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研究性学习从分组、课题的确立、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活动的开展、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到研究成果的表达都是学生唱主角,以学生与问题间以及同伴间的互动为主,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是在学生有需要时才发生,不同于学科教学中教师强势涉入各环节的态势,所以教师的角色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导师”。在这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前,通过讲清这门课程的性质,帮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充当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时的顾问;就学生如何制定研究计划、研究开展所需要的基本方法,通过讲座、推荐范例、组织交流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并对所制订的计划之可行性,活动安排是否周全等问题,组织学生评议,相互借鉴。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可以通过引入竞争、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及榜样示范等手段,以强化维持自始至终长时间研究活动所需要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遇到难题而陷入困境时,教师有必要分清问题的性质,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与引导,但不能喧宾夺主;鼓励学生写研究日记,以加深研究体验,并注意了解学生小组的研究情况,宏观把握课题研究的进展;与学生一起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必要时,主动与有关单位及人员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www.xing528.com)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既有小组总结,又有个人总结,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以便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对学生学习情况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对小组既要看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也要评价成员间的分工协作情况,对学生个人的评价,着重看他在小组中的表现及个人的收获;最后还要启发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