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的对象及货币问题
关于这一篇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们考察的,总只是一个个别资本,总只是社会资本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现在,我们就要把各个别资本当作社会总资本的构成部分来考察它们的流通过程(作为一个总体,那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形式),也就是考察这个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124]第一篇、第二篇是研究个别资本运动,而这个第三篇则是研究把那些个别资本全部合起来的社会资本运动;前面两篇,是就生产与流通的统一来说明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在这一篇,却是要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因而,在讲个别资本的循环周转时,不妨假定不存在的问题,这里都要加以考察了。“各个别资本的循环本来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它们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并且恰好也就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125]我们知道,各个产业资本的循环,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诸形态,连续通过各不同阶段,交错起来运动。一个个别产业资本的运动条件,是由其他个别资本运动作为其外部条件来加以保证;某一个别资本在运动中的买与卖的行为,是由其他个别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买与卖的行为来补充。结局,在论及个别资本运动时,只是假定在观念上当作前提存在的东西,在论及社会资本运动时,就不能不认真地当作现实条件来要求了。比如说,一个棉纺企业生产的棉纱,将如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呢?将由谁来购买呢?这个棉纺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纺纱设备、棉花及其他辅助材料,将如何由市场上取得呢?或分别由谁供给呢?显然,在这里,不只是象在个别资本运动场合那样单单考虑价值补偿问题,还要考虑物质替换问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各种生产物,各种商品,当作使用价值来看,在数量质量上的相互适应问题。
马克思在这一篇开始的一章即第十八章绪论中,除了讲研究对象外,还讲到货币资本的作用。为什么要在这里交代货币的作用呢?因为接下去要讲的社会总资本中,货币资本不只是一个构成部分,并且构成总资本的各种要素,全要确定在货币形态上。“全部垫付的资本价值,那就是,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手段,生产材料,都必须不断用货币购买,并且再购买。就个别资本说是如此,就社会资本说也是如此。”[126]在本卷第一篇,马克思详细论到了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篇又从资本的周转过程,反复说明现实的资本积累,同时要求有相应的货币积累,而对货币的来源,则表明:“要转化为货币的追加商品,将会找到必要的货币量,因为另一方面,有追加的要转化为商品的金(和银)会不通过交换,而由生产本身直接投入到流通中去。”[127]而在这里,却要着重指明:(1)虽然资本的现实积累,需要有相应的货币积累,但并不能因此就认定,资本增殖价值的范围、生产的规模,是依照机能中的货币资本的范围来决定;在现实上,同量的货币资本,能有种种途径推动更大的生产资本,来发挥更大的作用。(2)社会的劳动与生产资料,每年必须有一部分被用来生产或购买金银,以补充铸币的磨损。这虽然会成为社会生产范围的相应缩减,但当作流通手段和货币贮藏的货币价值,会存在于社会并会当作世界货币来和他国交换借以扩大生产规模。凡属不适合在资本的再生产总运动中夹杂说明的货币问题,预先在这里交代了。
还有,把整个社会的资本运动作为问题,而就再生产与流通,考察它的总过程,那就有必要把社会各阶级(这里仅就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立论)的个人消费问题加入考虑。马克思说:“这个总过程,既包含生产的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媒介的形态变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的消费和作为媒介的形态变化或交换。”[128]这就是说,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时候,不能不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尽管资产阶级是只顾他们个人的资本活动,只顾自己发财致富,不管他人的死活,但在他所生产的商品,要当作社会商品,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时候,也不能不关心这个问题。在近代初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曾对这个问题作过努力。如重农学派魁奈的有名的《经济表》,就是一例。亚当·斯密也曾试图在这方面有所说明,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复杂化,倒把他弄糊涂了。此后关于商品价值的实现问题,曾引起许多不同的看法,但都没有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基本关键。马克思在“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叙述说明”一章中,曾分别对他们作了批评。然后,再分别就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看社会产品要怎样才能依照价值补偿与物质更替的条件下来实现。
2.简单再生产公式
在运动之流上,在循环周转过程上去看生产,它就是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事实上都是积累或扩大再生产。但扩大再生产,是把简单再生产作为它的一个部分,由简单再生产讲到扩大再生产,是便于说明问题的。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七篇讲资本的积累过程,在第二卷第一篇中,讲生产资本的循环,在同卷第二篇中,讲剩余价值的流通,都是分别就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来加以阐述。但所有这方面的考察,都是从个别资本出发。所以,“只要假设,商品产物中代表资本价值的部分,将会在流通领域找到机会再转化为它的各种生产要素,……又只要假设,劳动者和资本家将会在市场上找到现成的商品,在它们上面支出工资和剩余价值。”[129]“但当我们进而考察社会总资本及其产品价值时,这种仅仅形式的说明方法,就是不够的了”[130]。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并且也是物质补偿,所以要由社会产品各个价值成分的相互比率,也要由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受到限制。”[131]也正因为这样,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周转,用货币资本的总循环公式G—W…P…W′—G′是不成的,用生产资本的总循环公式,也是不合适的,而必须用商品资本的总循环公式W′—G′—W…P…W′。为什么呢?因为前两者都是把资本运动作为起点和终点,而总资本运动一开始就要把前一周期或前一年度的社会产品,作为再生产条件,W′—G′—W…P…W′这个公式的起点W′,就恰好是前一周期或前一年度当作生产过程的结果而生出的社会产品。