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将赌注压在苏联战场,结果输得一败涂地,其原因是他还不够大胆,而且还因为德军高级将领对进攻方向始终存有异议。生死攸关之际,胜利的机会稍纵即逝。希特勒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从此以后,他走向自我毁灭之路,也毁了德国。
这是拿破仑故事的重演,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希特勒坐失占领莫斯科的良机,此时他离决定性的胜利仅有咫尺之遥。在苏联,德军占领的土地比拿破仑更大,坚持的时间比拿破仑更久,蒙受的失败也比拿破仑更惨。
1941年7月,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此时他的如意算盘是在到达第聂伯河之前摧毁苏联红军的大部分主力。但希望没有成为现实,苏联红军远比预想的强悍。下一步该怎么办?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产生了分歧。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主张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希特勒倾向先了结南方的战事。于是德军按希特勒的主张向南进军。基辅包围战取得重大胜利后,希特勒颇为得意,继续按自己的打算行事。向莫斯科的进军一拖再拖,刚开始时还取得了一场重大的胜利,随后德军便陷入了秋季的泥淖,最终在冬季的大雪中一败涂地。向莫斯科的进军拖得太晚了。
但德军将领与我交谈的内容表明这并非是失败的唯一因素。因为“人在森林反而看不清树木”。有时他们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但是可以从他们提供的事实中推导出一些结论。
最令人吃惊的是拯救苏联的不是它现代化水平有多高,而恰恰是因为它太落后。如果苏联当局将其道路系统修建得像西方国家一样发达,那么它可能很快就会遭到入侵者的大肆蹂躏。正是它那坑坑洼洼的破路搞得德军机械化部队举步维艰。
不过也有与这个结论相反的论点。德军之所以失去胜利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机动性是凭借车轮而不是履带。在那些泥泞的道路上,车轮打滑难行,履带式坦克则可继续前进。
尽管路况糟糕,依靠履带前进的装甲部队原本可以早在秋季之前就能在苏联的心脏地带所向披靡。对于任何一个善于观察并富有想象力的人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已昭示了履带式装甲战车的重要性。坦克的诞生地是英国,1914—1918年战争后,我们这些倡导机械化作战的人曾一再敦促新型军队应当配备具有越野能力的战车。在发展机械化部队上,德国军队比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军队做得更好。但在发展履带越野运输战车这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却做得还不够。简言之,在1914—1941年,德军的现代化程度高于其他国家,但由于它没能遵行这个20年前的军事观点,以致坐失制胜良机。
德军将领年轻时期就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军事专业,专注于军事技能,对政治几乎是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关心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了。这种类型的人通常精明强干,但缺乏想象力。只是到二战后期,坦克学派的大胆思想才被允许自由发挥,无奈为时已晚。这对其他国家来说倒是称得上幸运。
下面是被俘德军将领谈及侵苏战争时的主要观点。
在谈到侵苏战役问题之前,先得探讨一下希腊战役是否延迟了对苏开战,从而导致了致命后果。英国政府发言人声称,虽然威森(Wison)将军的部队最终仓皇逃离希腊,但当初派遣这支部队出战希腊的行为无可非议,因为它使德国入侵苏联的行动延迟了六个星期。但是这种说法受到许多军人的质疑,他们熟知地中海战场的形势,将这次行动斥之为政治赌博。其中就有著名的德·甘刚(de Guingand)将军,他当时在埃及的盟军联合参谋部,后来成为蒙哥马利的参谋长。
