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被俘德国将领眼中的二战:地中海的哑火

被俘德国将领眼中的二战:地中海的哑火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德国将领的交流令人在总体上对非洲战役和地中海战事的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希特勒开始着手部署地中海战事,但他并没有放弃入侵苏联的企图。希特勒深知意大利人虚张声势外强中干,所以只能分散兵力,积极采取措施以防英国在这一侧出兵干预。报告强调部队供给问题至关重要,困难不仅在于地处沙漠,还因为皇家海军控制了地中海海路。

被俘德国将领眼中的二战:地中海的哑火

德国将领的交流令人在总体上对非洲战役和地中海战事的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下略举其要。

英国军队战斗力最为薄弱之时,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能够免遭德军蹂躏的原因是意大利人嫉妒德国,加上希特勒忽视了抢夺这些中东战略要地的良机。

德国人在夺取克里特岛时受到英军的重创,塞浦路斯因此幸免于德军的蹂躏。

直布罗陀能幸免于难是因为佛朗哥不愿让德军开进西班牙。

马耳他能逃过战争的浩劫是因为希特勒瞧不起意大利海军

这一切都发生在1941年,正值英国霉运连连之时。战争胜负的命运如潮起伏,它在1942年开始发生逆转。那是因为苏联人顽强地顶住了德军的入侵,日本的偷袭又让美国卷入了这场大战,英国自身的实力也在与日俱增。但毕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若非希特勒出手“帮忙”,这段路程将更为漫长。

正是希特勒的失算,让英国人抓住战机,在北非阿拉曼赢得决定性的胜利。若非希特勒不准德军将领在蒙哥马利发起进攻之前及时后撤,本来德军很可能不会遭此惨败。

希特勒被拖入地中海战事是比较勉强的。海军上将雷德尔强烈主张开辟地中海战线,他清楚地看到,如能将英国的势力逐出地中海战略要地,德国将获得主动,进而影响战争全局。在这个问题上,雷德尔居然得到他最不信任和鄙视的人物的支持,此人就是戈林。希特勒在与英国交战的同时又想攻打苏联,雷德尔和戈林都急于想劝他改变主意。在这件事上,海军司令和空军司令这两个死对头居然握手言和了。

虽然希特勒开始着手部署地中海战事,但他并没有放弃入侵苏联的企图。他决定这么干主要不是因为雷德尔的力争,而是另外两个不利事态的压力所致。

首先是墨索里尼在没有事先告知德国盟友的情况下,突然在10月28日入侵希腊,其目的是为了往自己脸上添光。消息传来,希特勒极为恼火,他马上察觉到这将危及他自己的计划。他原本打算让希腊保持中立,利用希腊来作为抵御英国干涉巴尔干地区的屏障,以免危及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希特勒深知意大利人虚张声势外强中干,所以只能分散兵力,积极采取措施以防英国在这一侧出兵干预。墨索里尼自行其是贸然兴兵给希特勒带来极大的麻烦,他不得不违心地投入巴尔干战役,派兵扑向克里特岛。

第二个不利事件是12月初英军从埃及向意大利军队发起反攻,北非的意大利军队全线崩溃。

托马对我生动地描述了德军进入北非战场之前的情况。

1940年10月,我被派到北非实地调查,了解一下德国是否应该出兵帮助意大利人将英军逐出埃及。我见了格拉齐亚尼(Graziani,Rodolfo)元帅,对当地的情况作了一番调研后写出报告。报告强调部队供给问题至关重要,困难不仅在于地处沙漠,还因为皇家海军控制了地中海海路。我认为不可能同时维持意大利军队和一支庞大德国军队的供给。

我的结论是,如果要派部队去北非,就得派出一支装甲部队。至少要有四个装甲师才能确保胜利。我估算要维持从穿越沙漠到达尼罗河谷的有效供给,最多不能超过四个师。我还指出,必须让德军取代意大利军队才能做到这一点。有限的供给无法维持庞大的兵员,所以必须派出精兵强将。

