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亚南全集第2卷:《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王亚南全集第2卷:《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论》第一卷共有7篇。劳动者被迫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给劳动者货币(工资),这样货币就变为资本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问题,与工人的劳动报酬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王亚南全集第2卷:《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共有7篇。为了便于说明,把它们列出来:

第一篇,商品与货币

第二篇,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工资;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商品与货币”和“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这两篇,讲资本的产生。《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讲的是资本。但是,资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就要从它的产生、发展讲起。这是因为:一方面,唯物史观要求这样处理;另一面,是为了了解一些问题。比方说,商品是劳动生产物,没有经过劳动的东西,就不是商品。有了商品才能有买卖。劳动生产物变为商品,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商品的买卖是为了满足需要。因此,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使劳动生产物变为商品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交换,不能发生买卖关系。但买卖的比价不能根据使用价值来定。决定商品价值大小的关键在于生产这个商品花费了多少劳动。这是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要搞清楚的问题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许多单位同时生产茶杯、生产电灯、生产桌子,但是各个单位的生产条件是不一样的,生产条件好的,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就少一些,生产条件差的,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就多一些。那么,是不是那个单位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多一些,它的产品的价值就大一些,那个单位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一些,它的产品的价值就小一些呢?不是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懒惰的人,生产岀来的东西的价值反而大,而勤劳的人,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反而小。很多单位同时生产茶杯、电灯、桌子,但决定它们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我们学习劳动价值学说所必须了解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www.xing528.com)

商品转化为货币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货币是一种媒介。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如金子、银子。正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所以才能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作为交换的尺度。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成为一切商品价值的等价物,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解决交换中存在的困难,才产生货币。这就是商品经济客观发展的逻辑。

第二篇是“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货币怎样变成资本呢?货币转化为资本,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比较容易的,而由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很不容易,它要有许多条件。如我们和资本家的袋子里都有钱,我们袋子里的钱肯定不是资本,而资本家袋子里的钱用于自己消费的也不是资本,只有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钱才是资本。大家知道,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是建立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的。因此,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必须剥夺劳动者的生产条件,不剥夺劳动者的生产条件,劳动者就不会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个是劳动力的自由买卖。劳动者被迫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给劳动者货币(工资),这样货币就变为资本了。所以,由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第三篇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付出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和购买劳动力的费用(这两种费用加起来就是生产费用,即成本价格),生产以后,不仅收回了生产费用,而且还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绝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第四篇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把工人劳动的时间拉得愈长,榨取的绝对剩余价值量就愈大。但这样工人要起来斗争。个别工人逃跑还可以对付,工人的集体斗争,破坏机器,就不容易镇压了。因此,经过工人的长期斗争,劳动条件改善了,劳动时间也缩短了。我们知道,工人一天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一部分是剩余劳动。劳动时间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也就变化了,剩余劳动时间小了而必要劳动时间大了。必要劳动时间是维持劳动者生存的。为了使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因此,资本家就不断采用最新机器,改良技术,降低单位劳动产品的价值。这样,就可以降低劳动者的生活费用,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就过渡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渡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就是改良技术,过渡的过程就是改良技术的过程。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开始是简单协作,然后是手工工场,最后是机器大工业。在大工业生产时期,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主要的,而在手工工场生产时期,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主要的。

第五篇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前面二篇讲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但都是把它们分开来独立进行考察的。这一篇则是在前二篇研究的基础上,把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结合起来讲,作为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来考察,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来讲它们的共同性、相互关系以及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这一篇共有三章,头一章着重从质的方面来研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性和相互关系,后面两章着重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马克思在这一篇里更加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指出:“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式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第六篇是“工资”。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问题,与工人的劳动报酬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劳动报酬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相等,那就没有剩余价值了。资本家说,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劳动的价格,马克思说这是欺骗。所谓劳动的价格,就是讲所有的劳动都付给了报酬。如果工资是劳动价格,那就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剥削了。事实上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后,资本家就强迫工人劳动10小时、12小时,但是他购买劳动力的费用只要8小时就可以弥补,多余的2小时、4小时的劳动,资本家并没有付出代价。工人的这一部分劳动(剩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所以马克思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从表面上看,好象工人多劳动就多得,少劳动就少得。但从实际上看,无论工人劳动多少,首先都要替资本家白劳动一部分时间,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当然是一个不平等。这个不平等就是阶级的不平等。我们要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要废除这个阶级的不平等。

第七篇是“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家赚钱做什么?就是为了增加投资,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改良技术,加快资本周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的结果,产生两个现象:一个是大鱼吃小鱼,使资本不断集中;另一个是劳动的人口过剩了。由于资本的大量集中,技术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就减少了,这样就产生了相对人口过剩的现象。

马尔萨斯人口论说: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增长的,而社会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1、2、3、4……增长的,这样当然人口就多了,人口多过于生活资料。他说人有两种性格,一种是吃,一种是性。正如我国的孟子早就说过的,食、色,性也(即食欲和性欲二者是人之天性)。他们都把社会条件丟开不讲,单讲一般的自然现象。马克思是把人口问题放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来处理的。因为这个问题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之所以是反动的,就是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那么是不是不应该提高机械化水平呢?不是的。社会应当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社会产品的丰富,相应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在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这样处理的。如果生产力到了很发达的程度,那么劳动者每天只要劳动一二小时就可以了。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不可能这样做,因此存在着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现在美国一年到头保持着500万的产业后备军,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那么是不是可以将美国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减少一半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家要求更多的利润。资本积累的结果,使劳动者更加集中,更加贫困化,从而促进了劳动者的斗争、劳动者的团结、劳动者觉悟的提高。就是说,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逼着无产阶级终将要走革命的道路。《资本论》第一卷就是这样,从资本主义的产生讲到无产阶级的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