他们当时就质疑这次行动,现在更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向希腊派出一支兵力不足的部队并没能使它摆脱德军的入侵,反而丧失了利用意大利军队在昔兰尼加的失败,在德军尚未到达之前占领的黎波里的良机。(1)他们强调指出希腊领导人原本对英国派兵干预持怀疑态度,只是在艾登先生(Eden)的劝诱下,以为英国会派出大部队前来助战,这才同意英国出兵干预。
历史学家必须承认事件的发展证实了这个军事观点。仅仅三周时间,德军就占领了希腊,英军被逐出巴尔干(Balkan)。此时在昔兰尼加的英军由于兵力不足也被隆美尔打得落荒而逃,本来英军是可以在的黎波里登陆的。这次行动不仅使希腊人民蒙受苦难,也让英国大丢面子,前途堪忧。即使出兵希腊真的推迟了德军入侵苏联的日期,也不能等于英国政府出兵希腊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出兵希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延迟德军入侵苏联的行动。
然而,探讨一下希腊战役是否间接地或无意中延迟了德国入侵苏联的时机也不无历史价值。支持这种观点最确切的证据是希特勒最初下令在5月15日之前完成入侵苏联的准备工作。但到3月底,预设的日期又被推迟了一个月,改为6月22日。陆军元帅伦德施泰特告诉我,由于参加巴尔干战役,一些装甲师推迟了集结的时间,他的集团军入侵苏联的准备工作也因此受到延误,加上天气因素,这是造成推迟侵苏的主要原因。
在伦德施泰特麾下指挥装甲部队的陆军元帅克莱斯特讲得还要明确,他说:“与全部兵力相比,在巴尔干的部队规模的确算不上很大,不过那里的坦克占了很大的比例。我手下原本准备从波兰入侵苏联的大部分坦克都参加了巴尔干战役,这些坦克需要修整,坦克部队的将士也需要休息。许多坦克朝南一直打到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e)半岛,还得从那里赶回来。”
陆军元帅伦德施泰特和克莱斯特的看法自然受到他们当时所处条件的制约,因为他们发动进攻的力量主要取决于这些回归的装甲师。我发现其他德军将领并不认为巴尔干战役对入侵苏联的影响有多大。他们强调指出进攻苏联的主要任务分派给了驻扎在波兰北部的陆军元帅博克将军的中央集团军。胜利主要取决于博克这一路军队的进展情况。
伦德施泰特的部队对进攻起次要作用,兵力不足并不会对整个战役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苏联军队不会轻易就被撼动。兵力不足甚至原本有可能让希特勒打消在侵苏战役的第二阶段向南进军的念头。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向南进军产生的致命后果就是它延误了战机,致使德军在冬季前没能及时抵达莫斯科。其实在紧急状态下,不等巴尔干的部队赶回来增援,原本也可以发起进攻。但结果还是延迟进攻的观点占了上风,而担心地面不够干燥的忧虑更是加强了这种观点。哈尔德将军说,在进攻实际发动之前,天气情况仍然很不理想。
不过并不能根据将领们事后的看法,来确定如果没有巴尔干战役的麻烦,当时又会作出什么决策。暂定的进攻日期一旦因巴尔干战役而被推迟,任何在部队从巴尔干回来之前就发起进攻的主张都无从谈起了。
不过,并不是希腊战役导致了侵苏日期的延迟。早在1941年的作战计划中,希特勒就已经将入侵希腊考虑在内,以此作为入侵苏联的先期步骤。推迟入侵苏联的决定因素在于3月27日南斯拉夫突然发生政变,西莫维奇(Simovich)将军及其同谋推翻了刚与轴心国签订协议的政府。消息传来,希特勒怒不可遏,当天就决定要以压倒性优势征服南斯拉夫。要进行这样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所需的陆军和空军已非希腊战役那些兵力能够承担。这就迫使希特勒作出更为致命的决定,推迟原定对苏联的进攻日期。
不是因为英军出兵希腊这一事实,而是因为担心英军会出兵希腊,希特勒才决定进军希腊,希腊战役的结果让他感到宽心。英军在希腊登陆甚至都没能阻止南斯拉夫现任政府与希特勒联盟,反倒是鼓励了西莫维奇成功地发动政变推翻政府,促使西莫维奇无视希特勒的淫威——尽管不算十分成功。
在询问了哈尔德和格赖芬贝格后,布卢门特里特就入侵苏联之前的事件提供了更多的情况。格赖芬贝格曾任陆总作战部部长,后来成为李斯特第十二集团军的总参谋长,指挥过巴尔干战役。
