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在讲到资本的形态变化之前,须得交代几点:首先,这里所说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并还是个别的产业资本;一个产业资本要达到它增殖价值的目的,必须投出一宗货币购买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收回较多于投下去的货币。任何一个产业资本的运动,都须经历买进、生产、卖出这几个阶段。资本在这几个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形态,在每个形态上表现了不同的职能。开始是作为货币资本,把用货币买进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拿来进行生产,在这个阶段,它已经由货币资本形态变形为生产资本形态了;产品一经完成,它又要变形为商品资本形态了,最后在市场实现为货币。在资本运动的连续意义上讲,它又将作为货币资本,开始另一个循环。从这里,我们知道,所谓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什么独立的、固定在那里的什么资本,而只不过是产业资本在它全运动过程的各阶段,分别采取的不同职能和形态。它采取某个形态,就说明已放弃其他形态;在作为生产资本的时候,已经不是货币资本,只有放弃了生产资本形态,它才是商品资本。一个产业资本在连续运动中,无论采取哪个形态,把哪个形态做它的出发点,总归要从出发点再回到出发点,就是一个循环。于是我们有货币资本的循环,有生产资本的循环,有商品资本的循环,无论哪种循环,都有一个共同要求,就是增殖它们的价值。
讲到这里,就需要交代另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简单的商品货币流通,不能增殖价值;就是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的流通,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也只是单纯形态变化,不增殖价值。如在这个一般的公式上,G—W是按照等价交换,W′—G′也是按照等价交换,严格讲起来,货币不是资本,商品也不是资本,因为不能由它们的交换增殖价值。而在这里,货币其所以称为货币资本,商品其所以称为商品资本,就因为根据前面第一卷讲到了的,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强制劳动者作出了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而这要通过买进卖出的商品货币流通,才把那个增殖价值的任务完成;这就是说,增殖价值的关键,虽在于生产过程,但没有买与卖的流通过程作为条件,就无从表示价值在生产过程的增殖。在这种意义上,货币也好,商品也好,才都取得了资本的性质。可见所谓资本,不仅要在它的变形运动上去把握,还要在包含有劳动力买卖这个决定性环节在内的运动上去把握。正因为这样,尽管我们在第一卷已经很详尽地讨论了直接生产过程,但那基本上是从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这个角度讲的。在资本的整个运动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一样,是必须通过的阶段,而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商品资本一样,是属于资本的一种变形,有它的特殊职能,需要从流通过程的角度来加以考察。
有了这几种认识,我们就可以进而分别讲到资本的三种变形,三个循环了。
先讲货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在讲这种循环时,不但假定商品是依照价值售卖,并还假定那种售卖,是在不变的情形下进行;把循环中可以发生的价值变动丢开不讲[95]。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G—W…P…W′—G′
由一定量货币开始,到以较多量的货币结束。价值增殖了。尽管任何循环都是如此,都是以价值增殖为决定的目的,但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把这点突出地表现出来了,所以,它是产业资本的一般表现。在这个循环上,分有三个阶段:先是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即G—W;接着进入生产过程P;再是由商品资本实现为货币,即W′—G′。在第一个阶段,用货币购买的W,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别用公式表述出来,是G—A,G—Pm,合起来就是。
这“除了表示G所换成的商品总额有这种性质上的分割之外,还表示出了一种十分特别的数量关系”[96]。这就是说,不仅表示一种质量关系:一定额货币将要换成性质上互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它还表示一种数量关系,即用在劳动力上面的货币部分和用在生产资料上面的货币部分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自始就是由一定数劳动者超额支出的剩余劳动的总和决定。“生产资料的总量,必须够吸收那样多的劳动,必须够由那样多的劳动转化成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购买者本来有权支配的剩余劳动就会不能得到利用;他对于这种剩余劳动的支配权就会没有用处。但若现有生产资料竟然多于可用的劳动,它也就仍然没有和劳动达到饱和的状态,不会全部转化成产品。”[97]从这里已可以看到,在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上,在公式上,G—A与G—Pm,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就是说,G—A“是一个具有特征性质的要素,因为它是货币形式上垫付的价值得以实际转化为资本,转化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最重要的条件。G—Pm所以必要,却不过为了要实现那个在G—A中购进的劳动量”[98]。
