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看资本积累的条件
在前面我们所讲的,是商品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以及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一篇讲的是如何从剩余价值造出更多的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特别在绝对剩余价值形态推移到相对剩余价值形态的说明中,已经接触到了,但在那里,基本上是要探究剩余价值的来源,并论证剩余价值本身。至于关于剩余价值资本化,或资本积累倾向的分析,那实际上就是要探讨资本主义究会因怎样的内在条件的制约,而必然发展并向何处发展。在探究剩余价值来源或它从何产生的时候,为了要在纯粹形态上把握它,一切足以混淆说明的、属于次要因素的东西,都暂时排除了。假定所生产的商品,是照价值售掉;假定垫付资本以上的余额部分,是全由生产的资本家占有。这样,由一般流通和分配上引起的种种复杂现象变化,就不致妨碍我们对于剩余价值的本质的认识了。同样的,在积累的分析上,也需要这样做。已由所生产的商品的售卖,实现剩余价值,获有一定货币所得,将所得的一部分,或较大部分再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这种扩大再生产过程,显然多一些转折,更不能不通过流通分配乃至消费等等环节,而那些环节,还更容易掩盖积累的实质。所以,照样暂时舍象去一般流通分配关系,并就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入手,是要更便于揭露资本积累的实质的。
我们已知道,“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只要是在不断联系中,作为一个不断更新的流来看,便同时是再生产过程”[69]。“如果生产采取资本主义的形式,再生产就同样会采取资本主义的形式。”[70]资本家把劳动过程看作价值增殖过程的一个手段,把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看作是由他的资本生出的所得。“要是这种收入不过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周期地取得,周期地消费掉,其他事情不变,我们就有了简单再生产。这种简单再生产虽然只是生产过程按同一规模的反复,但这样的反复继续,也会把某些新的性质刻印到过程上面去”[71]。然则,哪一些新的性质,从这里直接表现出来呢?
首先必须看到,作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断定期购买劳动力,是极关重要的。生产过程一开始就要劳动力,可是每次对于劳动力的给付,却是等待它已经发生作用,已经在商品中实现了它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以后,才实行的。这就说明,不断在工资形态上流回劳动者手中的东西,无非是不断由劳动者自己再生产出来的生产物的一部分。由于资本家给付劳动者的是货币,是劳动生产物的转化形态,也就是由于生产物的商品形态,商品的货币形态,就把这种劳动者自己给付自己的实质掩盖了。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是自己吃自己劳动的生产物,封建制度下的农奴,也是由他自己的劳动,在为自己的那一部分土地上,获有他不断再生产的劳动基金,那都是一目了然的。独独资本家以货币的形态,给付劳动力,转了一个大弯,这样看来,就好象劳动者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是从资本家荷包中掏出来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事实上,谁只要不被商品货币关系所迷惑,他就会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单纯连续上,看到劳动基金是怎么回事。同时,也将会知道,那种单纯的反复连续,就在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方面也要引起变化。那就是,资本家把每次投资所得的剩余价值,全消费掉了,到了一定时期,他的投资总额,由不断获得的剩余价值中全部收回了。尽管这以后的投资额还是那么多,但那已经不是他最先垫付出来的资本了(且不忙讲这个资本是从哪里来的),而是历次所得剩余价值的变形。“所以,把所有的积累完全撇开不说,生产过程的单纯继续或简单再生产,也必然会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之后,把每一个资本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72]
然而,我们从这里还会看到一些更基本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如前已经讲到的,是把一方的资本所有者,即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和另一方的完全同生产资料分离的劳动力所有者的存在,作为既定的基础,作为出发点的。这些出发点的事实,一经在简单再生产的单纯连续中,不断再生产出来,定型化了,永久化了,变为理所当然的了,它就要在两方当事人中间,造成一种象从外部加担在他们身上的义务和权力。“劳动者要不断把客观的财富,当作资本,当作一种站在他外面,统治他,榨取他的权力来生产。同时,资本家也要不断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富源,那种和它本身由以物质化,由以实现的对象和手段已经分离的,抽象的,仅只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东西来生产,简单地说,也就是要不断把劳动者当作工资雇佣劳动者来生产”[73]。其结果,劳动者对资本家的隶属,就因他们愈益成为单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生产财富的工资劳动者而强化起来。他们在资本家的心目中,已经是和资本家的其他生产资料,没有多大区别了。他们的个人的消费就被看成是载重家畜的饲料乃至润滑机器的油料,因而,那种消费需不需要、值不值得,就看它对生产资本家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就是生产的,否则,就不是生产的。资产阶级就是用这种看法和态度,来看待工资问题的。由于资本家干脆把劳动者当作生产资料,他们就视为当然地对劳动者阶级行使所有权了。这由他们的种种宣传甚至种种立法措施,如不许有技术的熟练的劳动者移到国外去的做法,充分证实了。
