年庙宇因战乱被烧毁,目前的孙膑庙是1997年所修,神像设置与旧时庙内布局有些不同,但主神未变。庙宇正门牌匾写有“佛道崇尊”四个大字,进门影壁正面写有“佛”字,并绘有根深叶茂的青松壁画;影壁背面为“神”字,绘有青竹景致,顶侧还写有“竹报平安,写于2012年”字样。孙膑庙宇主要分为三殿,即东殿、西殿和南殿。东殿为老母殿,正神位为地宫老母;西殿为孙膑殿,正神位为孙膑,两侧为袁达、李牧,殿内除塑有孙膑像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相随,如淳于髡、田忌等。南殿较小,仅能放置路神爷和王灵官两位神像,人们烧香时只能在门外面祭拜。

在孙膑庙内院里的东侧,是现存最早的清光绪二年(1876)所立的石碑,记述了当时神灵显灵及塑造神像的情形。庙内西侧,是1997年重建庙宇时所立的两块功德碑;在庙宇大门外面,还有2015年新挖出的清光绪十五年(1889)碑刻及新修庙宇石阶的捐款碑。庙西的一片空场地,是每年正月十四举行祭祀仪式时焚烧大牛的“圣地”,仪式过后,村民会在二月时种些高粱、黍子或豆子,至秋天可收获不少粮食。每年入冬,村民便要砍伐秸秆,收拾场地,为年后仪式做准备。久而久之,这块地成为庙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庙宇南面,是2011年左右修建的三间庙宇办公室,最北边一间用来接待来访者,中间的一间作为妇女剪牛毛、糊牛毛的地方,最南侧的一间,屋高约6米,专门用来放置未扎制完工的大牛。随着所扎大牛体型的逐渐变大,这间房屋竟然放不下了。于是在2015年村民捐款筹钱,又在庙宇下面东侧修建了一间屋顶更高的铁顶房,以供存放。2015年,庙委会还花费10多万元,为庙前斜坡新修了水泥台阶与小山门,台阶共28层,宽约10米,很是气派。

整座庙宇群在安排东、西两殿时依然遵照过去庙宇的建筑格局,即老母殿在东侧(当地有“东为贵”之说),孙膑殿在西侧。为何老母庙在东侧贵地?村民常常讲起一则“孙膑、老母争地”的传说。据说孙膑仙游各地,打算给自己选个落脚处,来到东永安村,觉得此地是块风水宝地,适宜居住,于是,就埋了一本书占据此地。埋好以后,恰好老母娘娘路过,也看中此地,打算埋下自己的一只绣花鞋,但是三挖两挖就挖到了这本书,仔细一看是孙膑的,她就把书拿出来,把鞋子放到下面,孙膑的书放在上面。最后两位仙人开始争夺宝地,为证明自己来得早,就将信物挖出来看,结果当然是书在鞋的上面,于是老母殿便在东面,孙膑殿则居于西侧。

图3.1 东永安村孙膑庙及周围空间示意图[6]

庙宇壁画的内容大致与庙内诸神有关。孙膑庙外的壁画为村民丛兴江所画。西侧画的是“马陵之战”典故,描绘了孙膑与庞涓交战的情形,其他则是表现孙膑的一生行迹。老母殿外的壁画,取自“韩湘子韩愈”的典故,并附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殿外墙壁其他部分,还绘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观音菩萨南海修炼的画像,如来佛祖画像,山间古庙图及松树、竹子、芭蕉植物

孙膑庙内的壁画为外村一位木匠所绘制。在孙膑神像后,画有两条黄龙以及花朵,旁为仙鹤与青松;在齐威王、淳于髡等神像后,画有一魏国战士骑马作战图;在田忌、墨翟等像后,画有白胡须的鬼谷子山间修道图;孙武像后为祥云;在王禅老祖后,画有两童子执扇图。在孙膑殿内的空白处,还画有尉迟敬德、秦琼的画像,诸葛亮在城墙上惩治恶鬼图;两位道家老人于山间悠闲地下棋,另外还有在监狱中受惩治的罪犯和福寿葫芦等。在孙膑庙的梁柱上,雕刻有双龙戏珠、花鸟呈祥、游鱼荷香等图样。老母殿内的壁画主要有:在老母塑像后,画有两只凤凰与祥云;在送生老母塑像后,画有两个幼儿与祥云;在眼姑老母神像后,画有祥云纹样;在清凉观音、天宫菩萨塑像后,画有骑龙童子与仙鹤图;在德王菩萨与杨柳观音后,画有女子飞升像;在老母殿内的空白处,还画有八仙群像。庙宇壁画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村民所熟知的,不外乎升仙成佛的传说。其实,村民对于壁画并不甚关注,壁画更多的是承担了庙宇的装饰功能——增加庙宇的“神圣”色彩。