现在我们可以讲到这个循环的次一个阶段P了,在P的阶段上,是货币所有者把他购买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在生产过程中来进行生产了,来生产地消费它们了。其详情,第一卷已讲得很清楚。这里只想讲明这一点:劳动力的买卖与生产资料的买卖,尽管都是买者与卖者的对立,但从社会方面来看,劳动力的所有者如果不和生产资料分离,他就不会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如果不能在劳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他也就不会从商品市场上买进生产资料;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一方面要分离,一方面又要合并。就劳动者方面说,他们已经同自己的生产资料分离了,不同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合并,就不能生存;就资本家方面说,劳动者既离开了生产资料不能生存,他就有条件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只有在社会规模的分离的基础上,合并才能社会规模地进行,由资本家阶级与劳动者阶级结成的生产关系才能发展。“生产资料在它为资本家所有时,就是在生产过程之外,也仍然是他的资本,劳动力却只有在生产过程之内,方才是个别一个资本的存在形式。如果劳动力只有在它的出卖者即工资雇佣劳动者手中才是商品,那么,它也只有在它的购买者手中,即暂时握有它的使用权的资本家手中,才变成资本。”[99]劳动力的所有者所处的这种不利的地位,就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个因素合并在生产过程中,在价值形成上,在剩余价值生产上,前者表现为不变资本,后者表现为可变资本。我们再讲到最后的W′—G′阶段。由生产过程出来的商品W′,已经成为把价值增殖了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形态,它是商品资本,要实现它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必须再转化为货币。在 W′—G′上,G′只是表现为运动的结果。“G′会在货币形式上把这个结果表现为已经实现的货币资本,并不是由于它是资本的货币形式,是货币资本,而是反过来,由于它是货币资本,是货币形式上的资本。”[100]这个区别是重要的。这就是说,这个循环的出发点G,我们叫它是货币资本,事实上,只是用它执行购买和支付的货币的职能,只是资本形态上的货币;而循环终点G′,我们也叫它是货币资本,它并不执行任何货币职能,不过是存在于货币形态上的资本罢了。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上述循环三阶段综合起来考察一下。全过程包括两个流通过程,一个生产过程。首尾两阶段的流通,为生产过程所中断了,但循环还是继续着。“在G—W和W′一G′这两个属于流通的形态变化中,每一次都是几个同样大的、同时存在的价值互相对立,互相代替。价值变化,完全是形态变化P即生产过程范围以内的事。所以,和流通单纯形式上的形态变化不同,生产过程表现为资本的现实的形态变化。”[101]这个循环形态的最突出的特征,在它是从货币到货币,终点货币大于始点货币,把资本主义追求价值增殖的决定性目的和动机,全露骨地表现出来了;但同时,它也包含着一种欺骗,一种幻惑的性质,以为在终点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大于在起点投入流通中的货币,只是由于流通中贱买贵卖的结果。近代初期的所谓货币主义,就是把这点作为基础。然而,一经与其他循环形态一并起来比较考察,这种幻惑性质,就显得全无根据了。
生产资本的公式,P…W′—G′—W…P,一开始,就表示了它是生产资本的周期的更新。在货币循环公式上,我们看到,两极的流通阶段,是把生产过程作为媒介,而在这个公式上,两个流通阶段,W′—G′—W,“只表现为周期更新、由更新而继续不断的再生产的媒介”[102]。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两个形态。就简单再生产而论,始点的P与终点的P,是相同的;就扩大再生产而论,终点就是P′,大于始点的P。这就说明,作为它们的中间媒介的两个流通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如果假定一切情形不变,又假定商品是依照它们的价值售卖,在简单再生产下,全部剩余价值供资本家个人消费。那么,“商品资本W′一转化为货币,货币总额中代表资本价值的部分,就会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继续流通;另一部分,即已经转化为金的剩余价值,则加入一般的商品流通。那也是从资本家出发的货币流通,但它是进行在他那个个别的资本的流通之外”[103]。于是,这里和W—G—W资本流通并行的,有w—g—w简单的商品流通。不过后者w—g包含在W′—G′的资本循环中,而g—w则在这个循环之外,即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流通,在W′转化为G′以后,就分开了。