一句话,资本家与劳动者结成的生产关系,就是在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单纯延续中,也在不断强化、不断发展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过程,是它的扩大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并且是当作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构成因素。只有把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和关系弄清楚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或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中的一些较复杂问题,就容易说明了。
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家把所生产的商品,拿到市场去实现价值,除了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也除去给付劳动力的价格,余下的就是他的所得。这个所得,名义上是利润,实际上是剩余价值(虽然马克思有时也把它作为剩余价值中为资本家所消费的那一部分来理解)。他不把所得全部消费,而将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周期地再投到生产上,把原来的生产规模扩大了,那在实际上就是资本以累进的规模进行再生产,就是积累,也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
“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但是,如果不是借助于奇迹,人们总只能把那种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物品(即生产资料),或劳动者能够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即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因此,年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必须被用来生产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让它们的产量,超出补偿垫付资本必要的数量,有一个余额。一句话,剩余价值能转化为资本,只是因为在剩余产品(它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中已经包含有一个新的资本的物质成分。”[74]可是要进行生产,单有这些物质成分是不行的,如果已经被使用的劳动力,不再能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强劳动强度,就必须追加劳动,追加劳动力,追加劳动者人数。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有很好的配合的。除了人口的自然增加外,不断由失去生产资料而游离出来的工资劳动者,就正好是要满足剩余价值不断资本化所提出来的需要。资本家只要“把工人阶级每年供给的各种年龄的追加劳动力,合并到已经包含在年产品中的追加生产资料中去,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就已经完成了。”[75]一次一次以累进的规模进行下去,由剩余价值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很容易给人一个印象,资产阶级及其观念代理人实际上也在这么设想,不把剩余价值全部消费掉而将其一部分或一大部分继续投资雇用更多的工资劳动者,倒象是做了一件好事。而且,一切都是依照所有权规律,依照等价交换规律进行的。资本家对自己的货币有所有权,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也有所有权;资本家照现实的价值购买劳动力,劳动者按现实价值出卖劳动力。一切都象是公公道道的。可是,在现实上,凭买凭卖的所有权规律怎么到头来转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呢?这道理,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给付的价值,和他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自始就是一个不等的量。剩余价值就是这两者的余额,就是未给予等价而占取劳动者的东西。把这一部分价值拿来资本化,事实上就是把占有劳动者的东西,将其中的一部分拿来购买劳动力,“即使那是按照充分的价格进行,以等价交换等价,那也一样是征服者的老戏法。被征服者的商品是用他们自己的被人劫走的钱购买的”[76]。就因为这样,“资本家和劳动者间互相交换的关系,就不过成了一个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假象,不过成了一个形式,与内容本身无关,不过使它神秘化”[77]。而作为交换出发点的所有权,在资本家方面说,变成了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而在劳动者方面说,就表现为占有自己劳动成果的不可能。在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中,资本家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愈多愈大,劳动者便愈要因为对资本的隶属变得愈无权利。
事实本来是非常明白的,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却从这里提出一些极荒谬的理论。一个理论,是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只看为是剩余价值的可变资本化,好象追投劳动同时不要追投作为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好象资本家即使是从劳动者那里占取了剩余价值,也还是用来雇佣劳动者。古典经济学者如亚当·斯密、李嘉图,都强调这个意见,这是由于认识不清;而庸俗经济学者,却从这里大做文章,仿佛资本家是为了劳动者有工可做,有工资可得,不断进行再投资。当然,就是一个再庸俗的经济学者,也不能否认:资本家扩大投资活动,是为了有利可图。在种种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理论中,特别是英国西尼耳的“节欲论”,他认为资本家不把他的所得全部消费掉,节制欲望,只把其中一部分作为消费基金,而把另一部分作为积累基金。由使用积累基金所得的剩余生产物或其价值,就是对于他节欲行为的报偿。不错,在近代初期,资本家确曾因种种原因,敦促他们尽可能节制消费,把尽可能多的所得部分转化为资本,那不外为了满足自己的增殖价值或致富的欲望。事实上,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需要对每一种企业上的投资不断有所增加;而商品生产者间的竞争,也逼着他们非不断增加投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就不易增加所得,甚至不易存在下去。他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的。古典学派经济学者,一方面把劳动阶级看为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同时也严肃地、客观地、毫不客气地把资本家阶级看成是把这种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机器。他们这样严肃而客观地看待资本家的历史任务,是庸俗经济学者西尼耳所不能理解的。(www.xing528.com)