但是巴多利奥(Badoglio,Pietro)和格拉齐亚尼(Graziani,Rodolfo)反对德军取代意大利人。当时他们根本就反对德国向北非派出一兵一卒,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赢得占领埃及的荣耀。墨索里尼(Mussolini)在后面给他们撑腰。不同的是墨索里尼希望德国能助上一臂之力,但是他也不想让德军唱主角。

不要忘记托马前往北非两个月后,在韦维尔(Wavell,Archibald)将军的指挥下,奥康纳(O'Connor)率领英军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由此能更好地认识到托马所披露的内幕十分重要。当时那支英军人数不多,装备不整,却能以少胜多,将一支装备更糟、兵员庞大的意大利军队打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假设当时在场的是一支德国装甲部队,英军战胜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

要是真如托马所建议的派出四个装甲师的精兵,那年冬天他们随时可以横扫埃及。当时奥康纳手下只有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而且两个师的武器装备都很差。

现在可以揭开另一个内幕。墨索里尼之所以自作主张进兵埃及,部分原因就是将英国人逐出埃及这个主意没能激发希特勒的兴趣。这与英国方面当时的预料也大相径庭,不过倒是可以与希特勒在入侵英国问题上令人吃惊的态度互为印证。虽然托马不是那种惯于揣摩他人心机的人,希特勒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他惊愕不已。

“我呈上报告后,希特勒说他最多只能派出一个装甲师。听他这样说,我回答道,那还不如干脆放弃出兵计划。希特勒闻言大怒,他出兵北非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担心如果德国不出兵表示一下支持,墨索里尼会因此倒戈。但他派出的部队能少则少。”(需要指出此时希特勒已经中止入侵英国计划,正在谋划入侵苏联。)

托马继续说:“希特勒以为只要德国略加援手,意大利人就能在非洲应对自如。他对他们期望过高。我在西班牙见过他们,曾与他们在同一条战线‘作战’。希特勒似乎对意大利军官在餐桌边的夸夸其谈信以为真。他问我如何看意大利人,我不以为然地说:‘我和他们打交道是在战场上,可不是在军官餐厅。’”(托马居然用这种态度对希特勒说话,无怪乎这次谈话后,他就失宠了。)“我告诉希特勒:‘一个英国士兵胜过一打意大利人。’我还说:‘意大利人是好工人,但不是好战士,他们讨厌打仗。”

德国总参谋部也反对出兵非洲,无论派大部队还是一支小部队。在托马看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压根就不愿卷入地中海战事。“哈尔德告诉我,他曾竭力向希特勒表明战线过长的危险。并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危险在于——赢得所有的战斗,输掉最后的决战。’”

对于地中海战场,希特勒虽然不愿全力以赴,却也不甘无所作为。格拉齐亚尼吃了败仗后,希特勒派了一支特遣部队,交由隆美尔指挥,以便收拾局面。这支部队的实力足以挫败英军占领利比亚的计划,至少在两年多时间里让英军感到左支右绌,十分头痛,但还不足以给英军以致命的打击。从1941年春到1942秋,战斗一直处于拉锯状态。

与此同时,英国在地中海的各个据点无不显得岌岌可危,只是来自德军的威胁最终功亏一篑。这个结果也容易让人看不清这些威胁本来是何等致命。

德军攻打直布罗陀海峡的计划构成的威胁最为严重,它可以将英国的势力挡在西地中海区域以外。瓦尔利蒙特告诉我:“攻占直布罗陀海峡计划被取消了。该计划原本是1940年10月希特勒与佛朗哥在昂代(Hendaye)会谈的主题。12月中旬,佛朗哥将军却通知德国海军上将卡纳里斯,他不同意攻占直布罗陀海峡计划。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希特勒大吃一惊,因根据先前达成的共识,他已经派卡纳里斯到西班牙去商定1941年1月初德军进入西班牙的具体日期。”佛朗哥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故意拖拖拉拉,说什么“西班牙不可能在德国指定的日子参战”。其理由是“英国军队不断地威胁,国内的军备工作尚不完善,西班牙的军需储备绝对不足”。

