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说,研究性学习既可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也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但研究性学习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的课程,在现阶段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都偏大的学校开展,采取一个学生一个课题的方式,教师指导力量恐怕不足。通行办法是一个教师指导2至3个小组,每组由6至10名学生组成。换言之,由足够多的学生组队开展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和实施形式。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以什么方式对学生分组,以及组内如何分工这样两个问题。很多学校的做法是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提交上来的X项课题,然后对这些课题进行合并和归类,确定Y项课题,最后把具有相同课题指向的学生归为一组,即按照研究兴趣相同的原则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缺乏使研究长久维持下去所需要的组员之间能够相互接受的社会心理基础。我们做过的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自由组合和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作调整这两种分组方式。其中约60%的学生首选自由组合,赞同由教师决定这种方式的人数不到一成。诚然,学生自由组合不是合作学习开展得好的充分条件,但既然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在分组问题上充分尊重民意对高中生来说应该是一种可行的民主模式。
关于组内分工的问题。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有机会真正参与课题研究;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组长、文书、资料管理员、制作统筹员、信息技术员、公关联络员、报告人/答辩人/表演者等,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支持组内活动的顺利开展。(www.xing528.com)
需要指出的是,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尝试跨班级、跨年级及跨学校的合作探究,甚至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的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