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永安村1990年所立的村碑中,丛、吕、齐三大家族都是明朝迁来的,且迁居时间均为洪武初年:
各姓族谱记载:齐始祖敬以,祖籍四川省成都府金堂县;丛始祖刚、吕始祖开业,祖籍登州府文登县,均系明洪武初年移至。赵祖赵吉由固堤迁来,陈祖梅生由白塔迁来。
该碑以“各姓族谱”作为凭据,可谓言之凿凿。然而查阅各家族族谱及祖茔碑刻,除丛氏家族外,齐、吕家族并没有记载迁居年代。在村民口述中,三大家族的迁居时间其实是有着先后次序的,即丛家来得最早,吕家次之,齐家最晚。据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地理位置的判断:
俺们村有三大姓,埠东99%是姓齐的,埠西99%是姓吕的,中间这块是俺们姓丛的。姓丛的来得最早,姓吕的后面来的,姓齐的来得最晚。我们这好土地都是姓丛的,人家来得早。[32]
丛家和吕家时间来的时间差不多,可能俺们先祖(丛)是先来的,原来村里大街是一溜埠子,很高,跟齐家不见面。俺们占的地方全是高埠,都是红黏土,是村里最好的地方。[33]
村里人都说,齐家来得晚。姓丛的看样子来得早,住的这个地方又高又好,占的土也好……吕家比丛家住的低点儿,埠(土龙埠)子东边最洼了。[34]
显然,关于三大家族的迁居时间,村民的口述记忆与村碑表达有着微妙差异,显示出村落集体叙事对于民间多元记忆的有意覆盖。在村民看来,丛家住在村中部,这是村落的最好的居住区,全为土埠高地,其田地也相对肥沃,吕家居于村西稍低些的埠子上。村民多认为,丛、吕两家族迁居本村的时间相差不了几年。稍晚来此定居的齐家,则居于土龙埠以东矮埠,地势比西部丛、吕家大约低2米。时至今日,这种关于家族迁居的时间,一直以来是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村落高埠、湖洼等特殊的地理地貌,成为村民判断家族迁居历史的佐证,久而久之便会成为村民的“常识”,凝结为村落的集体记忆。
关于东永安村三大家族的历史,以丛氏最为清晰。丛家人谈起他们的家族来历,总是从文登老家的迁徙说起,有的还会以族谱中的谱序为证。村民丛乐训对于丛氏家族史的了解最清楚,也是负责家族修谱、立碑以及对外联络等公共事务的关键性人物。作为村里少见的“明白人”“文化人”,丛乐训曾担任村内婚丧会委员和潍水丛氏联谊会副秘书长,不仅熟知村落历史、庙宇历史以及丛氏家族史,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笔者通过对他的多次访谈,参以族谱,丛氏家族的历史逐渐清晰。
大致说来,东永安村丛氏家族至今已传至三十世,五世祖丛刚为始迁祖,于明初自文登迁至东永安村。在东永安村《丛氏族谱》中,共载录谱序11篇。丛氏原姓金,史载:
丛氏世居文登,其先业辽远,固未易考据。然溯穷其自始姓金氏,柳林先茔碑刻有讳永者,乃汉左相金文靖公日四十五代孙也。魏曹丕僭号黄初元年,吾姓始祖以勋旧苗裔,避乱自京兆万年东迁浮居。晋泰始初,至不夜丛家岘,改丛姓以名岘焉。不夜者,文登之故号,岘由丛姓名也。文登之有丛氏自此始。厥后生齿日繁,宋大观元年,永乃别籍分茔,卜邑北著棋山乾地名柳林者而环葬焉。其外则吾宗人之分穴也。其诸苗裔布散天下,故天下丛氏皆宗文登云。[35]
丛氏这段历史,向来为东永安村村民所熟知,可能与丛乐训经常当众背诵这篇文登丛氏族谱序有关。他每次给笔者讲述丛家历史时,也总是不自觉地大段吟诵。文登县丛姓人员众多,有“文登县,丛一半”之说。在丛乐训的带动下,东永安村丛氏家族以接续文登丛氏族谱世系为荣耀。文登丛氏家族(一至五世及丛刚支系)的世系如下图:
图2.2 丛氏家族一至六世世系图[36]