希特勒忘不了盟军在1915—1918年曾占领萨洛尼卡(Salonica),他唯恐英军故伎重演,再次从萨洛尼卡或色雷斯(Thrace)南部海岸登陆。这样英军就会出现在从东向苏联南部进攻的德军后方。希特勒猜测英军会如一战时那样挺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他清楚地记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巴尔干的盟军曾对大战的胜负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入侵苏联之前的防范措施,希特勒决定占领萨洛尼卡和杰贾加赫(Dedeagach)[即亚历山德鲁波利斯(Alexandropolis)之间的色雷斯南部海岸]。特派李斯特的第十二军团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团担任此项作战任务。德军在罗马尼亚集结,穿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从那里突破迈塔克瑟(Metaxas)防线。其右翼向萨洛尼卡进军,左翼向杰贾加赫挺进。抵达海岸,仅留下少数德军,防守海岸的任务主要将由保加利亚人负责。第十二军的大部队,尤其是克莱斯特的装甲军团全部掉头向北,经过罗马尼亚,参加东线战场南部的战斗。最初的计划并没有设想占领希腊的大部分领土。
当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三世(Boris)被告知这个计划时,他表示了对南斯拉夫方面的担忧。他担心南斯拉夫可能会对第十二军的右翼构成威胁。但是德国代表向鲍里斯国王保证,鉴于1939年德国和南斯拉夫已经签订的协议,不会形成来自南斯拉夫方面的威胁。德国代表感到鲍里斯国王的态度有点将信将疑。
事实证明国王的怀疑没错。当第十二军按照计划准备从保加利亚发起军事行动时,贝尔格莱德突然发生的政变迫使摄政王保罗王子退位,此时德军刚刚要开始行动。显然在贝尔格莱德的政坛上,有人反对保罗王子的亲德政策,希望与西方列强结成联盟。作为军人,我们无法猜测政变事先是否得到西方列强或苏联的支持。但无论如何,这决不是希特勒一手导演的。恰恰相反,这突如其来的政变让人非常不快,它几乎使第十二军在保加利亚的整个作战计划毁于一旦。如克莱斯特的装甲师不得不立刻从保加利亚西北向贝尔格莱德(Belgrade)进军。另一个随机行动则是魏克斯的第二军急忙在克恩滕州(Carinthia)和施蒂里亚(Styria)集结,向南面进军南斯拉夫。巴尔干的战火迫使入侵苏联的行动从5月推迟到6月。所以从这一点看,贝尔格莱德的政变对侵苏战役具有实质性的影响。(www.xing528.com)
天气状况对1941年的战事也有相当的影响,不过那具有偶然性。5月之前,在波兰的布格河至桑河防线东部的地面作战相当困难,那里大多数道路泥泞难行,田野沼泽密布。许多河流无人管理,致使洪水泛滥成灾。越朝东走,地势越加险恶,普里皮亚季河(Pripet)和别列津纳河(Beresina)的湿地森林情况尤其恶劣。在5月中旬之前,即使气候正常,这些地区的交通也是非常不便。而1941年又是不同寻常的年份,那年冬季特别漫长。直到6月初,横亘在我军面前的布格河仍河水漫堤,绵延数英里。
北方的情况也同样不妙。曼斯坦因当时在东普鲁士装甲尖兵团,他告诉我说,从5月末到6月初,那里一直大雨滂沱。显然,如果提早发动侵苏战役情况可能会更糟。即使排除巴尔干战役的干扰,提早侵苏日期是否可行也是令人怀疑的。德军在1940年入侵西方时可谓大得天时,但在1941年入侵东线时,老天却偏要和他们作对了。
接下来我与德军将领的交谈将探究希特勒为什么要入侵苏联。事情的原委有点扑朔迷离。虽然从1940年7月起,希特勒就开始盘算入侵苏联,在年末已经形成确切的入侵计划,这个决策对德国的前途生死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德军将领对其中的原因却依然是一头雾水。当他们被告知决定侵苏时,多数人感到不胜惶恐。但是他们所知甚少,而且很晚才通知他们。希特勒相当狡黠,他让这些将领处于互不通气的“隔离舱”内。每一个将官仅仅被告知希特勒要他去完成的任务有关的情况。他们就像一排牢房里相互隔离,各自干着计件工的囚犯。
我从他们那里得知伦德施泰特一直是入侵苏联最强硬的反对者,也是他最早提出放弃入侵苏联的计划。所以我急于想知道伦德施泰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告诉我:“希特勒固执己见,认为苏联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富有攻击性,我们必须在苏联变得强大之前先发制人。他提供给我们的情报说苏联正准备在1941年夏发起进攻。我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越过苏联边境时,根本没有看到任何他们准备进攻的迹象。1940年我军忙于西线战事无暇他顾之时,苏联那边却毫无动静,这使不少曾担心苏联发动进攻的德国人放下了心。我认为德国对付苏联威胁最好的办法很简单,无非就是加强边界的防御能力罢了。如果苏联人愿意,让他来进攻好了。这种态势最便于测试他们的动向,也大大减少了贸然入侵苏联的风险。”
