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我们对于《资本论》的性质,其研究方法及其结构,有了初步的理解,那在学习当中,是有不少便利的。学习《资本论》这样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谁都知道,相当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最大的格格不入的难关,却实在于阶级成见。在解放后不久,一位被誉称为经济理论家的大学教授告诉我,他选定《资本论》作为“经济名著”课程的教本,选课虽只一个学生,但他仍费了不少工力,经过半年把第一卷教学完了之后,那个学生及他自己,依旧弄不清价值和劳动的关系。我对他的谈话,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多少年被资产阶级的限界效用价值学说及其整个唯心思想方法弄得糊里糊涂的头脑,要去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经典著作——《资本论》,他原有的全部思想意识,无疑是要分途或协同提出“抗议”的。慢说价值与劳动的关系,就是其他任何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范畴,只要通过资产阶级的那一套不清不楚的概念比照一下或断章取义歪曲比较一下,就会完全走样的。我有理由这样说,学习《资本论》对于一个文化知识较差但没有受到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特别是现代主观主义经济理论)毒害的人,比之一个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但却被那些理论浸染透了的人,是要容易得多的。但这不等于说,没有直接钻研过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学习《资本论》就没有困难。根据我自己及许多朋友学习《资本论》的经验,这部大著比较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大体是在以次这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研究分析事物的方法,是透过现象去揭发它的本质,或者是在任何一种具体经济事象后面,去发现它的社会的抽象性或社会关系。当那种本质或社会的抽象性被发现出来之后,再回到现象,回到具体经济事象,由是,经过马克思所研究分析的任何经济范畴,要就是为一般人的知识或思想方法所不易接触到或理解到的抽象形态,如象抽象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等等,或者尽管是非常具体,如象货币、资本、人口等等,但因为它们背后的社会关系全被揭露出来了,因而包含有许多为我们表面观察所不易察知的复杂的诸般社会规定。所以,当《资本论》第三卷还未公刊,剩余价值利润化的过程还未阐明的时候,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都认定马克思的抽象分析,不合实际,并且指出在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存在有不可克服的矛盾,等到《资本论》第三卷问世了,只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的那种矛盾,由马克思依据事实,依据经济关系中相互依存联系加以科学地解决了,他们的简单脑袋,又装不进去剩余价值利润化利润平均化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复杂的实际规定。在他们看来,《资本论》第一卷太抽象了,第三卷又太事实了。其实,假使把阶级成见丢开不讲,我们经常的思想方法,极容易和庸俗经济学者的看法一致,那就是把经济事象看得简单了;对于它的抽象本质的分析,固然很不习惯,对于其具体复杂规定的理解,也极其困难,而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经济诸范畴所作的深刻剖析,却正好要求我们克服这两方面的庸俗偏向。
其次,由于马克思的研究分析方法,具有上面那个使我们感到困难的特点,那就不能不连带引起我们学习上另一个麻烦,那就是我们一般很习惯于庸俗经济学的作法,以简单定义为满足,并在简单定义下,把科学和常识的说明揉混成杂拌。马克思对于任何经济关系或经济范畴的说法,坚决反对简单定义化和常识化,他认为事物及其关系,在不断变动转形中,不能封入硬结的定义中,而必须在历史的论理的形成过程中去加以理解[16]。科学是必须和止于反映表象的常识区别开的。凡属经过马克思分析说明了的经济范畴,都体现着非我们凭常识臆测所能体会到的极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对于商品、货币、资本这一些经济范畴,我们平常是看得极其简单的,商品就是买卖的对象,货币就是买卖借以进行的媒介物,资本就是用以图利的本钱,它们象是生来就具有充当如此这般职能并相互区别不能转化的自然性质;资产阶级学者是以天赋人权来解说资产阶级的统治,同时又是以天定秩序来解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就是从这里产生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一直把他们都弄糊涂了;马克思就从这里去揭露隐藏在商品生产社会的全部秘密,他由此阐明了生产物如何成为商品,特定商品如何变形为货币,货币如何成为增殖价值的资本的根本道理,可是马克思无论讲到哪里,我们的习惯了的庸俗看法,就要在哪里表示抗拒:就商品来说,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认定劳动力才是劳动者和资本家当作特殊商品买卖的对象,那在我们的常识已经是很费解的;劳动力既被看作商品,为什么不是和其他商品一样按照等价原则交换呢?明明劳动3小时比劳动2小时所得报酬为多,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呢?就货币来说,既然纸币也同金银币一样可以当作一般等价物通行,为什么说它必须具有劳动价值物——商品的实质?用作货币的货币和用作资本的货币的区别,我们怎么也不能一下想通;而货币要用它去购买活劳动才算是资本,更是意想不到的。最后说到资本,如其认定购买劳动力的部分,才能增殖,才算资本,为什么购买生产资料的部分也通称为资本呢?商业资本银行资本不是同生产劳动没有直接关联么?所有这些关系事物内部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问题,尽管马克思都作了非常详尽透彻的科学分析,而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仍不能一下想得过来;诚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啊。[17]