由于佛朗哥不愿德军借道西班牙,希特勒就打主意企图从空中越过。施图登特告诉我,在1月他受命拟定一份由空降兵占领直布罗陀海峡的计划。但经过仔细研究,他的结论是仅靠伞兵单干,难以完成这项重任。他总结道:“如果德国同意西班牙保持中立,就没法占领直布罗陀海峡。”他的观点得到认可,计划就此被搁置。

从此希特勒就全力以赴准备入侵苏联,他首先得占领希腊以防英国趁机作梗。结果事态发展到还得对付南斯拉夫问题,希特勒十分恼怒。更糟的是,虽然德军在4月迅速占领希腊和南斯拉夫,成功击退已在希腊登陆的英国军队,但还是不能确保这个侧翼安然无恙,该区域安全的有效性甚至还不如中立状态。希特勒一边诅咒墨索里尼目光短浅从中搅局,一边不得不采取措施扩大安全屏障,以防英国出手干涉。

瓦尔利蒙特从最高统帅部的角度谈了他的看法:“占领大功告成后,按照希特勒的旨意,约德尔命令国防部从战略角度研究是否应当占领克里特岛和马耳他。我们倾向于占领马耳他,但在希特勒看来克里特似乎更为重要,因为这个岛靠近爱琴海,便于进而出兵苏伊士地区。”在评论占领克里特岛(Crete)所带来的后果时,瓦尔利蒙特又说:“没多久大家就明白了,德国空军没有足够的能力充分利用克里特岛作为东地中海的主要空军基地。而且,由于通往雅典铁路的运力连希腊国内的需求都无法满足,也找不到可供使用的船只,显然通过克里特岛向隆美尔的部队提供给养是行不通的。”

施图登特就该计划的源起披露了更多的内幕,令人吃惊的是希特勒一开始并不热衷于攻占克里特岛,在东地中海给英国人当头一棒。

“德军进入希腊南部后,希特勒打算突然停止巴尔干战役。得知此事,我就乘飞机去见戈林,我向他提出由伞兵部队独自攻占克里特岛的计划。生性好事的戈林马上看出此事可行,送我去见希特勒。4月21日,我见到希特勒。我先向他解释这个方案,希特勒说:‘这听起来不错,但行不通。’不过最终我还是说服了他。”

“这场战斗,我们动用了一个伞兵师,一个滑翔机团和从没空运经历的第五山地师。第二十二空降师曾参加过挪威战役,它在3月份被派往普洛耶什蒂去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元首担心那里的油田遭到破坏,他拒绝让该师参加克里特岛之战。”(不过瓦尔利蒙特说:“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运输工具能及时将这个师送到希腊南部参加进攻。”)

提供空中支持的是里希特霍芬第八航空军团的俯冲式轰炸机和歼击机,在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时,这支部队曾大显身手。施图登特说:“我要求将这支部队和伞兵部队都由我来指挥,但遭到拒绝。该战役的指挥权授予洛尔(Lohr),他是巴尔干战役所有空军部队的总指挥。但全部的作战计划都是由我拟定的,我可以全权处理此事。第八航空军团打得不错,但若是由我来亲自指挥,战果将更为辉煌。”

“没有从海上运输军队。最初曾考虑过用这种方式派遣增援部队,但只有一些希腊的轻帆船可供使用。于是便给这些小船安排护航,为这次远征运送重武器——高射炮反坦克炮火炮和一些坦克,还有第五山地师的两个营。在意大利鱼雷快艇的护送下,船队开往米洛斯(Melos),准备在那里原地待命,等我们找到英国舰队的踪迹后再行动。船队抵达米洛斯后,他们被告知英国舰队还在亚历山大。实际上恰恰相反,英国舰队此刻正在赶往克里特岛的途中。船队便驶往克里特岛,结果正好撞上英国军舰,被打得七零八碎。德国空军赶来把英国海军打得够呛,也算为我们报了仇。但是原本指望的重武器没能及时送到,我军在克里特岛的陆上战斗出师不利。”