我进一步问他为什么不相信希特勒所谓苏联即将发起进攻的说法。他回答:“首先是我军侵入苏联边界后,他们大为吃惊。我在前沿阵地没有发现他们有任何准备进攻的迹象,只是在更远的地方略有动作。他们在喀尔巴阡山脉面对匈牙利边界一带有25个师,我原来预料他们会掉头进攻我的右翼。相反,他们却全线后撤了。我由此推断,他们根本没有进攻的准备,苏联指挥官根本没有打算早日向德国发起进攻。”
我接着询问了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当时他是担任主攻的克卢格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年底又成为陆总副总参谋长,他在那里直接处理作战文件,并对入侵苏联的战况进行战后评析。
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告诉我,伦德施泰特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都反对入侵苏联。“三个人都参加过1914—1918年的大战,经验告诉他们入侵俄国决非易事,交通、增援和供给是最大的难题。陆军元帅伦德施泰特直言不讳地质问希特勒:‘入侵苏联决非儿戏,你可曾考虑清楚?’”
希特勒依然固执己见,不过他被迫承认德苏之战必须决胜于第聂伯河以西。希特勒事先也承认,如果遭到顽强的抵抗,战线被迫拉长,德军将面临调动、供给和增援等诸多困难。当主攻路线上的装甲部队受命越过第聂伯河,向斯摩棱斯克和杰斯纳河(Desna)进军时,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造成苏军的恐慌,并切断缓慢行进的苏联大军的联络,以便德国步兵从后面加以包围。当希特勒发现苏联军队并没有在第聂伯河以西被围歼,他就像拿破仑一样被引入苏联的腹地。此举事关整个战役的胜负,正是希特勒在最佳路线选择上的举棋不定导致了致命的后果。
陆军元帅克莱斯特也提供了一些旁证。他说自己只是在侵苏战争即将发动时,才被告知希特勒要入侵苏联。“和其他高级军官一样,我们被告知苏联军队将进攻德国,消除这个威胁对德国至关重要。我们得到的解释是,由于这个威胁日益逼近,东线的防御将牵制大批德军,元首就没法落实其他作战方案。要消除苏联的威胁,唯一的解救之道便是主动。”
克莱斯特继续说:“我们并没有像通常所想象的那样低估了苏联红军的实力。德国驻莫斯科最后一任武官是精明强干的考斯林(Kostring)将军,他一直向我方通报苏军的状况。但是希特勒对他的情报不予认可。”
“胜利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入侵会引起苏联政治动荡的前景上。我们大多数将领早就明白,如果苏联人主动后撤,没有政治动荡的作用,德军胜利的希望将十分渺茫。我们过于指望一旦苏军受到重挫,斯大林就会被他的人民推翻。元首的政治顾问助长了这种一厢情愿的奢望。作为军人,我们没有足够的政治水平来驳斥它。”
“我们没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一切都基于在秋季前决胜的设想上。”冬天降临了,德国人为自己的短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动机,瓦尔利蒙特将军后来的一番话对我颇有启发。对希特勒在入侵决策尚未最终定型之前几个月的所思所想,当时在最高统帅部工作的瓦尔利蒙特有着更贴切的阐述:
在我看来,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原因在于他发现自己正处于与拿破仑相同的处境。希特勒和拿破仑两人都将英国视为最强大、最危险的对手。两人都下不了入侵英伦三岛推翻英国政府的决心。然而两人都相信只要英国放弃大陆盟国在军事上对其施予援手的希望,大英帝国就不得不与主宰欧洲的势力妥协。两人都推测俄国将成为英国的盟友。两人都承认随着战争的延长,英俄联盟的危险将与日俱增。两人都确信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势力决不能坐视周边地区的列强(英俄)等到最佳时机来遏止位于英俄之间的中欧强国的崛起。所以无论是出自自觉还是不自觉的认识,希特勒和拿破仑一样,都认为从战略防御的角度出发,必须抓住时机,先发制人。
