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资本论》分为三卷。第一卷是马克思在世时出版的,第二卷、第三卷都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马克思原来计划的不是这样的三卷,而是另外的三卷。第一卷还是现在的第一卷;第二卷分为两本,现在的第二卷是原来计划的上半本,第三卷是原来计划的下半本;第三卷是讨论经济学说史的,就是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版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我们今天专门讲现在的三卷本《资本论》的结构与体系,《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部分就不讲了。
1.《资本论》的结构与体系
第一卷是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资本论》的结构与体系。
A.资本的生产过程(从直接生产过程看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际是讲直接生产过程。所谓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劳动力跟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间,增加了价值。再生产过程留在第二卷讲。马克思所以要先讲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因为他要讲明资本的实质。什么叫资本?资本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家投下100块钱,以后变为120块或150块。这增加的20块、50块钱是从哪里来的?是买的时候买得便宜,还是卖的时候卖得贵了呢?都不是的。它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增加的。资本家投资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过生产,就是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的直接生产过程中间,增加了价值。这增加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资本论》第一卷是从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才能知道什么是资本。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资本。资本是靠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庸俗经济学说,资本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什么呢?是机器或者是其他东西。常识告诉我们,工厂里的会计算成本,算机器折旧,假如一部机器是10000块钱,又假如它能用10年,那每年折旧就是10000块钱的1/10,这部机器是不会增加价值的。原料、辅助材料也是一样,都是不会增加价值的。所以我们说,讲资本是生产工具是讲不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只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并发生价值增殖的,才是资本。有的资本家会说:“我蚀了本,那不能算剥削吧?”马克思说,蚀了本也是剥削。为什么呢?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后,已经在生产过程中榨取了劳动力。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人家要不要,那与在生产过程中榨取劳动力没有关系。榨取劳动力是生产过程的事。
B.资本的流通过程(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怎样实现的)。
从流通过程看剩余价值,那就是看剩余价值是怎样实现的。比如,资本家投资100元,生产出150元的东西,那就是榨取了50元的剩余价值。但这50元的剩余价值,要等到把东西卖了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要通过买卖商品才能实现。《资本论》上讲的买和卖,对于这个资本家来讲是卖,而对另一个资本家来讲则是买,买、卖是联系的。
C.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看整个资产阶级在生产并实现剩余价值当中,怎样通过“你死我活”的竞争,来瓜分那个剩余价值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讲的是利润背后的事,是从本质上分析资本、剩余价值的。但资本家不讲剩余价值,甚至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也不知道剩余价值,他们只讲利润;马克思讲了利润的来源,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在封建社会,农奴用一半时间为领主劳动,这个榨取是很清楚的。在奴隶社会,奴隶完全为奴隶主劳动,这个榨取也是非常清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的榨取则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的。为什么呢?因为劳动者不是奴隶,也不是农奴,而是工资劳动者,资本家把工钱给他,而且,给的钱多他多劳动,给的钱少他少劳动。这种买卖关系使人看不清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不是讲剩余价值的现象,而是讲它的本质。马克思是先抓住剩余价值的本质,再看资本家怎样在生产过程中剥削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并实现之后,才转化为利润。但资本家只讲利润,他不管利润背后的事情。(www.xing528.com)
但是,讲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后,不回到它的现象上来还不行。分析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讲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但不讲利润不行。所以,第三卷就回到利润上来。这也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第一卷只讲一个资本家,没有讲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地主,好象资本主义是一个合股公司。事实上不是如此。资本主义社会有千百万个资本家,他们一天到晚在那里“你死我活”地争夺。所以,第三卷就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资本家,看到整个资产阶级在生产与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是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的。
现在我们看:①资本的生产过程;②资本的流通过程;③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是《资本论》三卷本的结构与体系。这个结构与体系说明了什么呢?
2.《资本论》的结构与体系是对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彻底革命
前面讲过,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有古典经济学,还有庸俗经济学。那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呢?与庸俗经济学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家知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是讲生产、分配、交换的,古典经济学也是讲这些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在一定范围内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精华,舍去其糟粕。因为,社会首先是生产,而不是分配和交换,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就没有分配,这是很清楚的。但是,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加了一个东西——消费,并且把消费放在生产的前面。这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其理由是,不要消费,生产做什么?而消费是什么呢?是为了满足人类消费的欲望。因为要满足人类消费的欲望,所以要生产。因此,它把消费摆在第一,把生产摆在第二,再讲流通、分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认为这个结构与体系革了政治经济学的命。实际上它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体系与庸俗经济学的体系,没有相同点,这是很清楚的。庸俗经济学是丢开社会的特点、本质来讲消费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者是为了得到工资,以维持生活;资本家是为了赚钱,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满足什么欲望。资本家赚不到钱就不生产。庸俗经济学的“满足消费欲望论”,就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但是,古典经济学把生产放在前面,再讲分配、交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跟它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革命,不仅是对于庸俗的,更重要的是对于古典的。古典经济学者所讲的生产、分配、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分配、交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来混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个体系上把它区别开。
我们进一步看看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是在什么情况下给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是什么呢?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资本家对劳动者并不比对他的家畜、机器更爱护。如果使用机器对他更有利,他就把劳动者一脚踢开;如果使用劳动者更有利,他就不用机器。所以,在社会生产总产品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总收入;一个是纯收入。纯收入就是剩余价值,就是各个资本家分配的利润。劳动者的收入是什么呢?是资本家可变资本的支出。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这点上总是闹不清楚,他们把劳动者的收入放在整个国民收入里。而事实上劳动者的收入是资本家可变资本的支出。所以,马克思不是把资本家得利润、地主得地租、工人得工资这三个摆在一起。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摆法。马克思把工资摆在什么地方呢?摆在直接生产过程里。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流通,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完全区别开来。所以,《资本论》在结构与体系上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