但不管是W—G—W,还是它的补充的流通阶段w—g—w,从一般的形态来考察,两者都是属于普通流通的系列。在积累及扩大再生产形态上,即在P…P′上(为了说明的便利起见,假定全部剩余价值都资本化),那有几点值得注意的:第一,“P′所表示的,不是剩余价值已经生产出来,而是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已经资本化,资本已经积累;所以,与P不同,P′是由原有的资本价值加这个运动中积累的资本的价值而成”[104]。其次,在阶段上,G′由所实现的货币价值(原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全部资本化,全部变成货币资本,购买A和Pm,但要把A+Pm理解为A′+P′m,就会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在资本增大时,会有价值构成的变化结合在一起。在这种变化的进步中,Pm的价值将会增大,A的价值总是相对地减少,并且屡屡绝对地减少”[105]。第三,通过W′—G′流通阶段,在G′中实现了的剩余价值g,能否立即再加入过程中的资本价值中去,与资本G结合在一起,以G′的量加入循环过程,那要取决于种种情形:当作货币资本使用,显然需要具有这种营业所需要的最低限量,就全量在原有营业上作扩充之用,也要受到P的各种物质要素关系和价值比例的要求的限制。所以g在它的积累的数量,还没有达到满足这个要求的最低限量之前,只好暂时积累着,使它自身的机能,硬化在货币状态中[106]。
资本循环的第三个形态是商品资本循环,它的公式为W′—G′—W…P…W′。如果再生产是以扩大规模进行,终点W′就会较大于起点W′,可用W″来表示。这个形态的循环,自始就对它前面两个循环,显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开头的W′,不只表现为其他两个的循环的结果,且表现为它们的前提;这个循环是由两个流通阶段W′—G′—W开始,而在第一、第二循环上,则两个流通阶段,分别是在生产过程的两极或作为再生产的媒介;还有,在第一循环的开头是G,第二循环的开头是P,这个循环却必须以W′而不是以W开头,这是因为前两循环,G与P,都以资本的价值的姿态出发,都要进一步发生机能,把循环更新,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价值,而第三循环,却不是以资本价值开始。所以W′—W′这个“运动自始就是表现为产业资本的总和运动;它包括产品中补充替换生产资本的部分的运动,也包括产品中形成剩余产品的部分的运动(平均地说,后一个部分是部分地当作收入支出,部分地当作积累要素来用)。所以只要剩余价值当作收入的支出已包含在这个循环中,个人的消费也就包含在这个循环中了”[107]。这样,在这个循环形态的理解上,就有必要把一个个别资本的形态变化和其他个别资本的形态变化的错综关系弄明白,把个别资本的形态变化和总生产物中决定用在个人消费上的部分的错综关系弄明白。这已不是个别产业资本运动的问题,而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问题了。那是我们要在后面详细说明的。
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就上述三个形态的循环,来综合地加以考察了。三者最明显的共通点,都是以价值的增殖为决定性目的。为要不断增殖价值,任何一个循环,不但要不断改变它的资本形态,不断通过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并还要和其他循环相并存在,互为条件,在质与量上有机配合地进行。“所以,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在它的连续性上,不只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三个循环的统一。”[108]事实上,“现有资本的大小,规定着生产过程的范围;生产过程的范围,又规定着和生产过程一起发生功能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大小。但是,作为生产连续性的条件的并存性所以存在,又只是由于资本各部分会依次通过不同各个阶段的运动。并存性本身不过是继起性的结果。……继起性的每一次停顿,都会使并存性陷于混乱。一个阶段一度发生停顿,那就不但会使这个停滞的资本部分的总循环,并且会使这个资本全体的总循环发生或大或小的停滞”[109]。一个产业资本,在它不断变形的运动中,要通过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它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形成资本的生产时间,它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形成资本的流通时间。所以,资本通过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110]。关于生产时间,后面还有谈到的机会,这里只就它和流通时间的关系上,简单提一提。严格地讲,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和生产过程的时间,还有出入,而生产时间又和劳动时间不完全一样。马克思就生产资料参与一个商品生产物生产过程的时间,说生产过程的时间包括以次三个时间:一是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发生作用的时间;一是生产过程中断,从而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也中断的休止时间;一是生产资料已作为生产过程的条件存在那里,已经代表生产资本但尚未加入生产过程的时间。