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和作战潜力,这种想法至少在他的随从中颇占上风,这一点是致命的,而正是这种想法加强了他要对苏联先发制人的决心。德国的一个声明证实了我的这种看法,侵苏战役之前,在与意大利人和芬兰人交往时,凯特尔和约德尔先后声称:“战争已经取得胜利,余下的只是扫尾工作而已。”这种看法很可能出自希特勒本人。瓦尔利蒙特还说约德尔在他的小圈子里也常常散布类似的言论。
瓦尔利蒙特继续说,“有关苏联军事实力的情报工作一直做得极差”,他指出往往先是由总参谋部开会对情报进行评估,据此制定作战方案。凯特尔和约德尔并不插手此事。“只有陆总通过总参对情报进行评估,而且从不允许凯特尔公布其结果。”
从瓦尔利蒙特的陈述中可以看出,与克莱斯特的说法相反(我发现克莱斯特本人对苏联红军的评价总是要比他的同僚更高),低估苏军实力的倾向并不局限于希特勒或他的随从。总参谋部可能并没有低估侵苏战役的困难,但他们肯定低估了苏联能够迎战德军的部队数量。有关文件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侵苏战役开始两个月后,哈尔德的一则日记颇能说明问题:“我们低估了苏联,原以为他们有200个师,可现在发现他们至少有360个师。”
德国情报机构低估了苏军的实力,而与此同时它的报告又增加了人们对苏联随时会发起进攻的恐惧心理。在1941年上半年,苏军在苏联西部和苏联占领的波兰集结的兵力有所上升,到5月,其兵力已经增至苏波战争爆发前的两倍。苏联空军的集结和机场的扩建也十分明显。所有这些无不增加了希特勒的担忧。当他向将领和其他人谈到苏联很可能正计划在夏末进攻德国时,无疑是在表达其内心真正的担忧,他的军事顾问也抱有同感。但这并不表明他的这种担忧是对的。德国人总是忽视自己的行为自然会使对方产生反应这一点,希特勒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有关苏联在边境地区增兵的情报接连不断,希特勒感到时间越来越紧迫,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如此,令人吃惊的是希特勒明知自己的兵力原来就不如对手,而且万一战争延续,德苏力量对比必将更为悬殊,他还贸然发动战争。侵苏之战堪称近代史无前例的一场赌博。2月,希特勒向德军将领公开了他的侵苏方案,哈尔德陈述了双方的兵力对比,这令将领们无不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即便按照哈尔德列举的数字,苏联西部的红军也有相当155个师的兵力,而德方可征召的部队仅121个师。(事实上德国真正能立即动用的部队还低于这个数字。)唯一可以壮胆的是所谓德军的素质远远高于苏军,但这尚不足以打消众将的疑虑。
主动出击使德军在其选定的重点战场——普里皮亚李河沼泽地带的北部——略显优势。博克的中央集团军从那里出发,以钳形阵势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挺进。其先头部队为两个装甲军团(9个装甲师和7个摩托化师),总共有51个师。但是在波罗的海附近莱布的北方集团军仅有一个装甲军团(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总共为30个师,与敌方的兵力刚刚不相上下。分配给伦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军只有一个装甲军团(5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总共为37个师。他们受命要以显然劣势的兵力(尤其是在最关键的坦克数量上)完成作战任务。克莱斯特告诉我,作为伦德施泰特的先锋,他的装甲部队只有600辆坦克。“在你看来,这可能难以置信,但那确实是我们从希腊回来后所能征集的全部兵力。我们在南方面对的苏联布琼尼集团军拥有的坦克达2400辆之多。除了依靠出其不意的战术,我军主要依靠优良的训练和作战技能。在苏联人汲取经验之前,这些是我军取胜的决定因素。”
后来的战事表明,希特勒以技术优势克服数量上劣势的信念在战争之初显然要比后来更为行之有效。希特勒以质量战胜数量的信念在战场上得到了检验,他的冒险一搏几近成功。如果事先德军的目的更为具体明确,其成功的机会将会更大。德方的分歧致使苏联在防守时受益匪浅,最终导致德军侵苏战役的夭折。
(1) 瓦尔利蒙特曾言:“我们最高统帅部当时都无法理解英军为何不利用意大利在昔兰尼加的困境,向的黎波里推进。那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他们进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