施图登特详细阐述一年前那次不幸事件造成的恶果。“在攻击“荷兰堡垒”的伞兵行动中,一支德国部队携带着我的作战条令,在海牙(Hague)附近的伊彭堡(Ypenburg)被敌人俘获。英国人立刻从这些价值不菲的文件中探知了我新建的伞兵部队的作战准则、战术和训练方法。他们利用从这些情报归纳出来的模式,部署了针对性的防御。不幸的是在我们缴获了克里特岛上的有关文件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这是我军在克里特岛蒙受重创的重要原因之一。假如我事先知道敌人已经掌握这些情报,我在攻击机场时就会采取不同的战术,让英国人的防御能力难以发挥。”(www.xing528.com)

他接着又说,主要文件是1940年颁布的英军防伞兵战手册,里面复制了德军伞兵部队袭击“荷兰堡垒”行动时的作战条令中重要部分,尤其是关于奇袭机场的指令。手册是在“弗赖贝格(Freyberg)将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干尼亚(Canea)靠近阿柯蒂里半岛(Akortiri Peninsula)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但发现手册时“战斗已经结束。因为情报的丢失没有及时告知,所以在此之前,施图登特根本就不知道1940年5月制定的作战条令早已落入敌手”。

施图登特可能高估了情报丢失对英军反伞兵战术的影响,因为还有许多来自不同途径的情报,而且战术的制定毕竟是基于一些常识性的原理。言之有理的地方是如果早知条令泄密,他肯定会改变战术。“5月初制定计划时,我最先想到的是在马莱迈(Maleme)和伊拉克利翁(Heraklion)的南部空降伞兵,或者将伞兵全部空降在马莱迈西南和南部,在空军的帮助下,对机场进行常规性的地面攻击。敌方外围地区是适合空降的大片高原。如果战前就看到敌方的防御手册,我就会采取这种战术展开进攻。”

施图登特谈起实战的情况:

5月20日那天,我们还没能完全成功地占领机场。最大的进展是占领马莱迈机场,骁勇善战的突击团在那里与新西兰精锐部队干了一仗。5月20日夜晚到21日夜晚这段时间对德军指挥员至关重要。我必须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我决定动用手下的伞兵机动部队攻克马莱迈机场。假如敌方在当天晚上或5月21日上午向我军发起有组织的反攻,他们肯定能击溃已经伤亡惨重、筋疲力尽的突击团,尤其严重的是这支德军已经因为武器弹药匮乏而实力大减。

但是新西兰人的反攻零零落落不成规模。事后我听说英军指挥官预料除了伞兵外,德军还将从马莱迈和干尼亚之间的海岸登陆,于是派了不少部队驻守海岸。在此关键时刻,英军指挥官不敢冒险派这些部队到马莱迈进行反攻。21日,德国机动部队成功占领机场和马莱迈的村庄。到晚上,最先空运过来的第一山地营成功着陆,克里特岛之战以德军胜利而告终。(到27日,英军全撤退到南部海岸,其残余部队从那里逃往埃及。)

虽然我们成功地占领了克里特岛,但伤亡惨重。除了受伤的,阵亡和失踪人数高达4000人。我们一共向岛上空投了22000人,其中伞兵为14000人,其余属于山地师。大多数损失是由降落不顺造成的,克里特岛上适于跳伞的着陆点很少,风从内地吹往海边。因为担心空降兵被吹到海上,飞行员将空投点尽量靠近内陆,有些伞兵正好空降到英军的阵地上。成箱的武器空投得过于分散,增加了我军的伤亡。一开始英军仅有的几辆坦克打得我们够呛。好在他们的坦克数量还不到24辆。英军的步兵中多数是新西兰人,虽然遭到突袭,却打得十分顽强。

