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及消亡原因

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及消亡原因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后随着大规模的海退,最终使得泻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在入注河流的不断淡化下,逐渐演变为淡水湖。根据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区域湖相地层的14 C测年表明,该区湖泊大约形成于距今5500年。这些古湖泊呈带状分布于海积、河积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淄河、弥河、白浪河、虞河冲积扇的前缘。古湖泊消亡最根本的原因,是河道变迁频繁和人类活动加剧。

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及消亡原因

在潍北地区的海河积平原区域,自西向东分布着三大湖泊群。这些湖泊的形成与晚更新世以来的三次大的海侵(沧州海侵、献县海侵、黄骅海侵)有关,尤其与黄骅海侵关系最为密切。黄骅海侵在距今7000年左右时达到全盛时期,当时海平面大致位于现今5米等高线附近,黄海海水经渤海向华北平原内侵,其中南部到达山东丘陵北陲的寿光昌邑等地。以后随着大规模的海退,最终使得泻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在入注河流的不断淡化下,逐渐演变为淡水湖。如最西部的别画湖便是由虞河、白浪河汇入。根据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区域湖相地层的14 C测年表明,该区湖泊大约形成于距今5500年。[26]潍北地区的古湖泊有巨淀(钜定)湖—清水泊、别画湖、黑冢泊等。这些古湖泊呈带状分布于海积、河积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淄河、弥河、白浪河、虞河冲积扇的前缘。

潍北地区的湖泊群以巨淀湖—清水泊面积最大。《汉书》记载:“(征和)四年春正月,行幸东莱,临大海。……三月,上耕于钜定。”[27]可见,汉武帝曾亲自在该湖主持籍田仪式。历史上,这些湖泊可蓄积雨季时的洪水,补给地下淡水,对于减轻土地的盐碱化,调节滨海地带的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现在这些湖沼完全消失,土地盐碱化并大半荒芜。[28]

永安村紧邻的湖泊为别画湖(又名“朕怀湖”“蝶湖”等),横跨昌潍平原中北部。关于别画湖,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白狼水)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径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溉水又北径寒亭西,而入别画湖”。[29]元代于钦《齐乘》在记载白狼水时,提及别画湖:“白狼水,《水经注》出丹山,径北海郡城东,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东北入海。余按,白狼有二源……又东北过寒亭,合溉水入湖,由湖入海。”[30]此后各地方志记载的多为该湖泊解体而形成的小湖泊之名,如“黄荞洼”“芙蓉池”“高庄洼”“散水泊”“长泊”“永安湖”“容安洼”“莲花坡”等。别画湖的具体范围有多大呢?民国《潍县志稿》依据陆军测量局认为:“别画湖,《水经注》: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即今永安湖、高庄洼、莲花坡、常寨洼、黄荞洼,在县北五六十里。”并且按:“《广异记》云:‘望海台侧有别浕泊。望海台,即今禹王台。’”[31]宣统三年《山东通志》载:“(大湾口)庄东有泊子庄,东南距别画庄二十里,土人称其间为散水泊,其地当为别画湖故迹所及。”[32]另外,据引黄济青沿线工程的地质研究发现,潍坊北面滨海地带白浪河尾段曾经存在一湖相沉积区。[33]可以推断最初别画湖的区域范围,即东至昌邑市的永安一带,西至寒亭区禹王台村,北至横里路、西利渔村一线以南,南至固堤村北,东西、南北各约18公里。这一范围大约出现在汉代或其以前的气候温暖时期。自东汉中叶时起,气候逐渐转寒变干,湖泊的面积也相应缩小,并出现解体趋势。到北魏时,已减至“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并有黄荞洼与莲花坡两个洼地分离出来。[34]

至迟在明代,芙蓉池由别画湖东北部区域解体而成。明《寰宇通志》载:“芙蓉池,在昌邑县西北二十里。旧有台,久废。”[35]其后,历代方志多有记载。清康熙《昌邑县志》载:“芙蓉池,在县西二十里永安社,旧有台,今废。故址犹存水央,俗呼为西白。”[36]

清康熙年间,昌邑知县许全临曾作诗《芙蓉池怀古》:“淑景融融媚碧波,芙蓉池畔长新荷。鱼吹细浪摇明月,燕掠疏帘影绿莎。台榭昔年夸壮丽,沧桑今日遍藤萝。水央遗址依然在,弹指兴衰感慨多。”[37]清末民初,芙蓉池进一步解体形成多处小湾塘和湖洼,如永安一带的永安湖。民国《潍县志稿》在记载瀑沙河时曰:“瀑沙河,源有五……又北漫于永安湖,水盛则东北入海”,“虞河……近年下流淤塞,其水或散于高庄洼,或注于永安湖。有时水涨,方能入海也”。[38]可见,20世纪30年代,永安湖水量明显渐少。至1949年左右,由别画湖分离出的多处湖洼地已基本干涸。时至今日,所残存沼泽之地多在北部地区,如在寒亭,沼泽植被主要分布在高里、固堤北部、南孙乡全部和泊子乡北部,面积16.1万余亩。潍北别画湖遗址,土壤发育已脱沼泽化,但仍保留着沼泽植被。植被以芦苇、香蒲、臭蒲为主,并有单一的芦苇植被。[39]东部永安北洼、高庄洼,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开垦,已经成为潍北农场。古湖泊消亡最根本的原因,是河道变迁频繁和人类活动加剧。[40]就别画湖而言,受制于白浪河河道迁移,湖泊来水量逐渐减少。随着人口日益繁衍,大部分湖区已被开垦为农田,湖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诸如湖泊、山脉等某一地理资源的存在,对于当地民众的知识及心智塑造是恒久而坚韧的。比如别画湖,在历代民众中流传着诸多传说故事,内中寄寓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与想象。唐代文人戴孚《广异记》曾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建中初,青州北海县北有秦始皇望海台,台之侧有别浕泊[41],泊边有取鱼人张鱼舟结草庵止其中。常有一虎夜突入庵中,值鱼舟方睡,至欲晓,鱼舟乃觉有人,初不知是虎,至明方见之。鱼舟惊惧,伏不敢动,虎徐以足扪鱼舟。鱼舟心疑有故,因起坐,虎举前左足示鱼舟。鱼舟视之,见掌有刺,可长五六寸,乃为除之。虎跃然出庵,若拜伏之状,因以身劘鱼舟,良久,回顾而去。至夜半,忽闻庵前坠一大物,鱼舟走出,见一野豕,腯甚,几三百斤。在庵前,见鱼舟,复以身劘之,良久而去。自后每夜送物来,或豕或鹿。村人以为妖,送县,鱼舟陈始末,县使吏随而伺之。至二更,又送麋来,县遂释其罪。鱼舟为虎设一百一斋功德。其夜又衔绢一匹而来。一日,其庵忽被虎拆之,意者不欲鱼舟居此。鱼舟知意,遂别卜居焉。自后虎亦不复来。[42]

不难看出,这则“拔刺报恩”的传说,是动物报恩故事的一个亚型[43],承载着一定的伦理教化意义。故事发生地点为潍北禹王台别画湖,早在唐代该传说在此地已广泛流传,显示出潍北民众对于生活环境的认知与想象。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还发现,潍北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大禹在别画湖一带治水的传说。据说,大禹曾在这一带逗留,治理湖水很是得法,使得百姓免遭水患。我们虽然无从知悉大禹治水传说在这一带的起始时间,但可以理解为民间传说的“在地化”表现形式,就其根本而言仍可视为地理空间对于人们心智格局的深刻嵌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