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东永安村日常生活的考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注重家族传统的村落。在以齐家为主的村落格局中,丛、吕家族以缔结联盟的方式,形成了一种以仪式活动为表征的文化权力,并影响到村落日常生活。时至今日,丛氏家族与吕氏家族仍过从亲密,看似由紧密的居住格局所促成,其实另有隐情。明初,两家自文登迁来后,都卜居于埠子西部高地,而齐家较晚迁来,居于埠东地势低洼地。中间因有高土埠的相隔,而使得丛、吕两家共事较多,与齐家交往较少。这固然是事实,但这种由村落地理格局、家族迁居先后所造成的居住空间格局,仅仅是构成家族关系的基础。齐家后迁此地,客观上与作为原居民的丛、吕两家形成了一定的资源竞争态势,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村政格局中取得强势地位,才是促使基于地缘关系的丛、吕两家族牢固结盟的真正原因。
可以说,东永安村的发展历史,是人口不断聚集而对地理环境不断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对乡村社会持续改造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想真正理解村落,就必须在准确评估自然地理生态对于村民生活的规定性影响的同时,还要将这一人地关系纳入国家历史进程与地方社会法制的双重视野中,理解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与文化意义赋予。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当地实施的环境治理措施,对于地方社会影响重大。在东永安村,1975年左右的村庄规划,改变了原有的村落空间格局。尤其是横亘于村西、村东之间的高埠子被平掉,昭示家族区隔的自然标识就此消失,“国家”以不可抗拒力量的形式展现在村民面前,凸显出巨大的权威性,对于村内家族关系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然而,即使在如此背景下,民间记忆依然表现出顽强而灵活的一面,村民心中依然存有边界的区隔。这种聚集于个体的心理边界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易变性,其恰恰是理解村落社会的关键路径。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丛吕不分”的说法已为东永安村村民所普遍认同,并经常以建庙和举行祭神仪式为证。建于村西西虎埠上的孙膑庙,就被作为“丛吕不分”的确凿证据被不断言说,甚至经常被链接到村落历史的“神圣”叙事中。时至今日,年复一年的“烧大牛”“烧大马”的仪式操演,昭显着村落家族生活空间的边界,但这一现象不能仅仅放在村落内部生活中来理解。毕竟,自20世纪以降,齐氏家族乘势而起,不仅在村落中与丛、吕两个家族分庭抗礼,而且后来者居上,在村落中有着强势表现,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注释】
[1]1942年《吕氏族谱序》载:“原我吕氏……复迁邑西李家庄。”另据村民说,东永安村前身李家庄主要有孙、李、王三大姓:“西庙埠子下面有一口老井,早先有人修井时,看到井里面一块砖头上刻着李家井……庄南头还有个井叫孙家井。北面这个沟原来叫王沟,那就是姓王的那一家子的地方,这个沟和地都是人家姓王的。迁来以前这儿都有人住,孙家、李家和王家。”访谈对象:吕大叔;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1年10月2日;访谈地点:东永安村孙膑庙。
[2]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东永安村《吕氏祖茔》碑:“吾吕氏者,自登州府文登县迁居莱州府昌邑县东永安庄。”又据清宣统三年《山东通志》卷二“昌邑县境图”中标有“中永安庄”之名,可见“中永安庄”更名为今日“东永安村”,大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村名曾叠加使用了一段时间。
[3]对于周围村落的地势,村民有“下坡(北洼)”“上坡(南洼)”之称,东永安村以北低地势称为“下坡”“北洼”,南边的角埠村一带高地势称为“上坡”“南洼”。
[4]该数据由东永安村会计齐乃会提供。另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东永安村户数为622户,总人口2403人。”见双台乡史志编纂小组编:《双台乡志》,昌邑县印刷厂,1986年,第31页。
[5]绘制者:李海云;绘制时间:2013年2月。
[6]王蔚成主编:《昌邑文化博览》,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03页。
[7]参见昌邑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东永安村现状图》,2008年1月。
[8]中共昌邑县委党史征委会、昌邑县民政局编:《昌邑英烈》,昌邑县印刷厂,1987年,第100页。
[9]双台乡史志编纂小组编:《双台乡志》,昌邑县印刷厂,1986年,第3、168页。
[10]双台乡史志编纂小组编:《双台乡志》,昌邑县印刷厂,1986年,第215页。
[11]双台乡史志编纂小组编:《双台乡志》,昌邑县印刷厂,1986年,第86页。