伞兵部队受到重创让元首感到十分恼怒,他由此得出结论,伞兵的突袭已经失效。此后他常对我说:“伞兵大显身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他不相信有关英美正在发展伞兵部队的报道。而盟军在圣纳泽尔(St.Nazaire)和迪耶普之战中没有动用伞兵更使他确信自己的看法。他对我说:“你瞧,他们根本没有组建伞兵部队。我没错吧。”直到1943年盟军攻克西西里时,希特勒才改变主意。那次战役盟军动用了大量伞兵,希特勒深受触动,下令扩充德国伞兵部队。但等他醒悟过来,无奈为时已晚,此时你们盟军已经掌握了制空权。面对敌方强大的空军,德国伞兵已无用武之地。

回想1941年的战事,施图登特说:

在说服希特勒同意进行克里特岛之战时,我还建议让空降兵占领塞浦路斯,以此为跳板,进而占领苏伊士运河。希特勒对这个建议似乎并不反感,但又不愿加以充分肯定。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入侵苏联。我军在克里特岛蒙受重创后,他断然拒绝再派伞兵进行一场大战。我反复向他进言,但还是没用。

然而一年以后,他却同意了攻占马耳他的方案。意大利也参与这次行动。我的伞兵部队和意大利的伞兵一起空降到岛上,占领桥头堡,然后意大利约六到八个师的大部队从海上登陆,加强桥头堡阵地。我指挥的部队包括一个伞兵师、三个尚未整编为师的预备团和一个意大利伞兵师。

我希望在8月前实施该作战方案,这还得取决于老天帮忙。我在罗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筹划作战事宜。6月,希特勒将我召到司令部就这次行动举行最后的商谈。不幸的是,就在我到那里的前一天,希特勒召见了刚从非洲回来的克鲁威尔(Cruwell)将军。克鲁威尔告诉希特勒意大利军队实力不济,士气极为低落。

希特勒大吃一惊,他认为如果英国舰队在海上出现,所有的意大利军舰都会龟缩回意大利港口,德国的空降部队就会变得孤立无援。于是他就决定放弃进攻马耳他的计划。

这个决策事关重大,因为当时隆美尔在北非大胜英军,英军被逐出加沙拉的据点,德军占领了图卜鲁格。趁英军混乱,隆美尔通过西部沙漠乘胜追击,打得英军狼狈不堪。到7月初,在被阻于阿拉曼一线之前,隆美尔已经兵临尼罗河谷。

这是英军在中东处境最为危急的时期。与此同时,苏联南方军队在希特勒发起的高加索攻势中全线崩溃,这使整个战场的形势更为严峻。在阿拉曼,隆美尔正在锤击着中东的前门;在高加索,克莱斯特大兵压境威胁着后门。

然而,托马却声称这种险境只是偶然的巧合,并非德军刻意为之。“并非像你们所认为的那样,针对中东的钳形攻势从未形成过严谨的计划。希特勒的随从曾经含含糊糊地谈过此事,但我们总参谋部从来没有同意过,我们认为这个计划没有可行性。”

甚至连对埃及造成的威胁也是靠运气,英国军队出人意料地在加沙拉-图卜鲁格之战中溃败。隆美尔部队的实力尚不足以征服埃及,但他经不起诱惑,还要乘胜前进,终于铸成沙场败笔。

我问托马,隆美尔是否真的有信心攻到苏伊士运河,据说他曾对部下夸过口。托马回答:

我肯定他不会这样。他说这种话至多也是为了鼓鼓士气,尤其是要给意大利军队打打气。在阿拉曼遭到敌军阻击后,隆美尔马上冷静下来了。他深知得依靠突然袭击才能打乱英军的阵脚。面对阿拉曼严正的防线,他看不到任何可乘之机。何况他也知道英国的增援部队正在源源不断地开往阿拉曼。