据村民传说,东永安村西的孙老爷庙所处位置,曾是孙膑隐居时渔猎的苑囿,因为这一地带水草丰富,孙膑常来此钓鱼。此外,也不乏孙膑庙与近代名人的传奇故事。例如,1907年陈干从日本回国后,住在附近的龙池镇白塔村。他经常骑马或徒步到此地,与同盟会会员、昌邑议事会会长李长庚商议昌邑的反清事宜。这年秋天,陈干去李长庚家的途中,黄昏遇雨,避雨来到东永安村的孙膑古庙,曾题《偶成》诗于庙门:“荒村人朴实,洼地淤泥深。日落西山里,潇潇古寺门。”[7]

目前村中的孙膑庙宇为1997年重修。当时周围村落都还没有复建庙宇,东永安村是最早重建庙宇的村落。倡修庙宇的村民有吕瑞孝、吕佃义、丛悦敖、丛介训等。当时很多妇女时常来村西高埠烧香祭拜孙老爷,于是吕瑞孝等倡议在原址上重建庙宇。盖庙前,村民吕瑞孝、吕述增、丛介训等,还专门带着木匠去昌邑青山、寒亭柳毅山参观,学习庙宇建筑形式、神像格局等。

按照庙委会的商议,碑文由丛氏家族文化人丛乐训、丛兴江共同撰写,但在碑文的撰写过程中有着一段小插曲。据丛乐训讲述:

建起庙后得写碑文,俺这个村有个人叫兴江,续谱时他也参加了。吕世能本来安排让俺俩写,兴江没和我说。一天,我去殿信那儿玩,吕世能叫住我,说:“你写完那个碑文了吗?”我说:“我还不知道这事啊!”他说:“兴江没和你说吗?”“没和我说呢!”我对兴江多少生了点气:“你不是不和我说吗,我偏写!”我和瑞孝说了说,打开门,想看看原来的碑文。碑文不大清楚,我就用湿手巾抹干净,扒(抄)下来看。根据老碑文的意思作了这个碑文。写完草稿以后,我就去兴江那儿,和他说起这件事来。我开玩笑说:“兴江,庙上让咱两个写碑文,你写完了吗?”他说:“没!”我说:“你不用装了,你快拿出来我看看。”他拿了出来,我看了一下。我接着说:“我也写了一个,你看看。”他看了说:“使(用)你这个吧,我写得不行。”我说:“我也觉得你的不行啊。你都不去庙里看看,得符合老碑文的意思。”[8]

这段小插曲,饶有兴味。首先可以看出丛乐训、丛兴江两人对于宗族公益事务十分热心,都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其次,撰文刻石即“立言”,如同做人以“立德”一样,都可以流传后世。无论什么时候,总不免要对庙内碑文品评一番。“碑上有名”,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种光耀后人、贴近永恒的方式。

重建孙膑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在20世纪90年代,村民的经济生活尽管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修一座庙宇对于村民来说,仍是一件大事。两庙相继重建,全靠村民自筹资金。庙委会规定,本村丛、吕两家族每位村民捐款数额不得低于10元,尽管如此,所筹资金依然不足。为了募集足够的修庙资金,丛、吕两家族的村民分为十几个小组前去各村募捐,每个小组两三人不等,这些小组成员大都是修庙的年长者。募捐的工具就是一张宣传纸,其上写着庙宇修建原因、时间以及希望“善人”筹些善款等,村民将这些募捐纸贴在其他村落中。每至一个村落,他们都会先和该村的较为熟悉的“善人”联系,如果没有熟悉的便会打听村里谁是“善人”,然后带着礼品前去,中午在“善人”家就餐,最后请“善人”捐些钱财。据说每户“善人”捐款金额都是自愿,最多的捐10块,多数为5块、6块、8块不等,有时所联系的“善人”也会帮着在自家村落代收捐款。他们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所去村落距离上并没有限制,只要是能联系到的都会前去,有时还会跨县。吕瑞婷讲述了她为建孙膑庙外出募捐的具体过程:

