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潍北地貌与水系:海洋与河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潍北地貌与水系:海洋与河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潍北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海洋与发源于鲁中山地北麓诸河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俗称“潍北大洼”。自海岸向南,地貌依次为海积平原、海河积平原、河积平原。潍北地区境内主要有潍河、虞河、白浪河三大水系,均依地势自南向北流入渤海莱州湾。潍河流域全年降水集中于夏季,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以前,潍河曾是潍北地区水运的主要河流之一。

潍北地貌与水系:海洋与河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潍北地区是指潍坊市北部的区域社会,大致包括寒亭区(旧称“潍县”,1983年撤销潍县,改为寒亭区)、昌邑市北部以及寿光市北部等地区。具体四至范围:南至潍坊市区,北至渤海莱州湾,西至寿光与东营界,东至胶莱河即昌邑与平度、莱州界。[2]

莱州湾南岸潍北地区属渤海坳陷区,为平原地带,南部有残丘零星分布,地势向东北莱州湾微倾。潍北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海洋与发源于鲁中山地北麓诸河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俗称“潍北大洼”。自海岸向南,地貌依次为海积平原、海河积平原、河积平原。滨海平原地带地下卤水藏量丰富,分布有大量盐田,局部为盐渍化荒地、水塘,为大海潮及风暴潮侵及地带。因北临渤海,海口有堤河口、潍河口、白浪河口等。海河积平原位于海积平原以南,海拔8米以下,地势低洼,是特大风暴潮侵淹地,形成了黄土埠[3]这一微地貌类型,多是孤立散布的南北向长垅状岗地。[4]1949年以前,这一带仍为古湖泊分布区域,为全新世海侵沿海泻湖。河积平原位于海河积平原以南,海拔10米以上,由流经本区域的白浪河、虞河、潍河、堤河、浞河等冲积而成。[5]

历史上,潍北平原最为凸显的景观特征便是湖洼泽薮与星罗棋布的高土埠相间,人们为避水患,多居于高土埠之上,日常劳作、社会交往大都沿高埠进行,很多村落以“埠”命名,如渔埠、渔洞埠、李家埠、博乐埠、肖家埠、长流埠、张家埠、角埠、虫埠等。土埠大都有神奇的传说故事,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许神秘性。

潍北平原的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盐土等,越往北土壤盐碱化程度越高[6],尤其是昌邑龙池、下营以及寒亭南孙和泊子乡等北部滨海地区最为严重。整体来看,尽管这一区域为广袤平原,但因近海,土壤偏盐碱化,种植条件较差。潍北平原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湿季明显。[7]春季空气干燥,多风少雨,早春冷暖无常,晚春回暖迅速;夏季温高湿大,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寡照,北风频吹,雨雪稀少。[8]全年降水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份。

潍北地区境内主要有潍河、虞河、白浪河三大水系,均依地势自南向北流入渤海莱州湾。其中,又以潍河为大河,对潍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潍河,古称“潍水”,俗称“淮河”,在清代时为“昌邑八景”之一。它发源于山东莒县北部一带箕屋山、沂山山麓[9],流经沂水、五莲、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昌邑诸县市区,北至昌邑市下营,注入渤海莱州湾,总长约246公里,流域面积约6367平方公里[10],其中流经寒亭境内约31.5公里[11],昌邑境内约86公里。

潍河沿途支流众多,渠河、汶河为潍河的两大支流。潍河上、中游以墙夼水库为分界点,中、下游则以峡山水库为界。潍河的自然地势走向是西南高、东北低,上游为山区,中游为丘陵、盆地,下游为平原,临海多为盐碱滩地。潍河流域全年降水集中于夏季,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潍河河道弯曲,在过去多次改道,当地有谚“潍河没有三里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清乾隆七年《昌邑县志》:“潍水……康熙五十八年,水忽东徙,弃故道十余里,取径直下,形势遂失其旧。”[12]潍河东岸边的围子镇葛达子村有一块元代石碑,上刻有“西距潍河十五里”的字样,说明元朝时潍河还在昌邑城西十余里(即现今的夹沟河)[13],后来却跑到了城东7里以外,可见河道的摆动之大。(www.xing528.com)

潍河在当地以“坏河”闻名远近,经常泛滥决口,有“十年九决口”之说。潍河上游重峦叠嶂,支流众多,每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咆哮直下,破堤毁岸,淹没房屋,吞噬庄稼,给下游人民带来沉重灾难。[14]当地有民谣说:“开了吴家漫,昌邑淹一半。开了田家湾,淹到三合山。”“开了小营口,昌邑潍县跟着走(指外出逃荒要饭)。”地方文人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清代陈之枌《潍涨》诗:“潍水来琅邪,啮我青石足。怒波挟秋涛,树杪飞白玉。日暮争海峤,浪滚云天绿。古岸碧烟起,物物受惨酷。苍茫晚渡愁,不辨小溪曲。”[15]清代李肇林曾作《潍决有感》,将潍河灾后的凄苦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16]