因为兵力有限,供给渠道不畅,隆美尔明白自己已经走得太远了。但他的煌煌战果已经引起轰动,他难以急流勇退。希特勒也不会让他后退。结果他只好在那里硬撑,直到英军大兵云集,将他彻底打垮。

托马说,他主要是从隆美尔本人和他的部将那里了解到这些情况的。托马自己是在9月份从苏联前往北非的。“我接到命令去顶替生黄疸病的隆美尔。我打电话表示不想沾手,我说:‘看看我两年前写的东西吧。’回电说那是希特勒亲自下的命令,他坚持要派我去北非,我别无选择。我大约在9月20日到达北非,花了几天时间和隆美尔共商军情。然后隆美尔就去了维也纳附近的维也纳新城(Wiener Neustadt)接受治疗。两星期后,施图姆(Stumm)将军来到北非,他被任命为非洲战区总指挥。这就意味着我的权力仅限于指挥阿拉曼前线部队,这样我就没法继续进行部队组织管理体系的改进工作。没过多久,施图姆中风死了。我们要面对英军的进攻,而所发生的这一切却使我方的运筹决策大受干扰。”

在此危难之际,由于任何有关在英军发动进攻之前我方先行撤退的建议均遭否决,我只能尽量改进部队的部署。若非我们在托卜鲁克仓库中缴获的英军给养可以用来维持部队的生存,我们肯定会不管希特勒的命令自行后撤。全靠这些物资才使我们能继续撑下去。

听他这么说,我就问,如此看来图卜鲁格之战的失利在当时对英军似乎是灾难性的,可事实上却促成了英军在北非战场的胜利。如果德军在蒙哥马利发起进攻前撤出阿拉曼,就可免遭灭顶之灾。托马似乎没想到这一点。

这场战斗发生在1942年10月23日,托马向我谈了他的看法。他说英第八军武器精良,拥有绝对的优势,还没开战,胜利就非它莫属。

我算了一下,当时你们可动用1200架飞机,而我们的飞机打得仅剩12架了。开战三天后,隆美尔才从维也纳回到北非战场,他就是想改变部署也为时已晚。他尚未痊愈,情绪紧张,老是拿不定主意。英军的压力与日俱增,逼得我们走投无路。

当我们明白根本无法阻挡英军的突破,就决定分两步撤退到向西50英里的达巴(Daba)附近。这样或许能让我们免于一难。我们准备在11月3日晚实施第一阶段的撤退。撤退开始后,希特勒拍来电报命令禁止任何后撤行动,坚持要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在原地死守。也就意味着要让我们的部队继续向前推进,去打一场无望获胜、自取灭亡的战斗。

托马接着对我讲了他是怎么被捕的。在战斗中,他乘着坦克奔驰于各个情况紧要的阵地,坦克被多次击中,终于起火被困,他被英军活捉。“我看这也是命该如此。”他给我看自己的军帽,上面有好几个弹洞,表明他有幸大难不死。他不无遗憾地说,战争期间他在波兰、法国、苏联和非洲总共仅参加过24次坦克战。“西班牙内战期间,我参加过192次坦克战。”

拜尔莱因将军接替托马指挥北非军团,他带领德军成功地摆脱英军的追击,按照隆美尔将军的谋划,将部队巧妙地撤退到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

托马被俘后,曾被带去见蒙哥马利,俩人在餐桌上探讨这次战斗的情况。“他不但没有问我德军的情况,反而表示由他来告诉我德军的兵力部署供给情况。让我大为惊讶的是,他洞悉我军的状态,尤其了解我军供给不济和海运受损的情况。他对德军了解之深入似乎不亚于我本人。”

托马在谈到胜利者是如何掌控这场战斗时说:“鉴于英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我认为蒙哥马利还是十分谨慎的。但是”——托马停顿了片刻,加重语气说:“他是这场战争中唯一做到每战必胜的陆军元帅。”

他总结道:“现代机动战争,主要不是靠战术。决定因素在于组织好自己的资源,以确保胜利的势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