文登丛氏族谱之所以将德佑祖定为一世,是因为“自德佑祖而上溯,世系漫不可详,盖缘世远人亡,谱牒不存故尔”[37]。但是,丛氏族谱中对于一世祖德佑的记载,与柳林祖茔元至治元年(1321)《丛氏祔葬记》[38]及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文登县志》[39]中所载差异很大,虽都名为丛德佑,但世系几乎毫不相干。对此,丛氏家族后人更愿意从政治避难等角度予以合理化解释。[40]东永安村丛乐训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次联谱始祖调整了,一世就不是德佑了,丛永为一世祖。(世系)本来很清楚,为了丛兰的功名,将他隐瞒了。当时丛氏家族在元朝做官的很多。[41]
他所提及的丛兰(1456—1523),为文登五世祖丛春次子,于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登进士,历官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赐葬青石岗。尽管他是文登的达官显贵,但远隔数百里之外的东永安村丛氏家族村民不仅熟知其事迹,而且为自己祖上出了这样的大人物备感荣耀。据丛乐训说,与文登丛氏家族的首次接续始于清朝乾嘉年间,当时文登有族人来到东永安村以及寒亭安固村,记录了五世祖丛刚后裔的迁居情况。[42]文登这次主动来接续族谱,还为始迁祖丛刚取了“开基”之名号。于是,村中便有了“丛开基、吕开业”的说法,作为村民对于丛、吕两家族迁居较早而丛家尤早的一种含蓄表达。由此看来,发生于文登与东永安村两个丛氏家族之间的世系接续,实在是一件饶有兴味的大事。
东永安村丛氏家族与文登丛家的频繁往来,是从1996年以后开始的。1996年春,潍水丛氏家族为“追本溯源”举办大型宗亲聚会活动,东永安村丛乐训与寒亭丛兴江(潍水丛氏联谊会秘书长)携带潍水《丛氏族谱》赶赴文登。这次去文登,他们瞻仰了文登丛氏祠堂及明正德年间任南京工部尚书的六世祖丛兰画像,还观谒了丛氏柳林祖茔和青石岗遗址,最后还与文登互存族谱。同时,他们还接洽文城镇北宫街丛氏家族续谱联谱办公室顾问丛仲隅,商量有关续修族谱之事。此后每年春节,丛乐训等都会代表潍水丛氏家族去文登祭祖,坚持了近20年。丛乐训是个热心人,外出参加这类活动,即使搭上工夫搭上钱也在所不辞。他还热心支持文登宗族事务的建设。2001年,文登修建丛氏宗祠,他在村内带头捐助2000元。后因年老不便,丛乐训不再亲赴文登。尽管如此,他依然关注潍水丛氏家族与文登的往来事宜。每当笔者前去其家中访谈时,他总会兴致勃勃地讲述文登丛氏家族的宗祠、墓田等情况,言谈间流露出一份自豪感。显然,文登丛家不仅为东永安村丛家提供了“木本水源”意义上的家族之根,而且使得参与事务者通过这一跨地域的家族链接在当下村落生活中获得实效。
据丛氏族谱记载,五世祖丛刚自文登迁居东永安村后,除长支迁居巨野外,均在潍水下游区域(即潍坊之地),故多称“潍水丛氏”。此后潍水丛氏不断繁衍,散居各地,“属五世刚祖裔族人今居潍水的共计约9730人”[43]。1932年丛氏族谱《正宗说》中记载了五世祖丛刚后裔具体居住地的统计情况(见下表):
族人住址表[44]
③潍水各丛氏族谱记载:“丛刚长子惠居于永安,无世传。”但巨野丛氏族谱中记载,“六世长公惠迁至巨野”。
(续表)
①安邱,今为山东省潍坊安丘市。
散居潍水各地的丛氏后人,在清代联系较为密切,曾多次联宗修谱。第一次是在咸丰四年(1854),昌邑东永安村、潍县安固、临朐、安丘等丛氏族人合修,确定了丛氏自二十一世至二十八世的排辈用字。这次联合修谱缘由及具体过程,可从郡庠生丛希祥所作序中窥知一二:
有居登州府文登县者,有居莱州府昌邑县西乡永安庄者,有居潍县北乡安固庄者,有居青州府昌乐县东南乡丛家阳埠、太平店子、西丛家庄、东丛家庄者,有居临朐县东乡丛家河、陶家庄、丛家沟、蔡峪、月庄诸村者,不有合谱以维系之,将见支派愈远,情意愈疏,世易代更,其不至视同本共源如路人者几何哉?余素有合谱之志未逮,适甲寅仲春有阳埠平章兄、复礼侄、安固景东叔来请合谱,向余叹曰:“吾族离居散处历数传矣,旧无合谱,自今以后倘谱之不合,世远年湮,将何以知派出天潢,以笃同本共源之谊乎?”余闻,言:“幸甚!”遂将谱抄出,交平章兄手,合昌乐、临朐、潍县、昌邑诸谱合成一函,各处存一,又命余作合谱序以记之。[45]