作为本文重点研究的双台乡东永安村一带,现今与潍河相距约15公里,虽距河岸相对较远,但因为过去雨水较多,潍河下游堤岸防护较弱,水系发达,水量又大,一遇连绵大雨,洪水便涌向大大小小的河流,所以1958年以前这一带也常受到潍河涝灾,给村民留下了深刻记忆。[17]1986年《双台乡志》记载:“以潍河为例……河道失修,堤防溃决,我乡人民饱尝洪水之苦。至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潍河仍年年漫溢,溃决成灾。大水过后群众衣食无着,在民间流传着‘听的是黄鸾子叫,喝的是牛马尿,吃的是猪狗食,铺的是苇子草’的民谣。”[18]1950年,潍河决口69处,波及全(双台)乡。[19]1958年,为了解决潍河下游两岸的洪涝灾害、农田灌溉和沿海群众吃水问题,国家投资6900万元,由昌潍地委、专署组织高密、安丘、昌邑、潍县四县,动用民工3.2万余人在潍河中段、昌邑南部修建了峡山水库。[20]但自1974年以后,潍河金口大桥河闸以北,河道干涸,常常终年无水,下游区域各支系小河也几近干涸,河床都被村民改为耕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以前,潍河曾是潍北地区水运的主要河流之一。自诸城经安丘、潍县、昌邑北上,入渤海,下游40余里可通民船,但河口处有一大沙洲,20吨以上的船只不能出入。[21]清光绪《昌邑县续志》载:“潍河,本境惟潍水可通舟楫。”[22]民国《潍县志稿》曾这样描述潍河航路:“潍县境内河道可通航者,仅有城东潍河。南来商船以运小麦为主品,本邑商船大半为于渠庄南之皂角树庄人民所有。由于渠北行七十里至昌邑境之下营,再四十里入海。运输以蜀秫、大豆豆饼、鱼类为大宗,由河口东至龙口,西至羊角沟,北至天津等处,皆可通航。特以渤海沿岸缺乏警察之设备,海匪时常出没,以致帆船商运日益衰落,殊可惜也。”[23]随着烟台的开埠,渤海莱州湾沿岸交通得以改善,昌潍地区的小麦、大豆、煤等物产可经潍河运至昌邑下营港口,再转运出海。从以上可以看出潍河在沟通鲁东、东北地区的重要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南来北往的商业贸易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信仰仪式、故事传说等文化的互动与交流,知识的流动超越了地理空间边界。

除潍河外,诸多支系河流对永安一带亦有重要影响。永安地势低洼,由潍县流入境内的河流有四条:一是虞河,流经渔洞埠洼;二是瀑沙河(上游潍县段称浞河,亦称寒浞河、古寒水等),流经西永安村西南;三是阜康河,流经东永安村东;四是夹沟河,流经远东庄东部。永安一带多土埠岭,以西永安村西埠为起点,向东依次有东永安埠、远东庄埠、徐林庄埠、蚂蚱埠,这些黄土埠岭,连绵起伏,长数十公里。这些埠岭阻挡了南来诸河水北流入海,每遇大雨,永安一带一片汪洋,全年积水难下,田地淹没水中,村民出门需要扎水筏子划渡。究其原因,因上游潍邑淤塞不畅。基于地貌环境,河流上游与下游的民众多有冲突。清嘉庆十七年(1812),西永安村村民刘士汉、马乙建等人,状告潍邑24社,要求居于四条河上游的24社出工开挖河渠,疏导洪水泻于北海,以除水患。但潍县、莱州府均持敷衍态度,并未裁决。二人徒步进北京,将诉状递到户部。此时,官司已历经三载。户部经过审议,批谕下达,潍邑败诉。批谕潍令监工,责24社摊派民夫,开挖河漕排涝。要求河口宽5丈,河底宽3丈,河深1丈,堤高5尺,河长13里。清嘉庆十九年(1814)春,潍令调动24社数万民夫挖河。河道由原东永安东头的瀑沙河故道改挖于西永安西头,由永安西部一直通向北部渤海莱州湾。历时一月,新河竣工。[24]永安一带积水顺势北流入海,洼地逐渐露出水面。

潍北灾害主要有水患、潮灾、地震、蝗灾、旱灾冰雹等。旧时北部濒海,地壳活跃,常引发海潮,每年三四月及秋季易发生海水倒灌,如1949年7月26日,海堤决口数处,潮水内侵20余公里,淹农田500余公顷。1964年4月,潍北遭受特大海潮,水位达3.8米,侵入内地东西宽29公里,南侵30公里,永安、博乐埠遭害尤甚。[25]潮水过后,不但房屋倒塌,而且耕田变为盐渍涝洼地,数年不长庄稼。对此当地有歌谣唱道:“春天盐碱白茫茫,夏天雨涝水汪汪,年年见种不见收,黄蓿野菜当主粮。”潍北境内水系发达,每逢大雨,河流泛滥,四处流溢,淹没田禾房舍。在东永安村民的记忆中,历来涝灾频繁。如1943年夏,淫雨连绵半月,东永安村一片汪洋,村民撑船走路,纷纷逃到村西高埠顶避灾。秋天,北部洼地蝗蝻孳生,永安一带庄稼受害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