[111]而在生产过程本身,又由于自然的物理的原因,使它的劳动过程,从而劳动时间有发生中断的必要,这就说明生产时间大于劳动时间。由于生产资料不只在生产领域,还要在生产过程,不只在生产过程,还要在劳动过程在劳动时间内,才为劳动力所推动,并吸收劳动而生产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而在这以外的过程,即使是必要的,也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愈是互相一致,一定生产资本在一定期间内的生产效率和价值增殖就会愈是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是尽可能缩短生产时间在劳动时间以上的超过部分”[112]。至于存在于生产领域以外的流通过程,那是我们一再讲过的,无论是G—W,还是W′—G′,一般的讲,都属于纯粹形态的变化,都不生产商品,不增殖价值;资本总循环时间在流通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愈长,则在生产阶段的时间就相应愈短,它可能生产的价值、剩余价值,也相应愈少,并且,在流通时间内,在流通上的一切属于纯粹流通费用,都得从可能赚取到的剩余价值中扣除。(www.xing528.com)
2.资本的周转
《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讲资本的周转,那是继续前一篇资本的循环的基础上来展开说明的,还是就个别产业资本立论,并只是从流通的角度,来看生产资本怎样周转。“对资本家来说,他的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他的资本必须垫付,以便增殖,并恢复它原有的形式的时间。”[113]生产资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垫付在生产资料上,一是垫付在劳动力上,这两种资本形态,在第一卷,曾从增殖价值还是不增殖价值的角度,把前者称之为不变资本,把后者称之为可变资本。现在再从流通的角度出发,来看它们分别是怎样由垫付到恢复原有形式的,亦即是怎样周转的。“劳动力是按一定时间购买的。资本家一购买劳动力,并且把它合并到生产过程中去,它就会形成他的资本的一个部分,即资本的可变部分。它逐日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作用。在这时间内,它不仅会把它一日的价值全部,并且会把一个超过额作为剩余价值,加到产品中去;……当劳动力(比方说)按一星期购买并且发生作用之后,购买必须不断按习惯的期间更新。如果继续生产的循环要不致中断,它的价值的等价物(劳动力在功能期中加入到产品中去的,并且在产品流通中转化为货币的价值)就必须不断由货币再转化为劳动力,不断通过它的各个形式的完全的循环,那就是周转。”[114]
垫付在劳动力上的资本的周转是这样。垫付在生产资料方面的资本的周转呢?那就没有这样简单了。首先,生产资料本身就包括了各种性质不同的要素,不同的价值形成要素。有的是由辅助材料和原料构成的不变资本部分的价值,有的是由劳动手段构成的不变资本部分的价值。它们都是仅仅当作转移的价值,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但转移的方式和步骤大不一样。辅助材料和原料只要在产品形成上全部消费尽,它们就会把它们的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这个价值会全部由产品而流通,而转化为货币,并由货币再转化为商品的生产要素。……所以,生产资本这各种要素会不断在实物形式上更新。”[115]但由劳动手段构成的资本部分的更新过程不是这样。它要由特别的流通,引起一种特别的周转。它会因磨损而在它的实物形式上丧失一部分价值。“因此,它的价值有了二重的存在。其中一部分是仍然系留在它的属于生产过程的使用形式或实物形式上,别一个部分则当作货币,从这个形式离开。在劳动手段的功能中,劳动手段仍然在它的实物形式上存在的价值部分会不断减少,其中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价值部分则不断增加,一直到消耗干净的时候,然后它的全部价值都和它的尸体分开,完全变作货币。在这里,生产资本这个要素的周转,表示出了它的特征了。”[116]它要经历过多少次循环,才能把它垫付的货币资本完全恢复它原有的形式。
在这里,我们从流通的角度,看出了生产资本中的各要素的一种新的关系。垫付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竟同垫付在生产资料中的辅助材料与原料这些不变资本要素,同样是把它们的价值一次就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与垫付在劳动手段这种不变资本要素上,要经过多次才能把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完全不同。马克思只是在这种意义上,才把前者称为流动资本,把后者称为固定资本。他说:“就价值形成的关系说,不管劳动力和不变资本中不形成固定资本的部分是多么不同,它的价值的周转方法却和不变资本的这个部分相同,而与固定资本相反。使生产资本这两个成分——投在劳动力上面的价值部分和投在那种不形成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上面的价值部分——与固定资本对立,成为流动资本的,也就是它们周转上这种共同的性质。”[117]