资本主义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资本的积累愈来愈多了,资本家尽管过着他们若祖若父所意想不到的豪华生活,他们拿出来的资本化的剩余价值,仍有十百倍千万倍的增大。即使把剩余价值分为资本与所得的比率保持不变,积累的量,仍可因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加强、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相伴而生的种种因素,而增大起来。关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在讨论剩余价值的时候,为了说明的便利,一直是把工资看作是与劳动力的价值相等,实际上,它经常被压低在这个价值以下,从而,在一定限度内,把劳动者的必要基金,转化为资本积累的基金[78]。这例子,在工业上、采掘业上、农业上随时都可以看到,不依比例追加不变资本,却可依种种手法由增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生出追加劳动,而增大剩余价值生产物。在这样的情形下,工资就大大降低在劳动力价值以下了。至于劳动生产力增加的结果,很明显,一定量价值,从而一定量剩余价值依以表现的生产物量,会相应增加。这在一方面,会在剩余价值分割为追加资本与所得的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的消费也可以增加,而不致减少积累基金。同时在另一方面,实际工资决不会与劳动生产力依同比例增进,同一的可变资本,可以推动较多的劳动力、较多的劳动了。还有,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就说明所用资本增大了。在这里,又造出了一个有利于积累增大的条件。即是,资本增大了,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间的差额会一同增大。“那就是,各种会在相当长期间内,在不断反复的生产过程中,用它的全部范围发生功能,或为某种有用效果的获得而服务的劳动手段,如象建筑物,机器,排水管,劳动家畜,各种装置,将会在价值总量和物质总量上增大起来。但它们是逐渐磨损的,一点一点丧失它们的价值,也只一点一点转移它们的价值到产品中去的。”[79]它们是全部被使用,但只一部分被消费的。在这种限内,“全部被使用但只部分被消费的程度越是大的时候,它们会按相同的比例,越是和各种自然力,水,蒸汽,空气,电气等等一样提供无偿的服务。当过去劳动为活的劳动所利用,被附与生气时,过去劳动这种无偿的服务也会随积累规模的增长而积累起来”[80]。总之,资本会在积累过程中,在不断增进科学技术发明利用的范围与程度中,把一切社会的与自然的力量,都合并在资本中,使其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为资本积累的源泉。然而,就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制度来说,这许多有利条件的发展,很快就会看到它的局限性,看到它的尽头。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前面已经讲到了资本的积累实际上是对于劳动者的无偿劳动积累。积累的增进或扩大规模的再生产,“也会以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资本关系,在一极端,再生产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在另一极端,再生产更多的工资雇佣劳动者”[81]。问题就发生在这里了。在积累过程中,如果不断再生产出来的更多的工资劳动者,都有机会为资本家提供无偿劳动,提供剩余价值,也就因此又都能为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那当然是再好没有的事。而事实是,对于劳动力的需要,只有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才会随积累一同增加。如果资本家一心想到:尽快地改进技术,可以获得额外利润的好处;把劳动生产率提高起来,同时还有加强劳动强度的好处,还有扩大自然利用范围的好处,还有挣得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间的差额的好处,他们就必然要努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以较小的劳动量来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结局,“资本技术构成上的这种变化,即生产资料的总量和让它活动起来的劳动力的总量相比而言的增大,会反映到资本的价值构成上面来,以致资本价值的不变部分牺牲它的可变部分而实行增加”[82]。这个倾向,在积累及伴随积累而生的积聚的进行中,在由竞争及信用中加强了的集中运动中,愈益表现得突出。由于积聚集中过程,不仅由资本提高有机构成,把可能吸收的工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了,同时并还因此促进中小企业加速破产,而由是制造出来了更多的待雇的工资劳动者。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积累会不断产生出,并且正好是比例于它的力量和数量,不断产生出一个相对的,超越于资本平均价值增殖需要,从而过剩或者过多的劳动人口。”[83]