可以看出,这次联合修谱是由昌乐县丛家阳埠村的丛平章、丛复礼,安固丛景东等于咸丰四年(1854)来到东永安村,与居于该村的莱州府郡庠生丛希祥(十八世孙,配刘氏、孙氏)商议合谱。本次合谱的首倡人应是丛氏昌乐支系后人丛荫庭[46],合谱完成后他请好友昌乐拣选知县赵升献作序。丛荫庭的具体身份并不详悉,赵升献在该序中写道:
荫庭与余为忘年之交,其平日居心之厚,虑事之周,有可即是编而想见其大概者。余故乐为之序,以为继志述事者劝而后此合族缀食,凡可以尽尊尊亲亲长长之谊者,尤于荫庭诸君有厚望焉。[47]
可以看出,丛荫庭当是昌乐丛氏家族中热心公益、较有威望的“活泛人”。这份序言既显二人情谊,借修谱以扩大家族影响,又光教化之义,显示拣选知县文教之本职。对于东永安村而言,其作为潍水一带丛氏家族的始迁祖居地,本是家族正宗溯源的中心地。身为祖居地的家族能人,丛希祥按理更应主动去联络潍水各地的人来撰修族谱,而事实上是由昌乐等丛氏族人主动来东永安村联络,或许基于此,他才在文中用“余素有合谱之志未逮”为后人做一解释。[48]可见,尽管在潍水各地丛刚后裔的第一次合谱过程中,东永安村是被动参与,却在整个潍水丛氏家族中居于一定的中心地位。丛氏后人在清咸丰兵乱年间的这次联宗修谱,虽是家族能人正宗溯源的设计,却意在通过联合修谱整饬家族生活秩序,以扩大家族的地域影响力。
第二次续谱为同治十三年(1874)。这次续谱距首次合谱约20年,因“户口日增,生凿益繁,幼子童孙,即年及冠,字其名犹有未登族谱者”,“遍阅吾丛氏所居庄村,将各户所添新丁一一查考清晰并合谱”。[49]可见,这次主要是在原谱上添续昌乐、临朐、东永安村等潍水各地的新丁,修正重名者。
第三次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十一世孙丛传诗在序言中提到丛氏的历史溯源,即丛氏原为汉代左相文靖公后裔,为避祸乱,晋泰始年间迁至不夜,改为丛姓。东永安村丛氏家族成员大都熟悉这则有关丛家姓氏的历史叙事,为文登丛氏的历史渊源进行解释。这种更久远的家族史追溯,使得丛氏村民对于家族历史有了清晰的了解,衍生出一种文化优越感。
第四次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丛兴周在该谱《正宗说》中谈道:
吾姓自西迁以来五百余岁。世系不一,繁衍日盛,北联潍县,南至安丘,东联昌邑,西至临朐。宗派分歧,散处各方。每见同姓皆谈,不过仅知为同宗,至于彼属何支,此属何股,不能了然,遂致一派之亲,等于路人。数世之尊,视若平等。由是渊源昧,族情涣,人多而散,服近而疏,殊失夫敦宗睦族之谊,良可慨也。兹为救正起见,特具表式,将遐迩族人所居地址,详分支股,载明坐落,列于本编谱序之次,俾后世阅者,皆得晓然于某县某村为吾同宗,属何支股,距离远近,悉有所辨,而知所亲睦云。[50]
谱序撰写者之一为东永安村秀才丛立纲,同时也是这次倡修合谱董事之一。另有东永安村丛立广、丛立敬等参与纂修,最终采用“镌版石印,以图永存”[51]。
吾族居处不一,户口又多,生凿尤繁。其间,名次不无重复错谬之病,若不细加考正,恐一误再误。欲考正则不可得,且数十年来族中不乏善言懿行与妇女贞节可纪者,使不一一登载,令其湮没不彰可乎?[52]
可以看出,该谱本不仅是添续修正族人之名,还收录了昌乐地区丛氏族人的节孝事迹,以及族规族训《劝诫》(内容包括事亲、友恭、教子、守身、持家、敦睦、务学、力农及择交),比较注重礼仪的教化作用。
