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反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普遍认知的现象,但逆反心理的强弱程度却与未成年人周边的成长环境的反应情况息息相关。经研究发现,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经常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强加于子女,或者以自己的人生向往要求子女树立更高的人生理想,使得子女在本来就容易情绪波动的青春期感受到更大的家庭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或教师的教育引导方式不当,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缺乏因材施教的耐心,以致于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关心不够,甚至以有色眼光看待这些学生,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加重,形成扭曲的人格。而严重的逆反心理往往驱使着未成年人逃离家庭、学校,并在独立走入社会过程中妄图实现自我独立,而此时恰恰存在着违法犯罪的巨大风险。
(二)从众心理
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未从内心建立起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无法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在缺乏正确教育引导的情况下极易受到周边不良社会人群的影响,表现为一种不理智的恶性从众心理。比如,未成年人在青春期都渴望表现自己,尤其是渴望受到周边同龄人的关注、认可甚至是崇拜,当他们因为未做出某些行为或者被认为不敢做出行为而被孤立、排挤的时候,往往会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将大多数人的行为作为准则,而不去辨别其是否正确。如果未成年人恰好处于一群不良人群的影响之下,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就容易去效仿不良行为,而随着不良行为的积累,则极有可能做出犯罪行为。(www.xing528.com)
(三)好奇心理
对未知事物好奇心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的一种自然心理状态,但是如果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引导,则同样会发生 “好奇害死猫”的种种悲剧。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其身心成长发育的过程也正是其逐步融入社会,逐步全面地感知社会生活的过程,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必然需要未成年人去探索和尝试,进而逐步走向成熟。但在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引导的环境中,相当数量的触法未成年人仅仅是基于好奇染上毒瘾,窃取财物或者猥亵她人,最终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葬送了自己的花季雨季,而这很多罪恶的源头却与缺乏正确引导的好奇心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