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
《资本论》的任务首先是揭露剩余价值的本质。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用种种的论点,从各方面来混淆小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则把这两者区别开来。马克思说,小商品生产是为买而卖。出卖自己的生产品是为了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目的是为了自己消费,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榨取利润。这是小商品生产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的特点是为卖而买。资本家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榨取利润。小商品生产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复杂的商品生产。我们要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混淆这两种商品生产的论点,揭露他们掩盖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本质。
2.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现剩余价值的秘密
剩余价值的秘密在什么地方呢?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付出了资本,这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得出的。但是,生产资料经过劳动者生产之后,价值增大了,原来资本家垫付的资本是100元,商品卖出去后却得到200元,这个增加的100元,这个增加的价值,就是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劳动者只要劳动4个小时就可以偿还,但是资本家强制劳动者劳动8个小时,这多余的4个小时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是,过去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直搞不清楚,主要原因是他们把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混在一起。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离开了流通,就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剩余价值。没有流通就不会有生产。
3.从整个社会来看,个别资本家在流通中的贱买贵卖,在分配上的此盈彼亏,不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本质
马克思在第一卷还不讲分配,而是假定只有一种资本家榨取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这样做是为了发现剩余价值的实质。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恰恰相反,他们总是把生产与分配混在一起。他们对于资本为什么会增殖价值,对于投下一定额资本价值为什么会收回更多的价值,或者由贱买贵卖来解释,或者由此盈彼亏来解释。其实,从个别资本家来看,情况好象是这样的,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就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了。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在流通过程中,这个资本家赚了钱,那个资本家就亏了钱,社会的总价值、总收入在流通过程中并没有变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先只讲产业资本家,不讲商业资本家等等;先只讲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不讲流通和分配,假定流通和分配不存在。这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就揭露出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用流通、分配来掩盖剩余价值来源的观点就不能成立了。这是马克思的很重要的抽象分析法。(www.xing528.com)
4.工资这种分配形态被放在直接生产过程处理
这点更重要。工资,本来是个分配问题。资本家所得,工人所得,就是分配形态。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体系一般是生产、分配、交换。它认为资本、土地和劳动是生产的三要素,所以在分配上就有三种收入,就是资本家得利润、地主得地租、工人得工资。马克思说工资这种分配形态是资本家没有给足工人的劳动代价,所以工资这种分配形态应该放在直接生产过程处理。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重大革命,把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形而上学的那一套完全推翻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把工人、地主、资本家同等看待,把工资、地租、利润同等看待,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同等看待,这是完全讲不通的。工人出卖劳动力得工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不劳动而得到利润,地主占有土地而坐享地租,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不能同等看待。马克思把工资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利润、地租等完全区别开来,以后在第三卷讲分配是整个资产阶级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革命。
5.资本原始积累的描述,完全拆穿了资本家是“勤俭起家”的谎言
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说,他们承认现在的资本主义生产是剥削,但是又说资本家在开始时是劳动者,是“勤俭起家”的。有没有劳动者变成资本家的呢?我们说也有的,尽管人数不多。但是,问题不在于原来是不是劳动者,而在于是不是用人家的劳动力来为自己生产。在旧社会有一句话,叫“人无横财不富”。资本家从开始时就是剥削的。光靠自己的劳动怎么能够发财致富呢?马克思以英国为例,说明资本家是怎样富起来的,如靠国家的帮助、国家的津贴,靠海盗式地对殖民地的掠夺等等。我国上海许多资本家的发家史也说明,他们剥削起家的手段是非常肮脏的。所以,资本家是“勤俭起家”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