我跑过整个公社,有远东庄、徐林、东侯富庄、西侯富庄、中侯富庄、家庄、侯章、肖家埠、兴福、裴庄、双台、渔埠、渔洞埠村。当时两人一组围着整个公社筹集资金,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到了一个村后,先问谁是“善人”,谁烧香,问清后先去他家,让他再领着去别人家;再一个就是有亲戚的,托亲戚去联络。正月里,去亲戚家,不能空手去。过年时俺儿子给我的东西有饼干、罐头,我都拿着,中午在人家家里吃饭,走时把东西留下。东北角有个营子村,吕春英他娘跟我说,咱上营子吧。我说不去了,我过年的东西都送干净了。她说不要紧,她这有,要给我拿上,最后也没去。有一天,俺家老汉要我去北边柳疃去收钱,找俺妗子(舅母)。我不高兴,说收钱想起来恁(你)妗子了,你都两年没给恁妗子磕头了,我就没去。其余的村子大都联系了……村里有亲戚的先找亲戚,亲戚再找热心的“善人”。人家给多少都不能嫌少,要给人家写上名。从开始建庙就跑,收了好几个月,每个人平均收了1000多块。[9]

所有捐款按照数额多少,以不同的形式记录:捐5块钱用纸张榜,当年贴;捐10块钱的用簿记录,保留下来,每年正月十四挂在庙墙上(该记录簿后来不幸被烧掉了);捐50元的刻在匾上,存于殿内;捐100元及以上的刊载于碑刻。这些历尽辛苦“募捐”的村民以及庙宇修建的团队最终也以碑刻的形式载录,以流芳百世。尽管这些碑不甚为人们重视,但是村内人大都知道其内容载录的是捐赠者,也非常肯定这些最初为建庙而奔波的村民所做的贡献,认为“这些老人们都出了力了”。庙宇落成后,于2000年4月刻立石碑记载。[10]不难看出,修庙募捐其实是各个村落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尤以“善人”群体为主,而亲缘关系往往成为“联系人”的网络。这些外村捐款的“善人”正月十四来赶庙会时,还会和东永安村外出募捐的老人联系,而以吕瑞婷为代表的村民都会热情招待。一来二往,因募捐而结缘的村际交往便熟络多了。

庙宇修建时并未雇工,都是村民亲自动手修建。据村民说,修庙之时极其艰难,那时道路坑坑洼洼,村民爬着高坡往高埠上运砖、运水、搬石头,十分辛苦,常常是妇女搬石块,男性在上面盖房。

孙膑庙的管理主要由丛、吕两家族的村民负责,设有专门的庙委会,第一负责人称为“庙头”(又称“会长”“会首”),负责张罗扎制大牛、修缮庙宇及管理庙宇日常事务。自1997年建庙至今,孙膑庙庙委会成员大致经历了三任。

第一任庙委会成员中负责庙宇管理的多是重建庙宇的组织者,即村民所言的“盖庙的那些老人”,主要有吕瑞孝、吕佃义、丛悦敖、吕述增、丛兴江、丛正春、吕瑞婷等,如今这些人年龄为70岁至90岁不等,有的已经去世。村民吕瑞孝,是庙宇主要的倡修人,他为人谦和热情,在村民心目中很有威望,是大家公认的“庙头”。在孙膑庙办公室未修建以前,扎制大牛都是在吕瑞孝家院中进行的。这一任庙委会班子为重建庙宇出了不少力,又不计较个人得失,村民对他们非常认可。

第二任是以丛乐海为代表的一班人,时间是在2010年前后,据说是因为第一任成员们年龄大了,做事情不方便,所以自2010年起,新一任庙委会成员便开始负责庙宇管理。在吕成英的倡导下,大家在庙前空地修建了三间房屋:一间作为办公室,接待外人;另外两间专门用来扎制大牛,给村民带来了不少便利。这一任庙委会成员主要有:

传承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丛乐海 吕成英

成员:丛延俊 吕志英 吕言忠 吕建军 吕世能 吕群英

吕瑞福 吕秀武 吕志军 丛乐涛 吕建国 丛乐训

丛延庆 吕瑞昌 丛悦军 丛悦敖 吕世聪 丛宗训

吕瑞校 丛兴孝 吕言河 丛兴友 吕世元 吕昆明

会计:丛延俊

现金保管:吕世能(www.xing528.com)

物资保管:吕言忠

日常管理:吕瑞孝 丛悦敖 吕昆明

第三任庙委会是在2015年上任的,庙内办公室挂了一块“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工作牌,上面写着新一届庙委会管理成员名单。从中可以看出,其中很多成员是上一届庙委会班子中的。

传承领导小组:

