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学习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尽管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我们的课堂、学校依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虽然近年高校招生连续扩招,但也很难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现状;社会需要高中学生有多元化的发展,而我们的课程仅以文理分科进行简单化处理;高中定位的迷失,沦为大学预科;学生及其家长反映“学了没用,用的没学”等等。为此,我们应该为21世纪的高中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使他们学得有意义、有价值,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课程方案的角度来说,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基于传统,并在传统中寻求创新。为此,在制定新的课程方案时,我们建议:
第一,应该强化新方案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对当代的社会生活特点、高中学生的性质与形象、普通高中的性质与任务定位、我国的课程传统等课题,都需要从国际的视野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决策的基础,避免经验主义和敷衍主义。许多实践中的困惑都存在着一个理论原点模糊的问题。对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很可能会导致以后实践中的被动。
第二,应该认真地研究课程方案本身的发展逻辑,并且遵循课程方案发展本身的逻辑。在制定新的课程方案时,尤其要选取一些基本的课程元素对旧方案进行系统的、完整的分析和评估,并向课程利害关系人公布评估报告,借以说明新旧课程方案的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第三,应该有一种系统的观点。从国民教育体系来看,普通高中介于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从横向来看,它与职业技术高中并列;从方案内部的要素来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课程结构,以及关于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建议,都需要系统的思维。在策略上,需要各个部门或各类人士抛弃“部门本位主义”,无条件地与相关部门和人士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在“共创高中课程的未来”中的责任和义务。(www.xing528.com)
第四,应该有一种民主与科学的态度。课程说到底是学生的,而学生是全社会的,因此决定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应该是全社会的议题,而不是少数专家的专利。这就需要采用民主的方式、科学的程序,以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应然性与合理性。
第五,应该论证传统本身的合理性问题。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高中学生性质的变化、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等,对传统(如双基、学科体系、共同学习经历、统一进度等)本身进行合理性的论证,以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
第六,应该声明该方案有所为的范围。方案只是一种理想的课程文本,一种行将实验的计划。它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说明有关方案的决策是有依据的、可靠的,而且方案本身具有可传播性;课程结构在理论上说是合理而且可行的;假如这一方案付诸实施,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及组织与制度上的保障。如果这种陈述不清晰,很容易导致把高中的所有现实问题都归咎于方案本身,这对方案来说是不公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