可是在周转的意义上来确定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虽然暂时不要考虑价值增殖的问题,但这两种资本的构成比例不同,显然要直接影响周转的时间,周转时间又要影响到资本的垫付量,影响到不变资本量,影响到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马克思以这两种资本为中心,明确规定这一篇的任务。他说:“在第二篇,循环是当作一种周期的现象,那就是当作周转来考察。由此,一方面指出了,资本不同各构成部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怎样在不同的时间,按不同的方式,完成各种形式的循环;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不同长度所由以规定的各种事情。由此指出了,循环期间及其构成部分的不同比率,对生产过程的范围和剩余价值年率会有怎样的影响。”[118]他由是把他的论点,集中在两个有关的理论问题上,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以及它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相关理论问题,一是联系年剩余价值率的垫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生机能的可变资本的相关理论问题。
就第一个问题而论,马克思已就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第一次发现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个资本形态,而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就是在这方面最有成就的亚当·斯密、李嘉图,也是由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及其构成来说明这个问题。结果,就是用很大的篇幅来解析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怎么也找不出剩余价值的来源,因为一定的资本价值,一次移转也好,多次移转也好,总只有那么多价值移转到新产品中,不可能增加新价值。而且,正是由于他们不能在生产过程发现资本的不变形态与可变形态,就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明确把握资本的固定形态和流动形态,也不了解,只有从流通的角度,才能看到这两者的不同的特质。在生产过程中,我们称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在流通过程加以考察,就看到它们是处在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机能;我们这时并不要问它们在过程中是否变更价值,而只是要问它们以如何的速度转移价值。一次就把它的自然形态改变了,把价值移转了,我们就称它为流动资本,如原材料就是这样;要许多次才能移转价值,才能改变或消除它的自然使用形态,我们就称它为固定资本,如劳动手段等等就是这样。马克思说:“资本价值固定在劳动手段上的部分,和任何别的部分一样要流通。……但这里考察的这个资本部分的流通是很特别的。首先的一点是,它并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进行流通,它只流通它的价值,并且这种流通还是渐渐进行的,一部分一部分进行的,和从它那里转移到那当作商品来流通的产品中去的数量成比例。在它的全部功能时间内,它的价值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和用它帮助生产的商品互相对立。就是由于这种特质,所以不变资本的这一部分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垫付的资本的其他一切物质构成部分,则与此相反,形成流动资本。”[119]就流动资本而论,我们在流通过程,只注意它的价值移转,而不要问及它的价值是否增殖,所以,在生产过程以可变资本姿态出现的劳动力,由于它和垫付资本中的其他物质成分,如原材料等一样,一举把价值移转到新生产物中,它就一样被归属在流动资本范畴。显然,它并不因为它是流动资本,就抹去了它对任何其他流动资本有不同的特质。马克思在论述的必要场合,又用可变流动资本这个名称,来使它与其他不变流动资本相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在资本的周转中,可变资本的周转,该具有怎样决定性的意义。
到此我们接下去要联系到年剩余价值率来说明垫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生机能的可变资本相关问题了。在资本周转中,我们看到了固定资本周转对流动资本周转表现的不同特点,和流动资本中,不变流动资本与可变流动资本在周转中相同的一面,现在要讲到可变流动资本的特点以及它区分为垫付可变资本和实际发生作用的可变资本的原因了。我们知道,资本家以一定的货币价值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地消费中,会把它本身的价值移转到生产物中,同时就会把一个超额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加到生产物去,同它一起,经过流通两个阶段,而不断更新(假定全部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话)。这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价值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即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剩余价值率。周转如为一年,那也是年剩余价值率。但周转期如果不是一年,而是六个月,或者五周,或者说,一个资本A,每年周转十次(假定每次五周),资本B,每年周转一次(五十周),即使这两个资本的其他一切条件都相等,剩余价值率也相等,它们的年剩余价值率可以不等:在一年周转十次的资本A,年剩余价值率就为1000%,一年周转一次的资本B,年剩余价值率就为100%。