组长:吕世敬 吕言忠 吕世能

成员:吕瑞福 丛兴友 吕瑞喜 丛延明 吕秀武 吕志军

吕群英 吕成英 吕志英 吕建国 吕言国 丛延俊

吕建军 丛延庆 吕世兴 吕言河 丛乐东 丛悦军

吕昆明 吕昆良 丛维仁 丛悦华 吕兴国 丛孟兆

吕世聪 吕世起 吕京伟 吕同民 吕世武 吕瑞新

吕吉祥 丛乐恒 丛杭州 丛传伟

会计:吕克祥

现金保管:吕世能

物资保管:吕言忠

日常管理:吕昆明 吕世能

这份对外公示的组织名单,是“庙头”吕世敬拟定的,有些村民并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庙宇日常管理,而是长年在外包工,但因为庙宇捐款而在名单之中。组长之一吕世敬被大家推为“庙头”,而他之所以被推为“庙头”,也并非偶然:

吕言忠:孙膑庙得找个传承人啊。我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我叫(吕)世能干,他也不干。让瑞福干吧,他也不干。俺家里(妻子)说,你去南边找世敬吧。我一想这事不二乎(有谱)。

吕世敬:我这个年龄不合适啊,你再找别人问问,

吕言忠:我也找了旁人(别人)了,刚才说了,咱得找对咱这个庙影响力大的家庭。

吕世敬:我忒年轻,原先也没参与过,要是参与过还行,没参与过,又不懂哩。

吕言忠:有俺们在这帮你嘛。

吕世敬:唉,你不知道,过去俺爹管着这个事,我再去接他的班,又没参与过,真不合适。

吕言忠:这事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你得这样寻思,老的栽树,小的乘凉啊。[11]

上述这段推选“庙头”的商议过程并不是实时记录,而是为拍摄文化和旅游部节日影像志《“烧大牛”》的需要而还原的生活场景。尽管面对着摄像机,两人的谈话略显不自然,但依然透露出不少信息。其实,孙膑庙“庙头”推举之事,与“孙膑崇拜”项目评选省级非遗有关,因此需要选择一位“传承人”,即村民话语中的“庙头”。村民吕世敬被大家推为“庙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吕瑞孝是建庙后第一任“庙头”,曾带头修建庙宇,而他的母亲齐玉兰(东永安村人)自婚后一直在西庙张罗。家庭渊源使得吕世敬的“接班”合情合理,村民也没有意见。吕世敬上任后,对庙内事务的确很上心,甚至不惜将个人在外的包工事务暂放一边,因而在短期内即获得村民支持。在东永安村,虽然庙宇事务于个人而言不会产生经济利益,但“庙头”的角色意味着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外部资源。每当有外来人员来村里后,多会先接触“庙头”。同时,掌管庙宇可以积攒个人威望,获得的是道德层面的名声,对将来的事业或者进入村政系统都有益处。

庙委会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每年张罗组织扎制大牛,并协助当地非遗中心,遴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孙膑崇拜项目的传承人。自2008年以来,孙膑崇拜项目传承人与传承谱系共经历了三次确定过程。项目最初申报的传承人为村民丛乐涛,他从事建筑运输工作,后组织秧歌队进行商业演出,还在潍北农场承包种植13公顷棉花。他的父亲丛介训是20世纪90年代庙宇重建时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村民眼里,丛乐涛是个活动能力很强、热心村内公共事务的人。每次庙内组织活动,丛乐涛都会捐款。据他个人讲述,当时让他当传承人也是因为他比较热心公益事业,常常免费提供砖瓦材料。[12]2012年,丛乐涛因病去世,潍坊市级非遗传承人便需要重新选定。这项工作由都昌街道办公室李云龙承担,他在2013年春节将拟定好的传承谱系等资料,印成宣传板悬挂在庙内办公室的墙上,传承情况具体如下:

图3.2 孙膑崇拜项目传承谱系[13]

清光绪年间的三位传承人是依庙内清光绪二年(1876)碑刻所记载的三位会首,负责当时庙宇管理;1949—1995年所列的20位传承人多是参与重建庙宇的年长者,其中村民吕述增在没有建庙前与吕瑞孝等负责扎制烧祭,他对大牛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近些年他身体不好,常常需要输液,但正月十四庙会期间他依然坚持去看看大牛。传承人中两位老年女性,是剪制灯笼、牛鞍等大牛装饰品的村民。据李云龙说,考虑到大牛仪式是个集体活动,便将各个扎制环节的人员纳入。因为整个扎制过程有男有女,因此传承人也应有女性。如张延芳嫁入吕家,负责剪纸、灯笼、花饰等工作。事实上,除了上述所列人员,“烧大牛”仪式的传承人中依然有很多未被列入的,因为涉及村民太多,也只能是尽量选择在当地有威望的村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