如以一年为周期,“年产品既包括社会产品中补偿替换资本的各部分(社会的再生产),也包括社会产品中那些要归入消费基金,由劳动者和资本家消费的部分”[132],“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却正是要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必须论证总产品W′每一个价值部分会变成什么”[133]。由是第一步就要把社会的总生产物,从而把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类:即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属于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的资本,和属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资本,都是分解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部分,而就物质方面考虑则可变资本是由活的劳动力自身构成,而不变资本则由生产资料构成。由上述两生产部类中任一部类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物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上消费掉的不变资本C,另一部分是全年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分别作为垫付可变资本的补偿物V及在这以上形成的超过额剩余价值M。因此,象每个商品的价值会分解为C+V+M一样,各部类年生产物的全部价值是分解为C+V+M。由于这样的科学分析和分类,对社会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经济条件,就找到了它们相互转变的共同因素和基础。
如用具体数字把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而价值增殖的比例又都是100%,那末,
Ⅰ 生产资料的生产
资 本……4000c+1000v =5000
商品生产物……4000c+1000v+1000m=6000
这个生产物,是存在于生产资料中的。
Ⅱ 消费资料的生产
资 本……2000c+500v =2500
商品生产物……2000c+500v+500m =3000
这个生产物,是存在于消费资料中的。
全年的生产物
Ⅰ 4000c+1000v+1000m =6000(生产资料)
Ⅱ 2000c+ 500v+500m =3000(消费资料)
总价值 =9000
现在且来看在简单再生产下,这两大部类,这全部商品生产物及其价值要怎样才能相互适应和实现。马克思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Ⅰ(v+m)=Ⅱc(www.xing528.com)
即Ⅰ部类供给Ⅱ部类以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2000,而由Ⅱ部类取得和它的可变资本1000与剩余价值1000相等的消费资料2000。这一来,Ⅰ部类剩下价值4000的生产资料,用作本部类的不变资本;Ⅱ部类剩下价值1000的消费资料,供本部类消费,所有两部类间的商品生产物,都按照价值实现了。这就是社会总资本运动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公式。
正是由于Ⅰ(v+m)= Ⅱc,我们又分别看到两个引申的公式,即
1.Ⅰ(c+v+m)=Ⅱc+Ⅰc
由Ⅰ部类供给Ⅰ、Ⅱ两部类生产所需的全部生产资料;
2.Ⅱ(c+v+m)=Ⅱ(v+m)+Ⅰ(v+m)
由Ⅱ部类供给Ⅰ、Ⅱ两部类生活所需的全部消费资料。Ⅱ(v+m)中的v是工人阶级所得的来源,m是资本家阶级所得的来源;而在Ⅰ(v+m)中的v和m,则分别是这一部类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所得的来源。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构成国民收入的Ⅰ和Ⅱ部类的所得,全部在当年消费掉,而Ⅱ部类的商品生产物即消费资料,恰好满足这个需要,结果,Ⅰ部类的生产资料,就全部为Ⅰ、Ⅱ部类的生产的消费所吸收,Ⅱ部类的消费资料,就全部为Ⅰ、Ⅱ部类的个人的消费所吸收。即前面所说的,包括剩余价值的各个价值部分,都得到补偿,而其自然形态的物质要素,也得到更替。一切都进行得非常圆满。当然,以上的这些公式,是在一些假设下提出的,在现实的社会,除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以外,还有其他社会阶级阶层;且不说在生产资料中,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消费资料中,有必要消费资料与奢侈消费资料的区别。生产资料在Ⅰ部类资产阶级内部,消费资料在Ⅱ部类资产阶级内部,也还有交换、流通;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就不可能没有积累,没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逐年的再生产,不可能没有变动。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作抽象的考察,因为“在有积累发生的地方,简单再生产也总是积累的一部分,可以就它本身进行考察,并且是积累的一个现实的因素”[134]。
我们现在可以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就最基本的条件和表式,来考察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3.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公式
既然简单再生产的实际条件,是Ⅰ、Ⅱ部类资本家阶级的所得,全当作所得消费掉,而在公式上表现为Ⅰ(v+m)与Ⅱc所体现的消费资料相交换,表现为Ⅰ(v+m)=Ⅱc。那末,要有所积累,要扩大再生产,Ⅰ(v+m)中的m就不能全部消费在消费资料上,而必须有一部分积累下来。积累多少呢?假定是一半吧,即把一半的剩余价值拿来扩大再生产;同时,在Ⅱ部类方面,为了积累或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也不能不作相应的改变。
假设两大部类的生产如下表: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1500c+750v+750m =3000}总额=9000
现在Ⅰ以500m进行积累,Ⅱ以150m进行积累,在资本构成不变的条件下,两部类的新组合就是这样:
Ⅰ 4400c+1100v+500m(消费基金)=6000
Ⅱ 1600c+ 800v+600m(消费基金)=3000
总计还是=9000
Ⅰ部类原来的资本构成是4∶1,Ⅰ1000m用一半来积累,来资本化,依原来的构成比例,就使不变资本4000成为4400,使可变资本1000成为1100,消费基金500。在Ⅱ部类,原来的不变资本1500,就因此不能与Ⅰ部类(v+m)即1100+500相交换,必须也有所积累,从原来Ⅱm的750的剩余价值中,积累下100,作为不变资本,使1500成为1600,恰好与Ⅰ部类(v+m)=1100+500相交换。由于Ⅱ部类资本构成的比例是2∶1,所以,不变资本增加了100,还得从Ⅱm中再积累下50,追加到可变资本方面去,于是Ⅱ部类的资本构成成为1600+800,其消费基金为600。
结果,两部类的资本总额就是
现实的积累依这个基础进行,剩余价值率不变,到了下年终末,其结果将是:
这样,依这个基础,在一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再生产,社会总生产物及体现在它上面的各个资本价值部分,就会在两大部类间相互适应平衡,而不断成就积累的任务。当然,马克思在这里的说明,是在作了许多假设的纯粹形态上进行的。马克思的分析,对于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如何才能实现的基本条件,已经第一次把它作了科学的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