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策略泛指一切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的认知程序和方法。调查表明,认知策略的教学在我国高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认知策略的教学应该是一个重点。
1.认知策略习得的条件
研究表明,有效地习得认知策略需要如下条件:(1)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一般说来,个体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越能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2)自我效能感。当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后感到有效,感到自己有能力运用策略来改善自己的学习,他们就会进一步应用一些策略;反之,就不会产生寻求认知策略的愿望。(3)明确策略的价值和适用的条件。当学生知晓了认知策略为什么有效、在什么条件下有效时,策略学习会更加成功。(4)变式练习。认知策略必须在各种学习任务和不同的情境中加以练习才能获得。经过练习,个体才能把关于认知策略的执行步骤的知识,转化成自觉地支配自己学习行为的程序。(5)自我监控和评价。通过自我监控和评价,学生能够更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策略需要改善的地方,也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策略使用过程。(6)训练中有一套外显的操作技术。认知策略通常是内隐的,如果将它外化成一系列操作程序,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2.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
研究表明,认知策略的教学有如下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认知策略的内在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演示、讲解、讨论,突出认知策略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认知策略对学习具有改善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自己使用策略和不使用策略条件下的学习成绩,从而看到策略应用所带来的好处。(2)按照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学。认知策略本质上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在教授认知策略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认知策略有哪些操作程序,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认知策略的应用练习。练习的初期,教师应给予监督、反馈、纠正,不断提醒学生策略适用的条件;练习的后期,教师的监督、指导应逐渐减少,逐步让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策略。(3)在具体情境中教授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学习往往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在一起。研究表明,认知策略一般不宜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教。当认知策略在学科领域的情境中、在实际的学习任务中进行教授时,学生能更好地获得这些策略。(4)每次只教少量的策略。由于认知策略需要达到熟练运用才算掌握,而且它往往与具体的学科内容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教授认知策略时,每次不宜教得太多。否则,学生可能会局限于肤浅的理解,难以做到充分地练习,也就难以做到真正熟练地掌握这些策略。(5)指导学生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在认知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应逐步把外部指导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监控和调节过程。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把策略的学习过程向学生解释,让学生制定关于策略学习的目标,以便于他们能够学会预期、监控学习过程和策略的运用。(6)让学生与同伴一起练习学习策略的运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示范、模仿认知策略的运用,比较各自所运用的策略的优劣,可以获得教师没有讲解过的认知策略。因此,在策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练习策略的使用价值和方法。[6]
【注释】
[1]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73页。(www.xing528.com)
[2]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74—484页。
[3]庞维国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页。
[4]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
[5]庞维国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13页。
[6]庞维国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2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