为什么呢?为什么周转快了,剩余价值就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说剩余价值是产生于流通领域,不是很有道理么?非常坚决支持劳动价值学说的李嘉图,也在这点上(虽然他不是在剩余价值率上,而是在利润率上)被难住了。他甚至因此要对价值规律有所修正。马克思却认定这正好是价值规律的贯彻。他指示我们:“生产剩余价值的,只是劳动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资本。一切有关剩余价值的规律——所以,剩余价值率已定时,剩余价值量由可变资本相对量决定的规律也包括在内——都只适用于这种资本。”[120]反过来说,不是实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资本,即使垫付了,也不生产剩余价值。如以上所述A、B两资本为例,A的可变资本为500镑,B的可变资本为5000镑;A的500镑分摊到五周,每周100镑;B的5000镑分摊到50周,也是每周100镑,这就是说,被使用的实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机能的可变资本是相等的,但垫付的可变资本全然不等。资本A五周垫付500镑,在第一周,仅100镑或500镑的被使用;资本B五十周垫付5000镑,在第一周,实际仅使用100镑,第一个五周,只实际使用500镑或全资本的,其余仅被垫付,不被使用。即是说:“为一定期间而垫付的可变资本,要看它实际已经按什么程度参加其中由劳动过程占有的阶段,已经按什么程度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功能,而转化为所用的,实际发生功能和作用的可变资本。在这个时间里,可变资本的一部分垫付下去了,但是要到后来某一段时间被使用。对劳动过程来说,这个部分有是和没有一样,因此,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上也没有什么影响。”[121]“但一切会使垫付可变资本和所用可变资本的比率发生差别的事情,总起来说,就是周转期间的差别(那或是由劳动期间的差别决定,或是由流通期间的差别决定,或是由二者的差别决定)。”[122]周转时间的差别,为什么能使垫付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可变资本之比发生差别呢?原因在于:“资本的周转期间越是短——它在一年内更新再生产期间的间隔时间越是短——原来由资本家在货币形式上垫付的可变资本部分,就会越是快速地转化为劳动者为补偿这个可变资本而创造出的价值产物(此外还包括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资本家必须从自有基金垫付货币的时间就会越是短,一般说来,和一定的生产规模比例而言,他垫付的资本就会越是少;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他在一年间榨出的剩余价值量也就按比例越是大,因为他可以按越是多的回数,用劳动者自己的价值产物的货币形式,来不断重新购买劳动者,并推动他的劳动。
“在生产的规模已定时,垫付的可变货币资本(还有流动资本一般)的绝对量,会比例于周转期间的缩短而减少,剩余价值年率则会增加。在垫付资本的量已定时,生产的规模就可比例于周转期间的缩短而增大。因此,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一个周转期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将会在剩余价值年率因再生产期间缩短而增进的同时增加起来。总的说来,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将会得到结论说,在劳动剥削程度相等时,为推动同量生产流动资本和同量劳动而必须垫付的货币资本,将会因周转期间有长短不等,而在数量上有极大的差别。”[123]
由此可见,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从而,它一年所造出的剩余价值量,因周转期间缩短而提高,而增大,决不是由于流通过程有什么神秘,而是由于周转期间缩短了,它就能更快地用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资本化,来使垫付可变资本以更大的比例来实际发生增殖价值的机能。
然而,可变资本是总资本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尽管就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说,它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部分。要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同时要加速总资本的周转,要使全部资本价值连同它的剩余价值,都迅速地通过循环各阶段,完成它的周转期。一个生产资本无论采取哪种变化形态,无论拘束在哪个阶段,都不仅妨碍它的总资本的周转,也要妨碍它的可变资本的周转和剩余价值的流通。而在现实上,资本通过任何一个阶段,都要遇到困难的。作为生产资本,它首先就要在固定资本上受到拘束。产业资本愈向前发展,它的固定资本的比重愈要加大,同时又要不断使它发生变革,使它在物理的生涯完毕以前,因有精神磨损,而有不断替换的必要。作为货币资本,特别是作为商品资本,都要在转化过程,遇到不易克服的障碍。在价值的补偿上,要出现适应资本积累的货币积累问题。在物质的更替上,要出现量与质的有机配合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