[12]台田的具体含义略有不同,但大体呈现为抬地及排水网络结构特征,其模式的类型也比较广泛,可以指与排碱沟组成完整系统的条台田模式,也可以指由台田与鱼塘,或者台田、鱼塘与稻田(藕田)组成的生态农业系统。见栾博:《台田景观研究——以山东东营为例》,北京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3]访谈对象:齐乃信,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4年7月20日。
[14]访谈对象:齐忠华,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2月3日。
[15]康熙《昌邑县志》卷四《版籍志》,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16]山东省昌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邑县志》,昌邑县印刷厂,1987年,第58页。
[17]譬如,当地所编织的炕席在村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老一辈就开始编这种苇席,那时候孩子多,靠编席维持生活。过年时每个炕上都要铺上一个新席,没有新席脸上不好看,俗话说‘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并且,在婚礼中所用炕席有所不同:“编席分两种,一种是直接用苇子编的,白色的,全都是一色的苇子,但是结婚吧,得铺花席(也叫红席),有个讲究,结婚的东西都是新的,编的时候就掺点秫秸篾子。”资料来源:穆里安拍摄:《昌邑纪事之渔洞埠的故事》,2007年。
[18]民国二十年《山东省各县农林状况报告·昌邑县》,引自文山诗书社编:《昌邑古县志集》,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6年,第691页。
[19]徐晓军:《峡山水库昌邑灌区发展问题及对策》,载《山东水利》2012年Z1期。
[20]访谈对象:齐乃信,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4年7月20日。
[21]张少华:《潍坊昌邑东永安村800多亩地受损,上游一企业排污所致》,载《潍坊晚报》2015年6月16日。
[22]双台乡史志编纂小组编:《双台乡志》,昌邑县印刷厂,1986年,第43页。
[23]山东昌邑县王家庄子大队:《改洼治碱,八年巨变》,载《土肥与科学种田》1973年第6期。
[24]双台乡史志编纂小组编:《双台乡志》,昌邑县印刷厂,1986年,第40页。
[25]山东省昌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邑县志》,昌邑县印刷厂,1987年,第184页。
[26]山东省昌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邑县志》,昌邑县印刷厂,1987年,第184页。
[27]双台乡史志编纂小组编:《双台乡志》,昌邑县印刷厂,1986年,第63页。
[28]双台乡史志编纂小组编:《双台乡志》,昌邑县印刷厂,1986年,第6页。
[29]王彬:《科技之光普照潍北大地——’96潍北农场小麦良种观摩会侧记》,载《山东农业》1996年第7期。
[30]访谈对象:齐乃信,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4年7月20日。
[31]访谈对象:李秀文,男,渔洞埠村人。访谈时间:2014年10月5日。
[32]访谈对象:丛悦明,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2月1日。
[33]访谈对象:丛乐训,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3月3日。
[34]访谈对象:齐乃信,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4年7月20日。
[35]明嘉靖四十年《丛氏家乘谱序》。
[36]绘制者:李海云;绘制时间:2015年5月。
[37]明嘉靖四十年《丛氏家乘谱序》。
[38]元至治元年将仕佐郎济宁路兖州儒学正邑人孙礼撰《丛氏祔葬记》。
[39]光绪《文登县志》卷五《职官表一》,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40]丛树乐:《〈丛氏祔葬记〉碑文与〈丛氏族谱〉中一世德佑祖之后裔支系的探析》,载丛氏研讨会编《丛氏源潭(第二部)》,第78页。另有学者也持此说,见孙丽霞:《山东文登丛氏家族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1]访谈对象:丛乐训,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4月22日。(www.xing528.com)
[42]访谈对象:丛乐训,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4月22日。
[43]丛兴江:《潍水“丛氏先茔碑”与丛氏之族》,载“丛氏家族家谱网”,2007年9月8日。
[44]民国二十一年菊月上浣二十二世孙丛兴周撰《丛氏族谱·正宗说》。
[45]清咸丰四年(1854)莱郡庠生丛希祥撰《丛氏合谱序》。
[46]清咸丰年间昌乐拣选知县赵升献在《丛氏合谱序》中说:“是举也,倡之者荫庭。”另,昌乐丛平章在同治十三年(1874)《添续合谱序》中提及:“成之者谁?余家荫庭兄也。”
[47]清咸丰四年(1854)拣选知县赵升献撰《丛氏合谱序》。
[48]清咸丰四年(1854)莱郡庠生丛希祥撰《丛氏合谱序》。