第五次为1995年前后。东永安村丛氏家族在丛乐训、丛延俊、丛召训等村民的倡议下,于1994年续修了本村的丛氏族谱。1995年春节过后,安固丛氏支系在丛丰东和丛延滋、丛志川、丛云川等族人的带领下,完成了安固丛氏支系的族谱撰修。他们得知东永安村支系也已续修了族谱,并增订了东永安村支系的排辈用字。于是,1995年的正月二十,安固支系的有关人员赶往昌邑东永安村,在东永安村丛乐训、丛召训的建议下,又赶往昌乐丛家阳埠,协商联合修谱的相关事宜。商妥后,于该年的春、冬两季农闲时,续修族谱董事会及代表先后分集东永安村、安固、丛家阳埠、寒亭等地,商榷潍水丛氏续修族谱董事会组成人员名单、修谱宗旨,协商拟定五世祖刚支系增添的自二十九世至三十八世的命名及谱序的撰写,族谱的编排格式、字体及印刷等相关事项。[53](www.xing528.com)
晚清以来除了上述多次联合修谱外,潍水各地丛氏家族还常常赴东永安村一起举行祭祖礼仪。就在第三次合修族谱两年后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昌乐、临朐、寒亭丛氏后人集聚于东永安村祭拜祖先,并修立祖碑。[54]碑文如下:
碑阳:
丛氏先茔
安固、阳埠、店子、东丛家庄、西丛家庄、丛家河、陶家庄、丛家沟、蔡峪、月庄阖族同立。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 穀旦
碑阴:
盖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故尊祖敬宗,圣王垂为宪典,亦即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吾始祖讳刚,字直烈,故登州文登县籍,自有明洪武初来昌邑西乡之永安庄,遂世居焉,而兆阡于兹,历有年所。支派别分,异域播迁,桑梓陇墓,茫乎视若秦汉时事者比比矣。若代远年湮,以岁时蒸尝之地,为竖子牧刍之场,甚非先王尊祖敬宗之遗意也。于是阖族共议,植树数十株,隐以为先灵所依,显以表墓门之光。庶春霜秋露,过而兴感,则孝悌之心可以油然生也。但葳蕤弱质,不堪丛伤,爰告族人,永为护持。谨将此意,勒诸贞珉,非敢剖笃孝思也。聊以示子孙不忘云耳。
茔地大分四分零五毫。
神路南行至道横阔大尺六尺。
碑文中提及的10个村庄,皆为东永安村迁出、居于潍水流域的丛氏村民的居住地,具体为潍县、昌乐县、临朐县。这块祖碑本身亦可谓命途多舛:在民国战乱时期,曾受过子弹损坏;“文革”时期被推倒;20世纪70年代,改洼治碱、兴修水利时,又被拉去修桥作为桥面。1989年农历二月初二,村民丛乐训带领丛乐奎、丛乐涛、丛兴江、丛兴孝等人,从废弃的旧桥石料中寻回,并捐资、购材将其立在村后西北部的墓田中。1996年清明节,村民丛乐训、丛召训与寒亭丛兴江、丛兴民等,又在祖碑两侧修建一房屋式尖顶,以避免祖碑风吹日晒。
可以看出,晚清以来丛氏族人有着浓厚的家族意识,尽管分居各地,依然多次联合修谱,而作为潍水丛氏始祖丛刚所在的东永安村则成为地方家族的中心地。联合修谱、立祖碑等活动,体现了丛氏后人浓厚的家族意识与凝聚力,同时也是对东永安村的丛氏家族祖居地的强调与认可。明清以来,潍水丛氏族人博得功名者不多,达官显贵更是少见,“考诸谱牒,即名列黉序中者且寥寥可屈指数,又何有于累世显达哉”[55],东永安村丛氏仅有一名郡庠生与一名邑庠生。不过,让丛氏家族聊以自慰的是,他们与清代名臣傅振邦交谊深厚。据说,傅振邦为昌邑虫埠村人,姥姥家在东永安村,为丛氏家族村民。不过,虫埠村《傅氏族谱》中未见相关记载:
长清,丕承长子,字洁源,由武生中式嘉庆庚申科武举,原任江西抚州所领运千总,敕授武略骑尉,诰封建威军,诰封荣禄大人。配郭氏,继杨氏,敕封安人,诰封一品太夫人,晋封一品太夫人,生六子。[56]
显然,傅振邦父亲傅长清曾娶郭氏、杨氏为妻,未见有“丛氏”记载,但这丝毫不影响丛氏家族对名门亲缘关系的记忆。在村民的记忆中,傅振邦曾到东永安村祭祖修门楼,使得丛氏家族荣耀一时。据说有一年,傅振邦来东永安村为老人上坟,在村内修起了两进式高头门楼,其后还打算竖高旗杆,但因世道变化,旗杆最终没有竖起,门楼也被拆毁。[57]此外,还有多种傅振邦帮助东永安村的故事流传[58],村民津津乐道之中,为本村添加不少神奇色彩。