此外,还必须指出一种困难情形,那就是,马克思所研究分析的任何一个经济范畴,不仅详尽无遗地讲到了它的发展转变的全过程,还讲到了它在每一阶段的各方面的种种关系。但是,关于人类生活形态的考察及科学分析,一般是与人类生活形态的现实发展,循由相反的道路[18],即是说,它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开始的。那所谓“完成的结果”,显然是最发展的形态,是最令人目炫神迷的现象形态,也是我们在生活上比较熟悉的形态,由这种形态探究到非常本质的而又为我们日常思想生活所不易达到的最原初的最单纯的形态,如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形态时所表示的,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从未尝试过的”[19];在最单纯的价值形态中,去探索隐在发展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乃至最发达的价值形态或货币形态里面的秘密,他自己也认为是最困难的[20]。但不克服这种困难,我们在货币形态乃至商品形态上所表现的拜物思想,就根本无法清除,而结局,剩余价值的谜,也无从索解。经济形态的研究分析虽不能用显微镜,不能用化学反应药,而必须用抽象力,但是运用抽象分析法,却又必须如物理学者要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充分最不受他物影响的地方,去进行考察试验一样,非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中,依据它的各种重要环节,一步一步地作出舍象的假定不可。比如,象隐蔽在各种经济现象形态后面的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它转化为利润的过程,是要通过错综曲折的途径的,所以,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场合,“必须把它的特殊形态如利润、利息、地租等丢开”[21],必须假定每个商品生产者都稳得到他由雇佣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在分析剩余价值如何实现如何瓜分的场合,又先假定工业资本家相互竞取在他们大家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中的分额,而把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参加进来分赃的说明摆在后面,直等到工商业上的利润来源被明确解析清楚了,然后再讲到地租这个较特殊的形态,讲到工农业上的利润的平均化过程。这样高度运用抽象力来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作着周密的分析,显然是最科学的,但我们学习起来,如没有仔细地一丝也不怠忽地注意到它在每个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上所作的前提假定,就极易在思想上引起前后不相联结的混乱,许多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人所提出来的问题,已经把这点反映得十分清楚了。
可是学习《资本论》尽管有这许多困难,马克思自己却是这样指示我们的:“除价值形态那一部分外,这部书决不能说是怎样难解”[22],在他给摩里斯·拉·霞特先生的信中,也表示了同样的见解:“我所应用但还未在经济问题上使用过的分析方法,使最初数章的阅读最难。”[23]可见资本论第一篇特别是其中第一章,阅读起来最感困难,连马克思自己也是承认的。而我们没有好好习惯马克思所使用的,从来没有人用过的分析方法,那也增大了开头难的程度。不过据我的体会,要把资产者社会的整个经济运动,从里到外,从本质到现象,从发生到没落,详尽周密地在观念上如实反映出来,实在也没有更简易的途径,而我们从全书中清楚明白地显示出的以次诸特点,确能大大缓和我们学习起来所感到的难处。(www.xing528.com)
第一个可以指出的特点是:在200万言的巨著中,你不能发现一个暧昧的不明确的概念,和带有任何片面性的说明。读过了《资本论》,初步理解了马克思所作过科学规定的经济范畴,你就会清楚;连古典经济学者讲明了一部分事实的经济理论,也是一些含糊不清的杂拌,而庸俗学者们把观念主义和常识揉合的高见更不必谈了。当然,在习惯了观念主义和常识的人看来,教学完了第一卷《资本论》,还弄不清价值与劳动的关系,那应怪谁呢?假如说要真正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和规律的话,通过《资本论》,至少要比通过资产阶级学者的经济学的著作容易多了。
再说第二个特点罢,马克思深入到资产者社会内部去揭发其本质的理论说明,即使是我们非辩证的思想方法所不习惯的,不能不感到领会的困难,可是他所提论到的每一原则或理论,或者是先由丰富的事例引述出来,或者是紧跟在丰富的事例后面加以概括;不能一下子领会原则,不妨先把原则所依据的事例研究一番。对于《资本论》第1卷的学习,马克思曾要库格曼的夫人先读“劳动日”、“合作分工和机械”那几章,然后读论“原始蓄积”那一章[24],如有必要,我觉得对每一章节,都不妨参用这个学习顺序。何况马克思曾明白指示我们,对于资产者经济学的“批判的职务,不是拿事实和观念来比较对照,却是拿事实和事实来比较对照”呢。[25]
还有一个帮助我们理解的大特点,就是大家所公认的《资本论》的科学系统性和完整性。马克思不仅从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找出它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必然的推移发展顺序,他并且依最适当的方法,尽可能的按照那种联系和推移发展的顺序,把它在观念上再现出来。凡属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了初步认识的人,只要把《资本论》第3卷的目录全面作一检察,他就不难理解到《资本论》各卷各篇各章节间显示的严密系统,不但符合理论的逻辑程序,并也符合于事实的逻辑程序。考茨基、博洽德之流企图歪曲《资本论》研究结果所作的窜改尝试,一开始就显得破绽百出了。如其说一个著作组织系统的完整和严密,对于读者有莫大的便利,我们在这一方面是应特别感谢马克思的。
最后我还应指出这样一个特点来,《资本论》是当作革命行动的指南写出来的,《资本论》把贯彻在资产者社会的资本运动的铁的必然性的趋势,即由它的不得不发生以至不得不灭亡的必然趋势揭露出来,使我们在阅读它的过程中,象是由真理的火炬照耀着前进。读到马克思用血与火的文字描述的资本蓄积过程,我们实在不能抑制愤怒的情绪,但一读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显出的“生产的物质发展,就和它的社会形态发生冲突”[26]的必然性,显出的“剥夺者被剥夺”的前景,我们又不期然而极度兴奋。在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社会就好象是但丁所描写的人类由苦行达到天国的炼狱。当“天国”在望时,《资本论》已不只用科学真理向导我们,并还用革命热情陶冶我们;而在全人类社会快要照着《资本论》的启示实现为“天国”的今天,这部帮助我们人类超渡苦海、诞登自由彼岸的工人阶级的圣经,实在不仅是作为我们革命的手段,并已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学习它,看看已不是一件繁难的劳动,而渐变为一种享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