[49]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八世孙丛平章撰《添续合谱序》。
[50]民国二十一年菊月上浣二十二世孙丛兴周撰《丛氏族谱·正宗说》。
[51]民国二十一年邑庠生张晋生撰《重修族谱序》。
[52]民国二十一年邑庠生二十一世孙丛立纲撰《重修族谱序》。
[53]丛兴江:《潍坊丛氏宗亲联谊会在丛氏2014年续谱联谱工作培训座谈会上的发言》,载《威海文登丛氏大宗祠潍坊丛氏宗亲联谊会发言材料》,2014年3月29—30日。
[54]此碑用青石雕琢而成,上圆下方,碑身高1.55米,宽0.65米,厚0.18米。
[55]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一世孙丛传诗撰《重修族谱序》。
[56]1990年昌邑虫埠村《傅氏二支谱》。
[57]访谈对象:丛兴孝,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2年2月6日。
[58]“听说俺们庄的一个人出村去了,后来没有路费了,回不了家。傅振邦就给他写了个纸条,走到哪里,哪里要(招待)。咱庄人老实,人家也没多要(钱)。”访谈对象:丛正春,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6年2月20日。
[59]1942年十五世孙吕佃显撰《吕氏宗谱序》。
[60]1942年十五世孙吕佃显撰《吕氏支系考》。
[61]1942年十五世孙吕佃显撰《吕氏宗谱序》。
[62]访谈对象:东永安村某村民;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5年3月2日;访谈地点:东永安村。
[63]访谈对象:齐乃瑞;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1年10月2日;访谈地点:东永安村。
[64]该碑底侧被砸坏,后又补修,右下角刻有“公元1994年2月12日重修穀旦”。
[65]访谈对象:齐忠华;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5年2月3日;访谈地点:东永安村。
[66]张佩国:《土地资源与权力网络——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载《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
[67]访谈对象:吕瑞婷,女,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3月3日。
[68]访谈对象:丛乐训,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3月3日。
[69]“(吕家是比丛家住的地势低啊?)低点,丛家的高,埠(土龙埠)子东边又洼了。”访谈对象:齐乃信;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4年7月20日;访谈地点:齐乃信家。
[70]访谈对象:丛兴孝,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2年2月6日。
[71]访谈对象:吕瑞福,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1年10月2日。
[72]访谈对象:吕言忠,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2年2月6日。
[73]访谈对象:丛乐训,男,东永安村人。访谈时间:2015年4月22日。
[74]关于这一说法,只在清光绪二十六年《丛氏先茔碑》有所记载,而在吕氏、齐氏的族谱及祖茔碑刻记载中都不甚详。
[75]丛兴孝:“丛家和吕家一块从文登迁过来的时候,就像亲兄弟一样。齐家来得晚,住在埠东洼地。(埠)西边大都是俺姓吕的和姓丛的。老一辈开始丛、吕就不分了。”访谈对象:丛兴孝,男,东永安村人;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2年2月6日;访谈地点:东永安村。
[76]访谈对象:丛乐训;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5年4月21日;访谈地点:丛乐训家。
[77]访谈对象:丛悦明;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5年2月2日;访谈地点:东永安村孙膑庙。
[78]1996年东永安村《丛氏族谱·六世长公二公支系》。
[79]2006年东永安村《吕世宗谱》。
[80]访谈对象:丛悦明;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5年2月2日;访谈地点:东永安村孙膑庙。
[81]访谈对象:吕世敬;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6年12月19日;访谈地点:山东大学学人大厦。
[82][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83][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84]访谈对象:齐乃信;访谈人:李海云;访谈时间:2014年7月20日;访谈地点:齐乃信家。
[85]村内吕兴茂老人专门做丧礼纸扎物品,以“扎纸草”为生计,纸扎手艺很好,经常扎制丧事所用的车、马、轿、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