丛氏家族世系的明晰,祖上文登丛氏科举辈出、多达官显贵,以及文登修建的规模庞大、庄重气派的丛氏祠堂等,常常让丛氏村民备感荣耀。同时,无形之中这也成为其与村中吕氏、齐氏家族参照中的优势。可以说,丛氏家族因世系明晰,而在村落中获得一种文化尊严,这既为东永安村“丛吕不分”的家族联盟平添了不少底气,也为这句“丛吕不分”俗语中的丛字起头,赋予了一种天经地义的性质。
细看当下东永安村,吕氏家族在村落三大家族中其实是人数最少的,至今约传二十世。尽管同样自文登迁来,但因文登世系已无可考,两地无法接续,村民便以始迁祖为始祖。据说,前几年村民吕成英带领族人前去文登多次寻根,但始终没有找到,颇感遗憾。吕氏家族自迁至东永安村共三次修谱,除明隆庆年间毁坏的谱牒外,还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纂修的未竣稿与2006年的新修族谱。在民国三十一年的简短谱序中提及:
原我吕氏,世居山西,遭鼎革之变,东迁文登,复迁邑西李家庄,因新迁之故,改李家庄为永安庄,命名之义,亦即永久长远之意也。至今约二十世。虽子孙繁衍,无多显达者,宗派支庶不甚明了。吾访诸老,据言明隆庆二年村被水淹,谱之损失自此始矣。谱系不清,无法着手。今值日寇乱华,遍地烟起,族下志士恐一时谱被损失,嘱予暂予抄录,以待有志者为之清续。[59]
1942年的这次修谱,是由十五世孙吕佃显据影轴草创,时战乱频仍,谱系不清,终未修成。按他所载,吕氏家族共分五大支:
每年影房供奉之礼品是六大件,每年正月初三日按支分下,以此为据矣。不知由何世而起,述不甚明了。今自族谱第七世为据开列如下:
一、二支:每年供奉一盘
三支:每年供奉两件
四支:每年供奉两件
五支:每年供奉一件
第一支:孔德(配宋氏)
第二支:秉乾(配赵氏)
第三支:孔宾(配张氏)、孔丕(配王氏)、孔赋(配刘氏)、孔礼(配齐氏)
第四支:孔华(配赵氏)
第五支:孔文(配齐氏)[60]
吕氏家族祠堂在村中东北角,后来无人管理塌陷了。据村民说,尽管村内经济好转,但是对于整修祠堂,吕氏村民意见不一,因此至今未修。2005年的族谱编修,是由十七世孙吕成英、吕富英、吕群英、吕君英及十九世孙吕秀武所倡修,并邀请昌邑市历史学会秘书长王伟波协助拟定体例,依次修辑。七世之前依据1942年正月吕佃显所录影轴底册,虽支系难明,但先祖名讳均历历可考;七世之后,则据各家支影誊录;今世之人则考之户口册档,最终于2006年告竣。本次参与续修的主要是东永安村、常太屯、葛家庄、寒亭吴官庄四村的吕氏后人,而吕家庄、桃埠、南店、侯富庄则未能收录。
在当下东永安村村落生活中,吕氏家族经常忆及历史上曾有的辉煌。明清以来,吕氏家族不断壮大,家族人口不断向外迁居,散居各处,如南店、侯富庄、桃埠、常太屯、葛家庄、吕家庄、寒亭吴官庄村等。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一块祖碑,记载了各处吕氏家族联合立碑的情形:
碑阳:
吕氏先茔
茔盘地大约占一亩八分七厘四毫;东永安、侯富庄、葛家庄、吕家庄、南店、吴官庄、桃埠仝立石。
光绪二十年二月 穀旦
碑阴:
从来水本于源,木本于根,而人本于祖,所谓源远而流长也。吾吕氏者自登州府文登县迁居莱州府昌邑县东永安庄,祖茔在西庄东北坡下,数传而后尤迁于此,嗣后户繁人众,各择吉茔,大抵分派支流,皆由于此。茔内有松树七株,明堂五株,本实虽未拨,枝叶已有害,合族议妥,卖京钱一百二十吊整,以作立碑栽树之资。立碑以后,无论坟木茔地,树木蒿草,有人毁伤,按事轻重,现定罚资。大家共议,嘱以为文,予何能文,不敢固辞,直述大略云尔。
郡庠生吕延年撰并书。
这块祖碑不仅讲述了祖先迁居情况,还体现出保护祖茔地生态环境的观念。在吕氏族人的迁移地中,除吴官庄为潍县地外,其余各村皆在昌邑境内。撰文者吕仁寿,字延年,是明清以来吕氏家族中唯一博得功名的村民,还曾为孙膑庙撰写碑文。不过,吕氏家族“虽子孙繁衍,无多显达者”[61],也是家族自认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