不错,一个剩余劳动人口,是资本积累的结果,同时,一个摆在那里听候处分的产业后备军,又是资本积累的杠杆。各种形态(流动的、潜在的、停滞的)的过剩人口的存在,就是对于工资劳动者的极大压力,就是把他们的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有效手段。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如意算盘的理论,说是失业人口保持在总劳动人口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乃至百分之五甚至到百分之七的限度,是鼓励投资的一个有利的条件。遗憾的是,这个规律的作用,并不恰好达到资本家所一厢情愿的限度,而且过剩的劳动人口由积累不断引起的量变,往往要产生他们所意想不到的质变。正是由于过剩劳动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累进增加,成为资本积累上的一个明显趋势:在一方面,穷乏、压迫、奴役、退化,榨取之量在不断增长着,而同时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集中、统一、训练和组织的劳动者阶级的反抗队伍,也不断增大,他们的阶级觉悟也不断提高。其结果,当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劳动的社会化一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外壳不能相容之点,这个外壳就要破裂,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响起来了。剥夺者被剥夺了[84]。
4.所谓原始积累
在历史发展的顺序上,所谓原始积累,是先行于资本主义积累,而作为资本主义发生的历史前提出现的。不同的社会国家,或长的或短的原始积累阶段,形成它的资本的前史。马克思在讲过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之后来说明它,而不在这以前,不在叙述和它有密切联系的协作制造业的场合,或者不在叙述和它更有关系的由货币到资本转化的场合来说明它,应当说是有两个深刻的用意:第一是,把原始积累放在前面任何一个场合来讲,如果是作为一部经济史的论著,也许是有必要的,而作为一部经济学论著,却就必须在注意历史顺序的同时,更好考虑处理理论逻辑。把原始积累问题,放在货币到资本转化那里叙述,或是放在近代工业发展那里叙述,都是要破坏整个体系的。而且第二,要讲原始积累,先得知道什么是积累,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在剩余价值来源、资本主义积累实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但在论述上还不曾提出原始积累这个经济范畴,就是过早提出来了,也说明不清楚。因为马克思指示我们,“关于人类生活形态的深思及科学分析,一般说来,总是按照与现实发展相反的道路进行。那总是从后面,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开始。”[85]当把资本主义积累这个完成形态作了结论的时候,再回头来看看资产阶级所极力强调的生产发家的“光荣历史”是怎么一回事,那就不但论证有力,并且还是非常顺理成章的。马克思在后面论述到近代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时,也是依照这个章法,分别把以往的独立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附带加以说明。
在论证资本积累,论证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把已经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或其价值体化物进一步拿去占有更多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时候,资本家阶级或其代言人,在事实面前逼得无路可走,总是惯于捏造一些事实,如说他们祖先如何勤劳,如何第一次把不吃不穿挣得的基金,投到生产事业上去等等来搪塞,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那都是站不住脚的。确实有的资产者,曾经是独立劳动者出身的,在他还是独立劳动者的时候,或许是相当勤俭节约的。但问题在于,靠他自己的劳动收入,并不能使他成为资本家。他之成为资本家,之所以能进行资本积累,完全是由剥削而来的。中国有句“人无横财不富”的谚语,从经济上讲,“横财”无非是以这种那种的方式占有或剥夺他人的劳动。不过,由于这种占有或剥夺往往是通过社会的行动来实行的,就在一定程度内,把参与占有和剥夺的个人肮脏行为掩盖了。
原始积累有种种方式,如土地占有制度,劳动强制制度,殖民制度,课税制度,保护制度……等等,“但所有这些方法全都利用国家的强力,利用社会积聚的有组织的暴力,温室般地助长从封建生产方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它的过渡期。暴力是每个孕育着一个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本身也是一种经济力。”[86]不过,这种作为经济力的暴力的行使,有的是具有决定的作用的。“在原始积累历史上一切在资本家阶级形成过程中起杠杆作用的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首先的一个要素就是,人民大众突然地并且强制地失去生活的资料,当作自由的、象鸟一样的无产者被投到劳动市场上来。农村的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是这全部过程的基础。”[87]很清楚,农村生产者,由土地分离,由他们取给于土地的生活资料分离,不仅造出了资本家所需要的工资劳动者,不仅为资本家创造了商品市场;不仅在这之前,由农民在各种税课,在商业和高利贷活动下的破产,为他们积累起了作为开业资金的货币财产;并还使农民以往使用的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他们运用那种资金的物质要素。如在农民手中为自力谋生所用的农具畜力,到了资本家手里,就成为剥削他人劳动的工具了。所以,“资本关系的创造过程,不外就是劳动者同他所有的劳动条件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把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则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雇佣劳动者。所以,所谓原始积累,不外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88]。这种分离,就社会所有制方面讲,就只指着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资本主义的以他人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就是在前一种私有制解体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把人民大众的土地、生活资料和劳动工具加以剥夺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只有认清了这个历史过程,才能对资本家发家致富的“光荣历史”有一个正确评价,同时也才了解,由少数资产阶级暴发户,剥夺人民大众,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而现在广大无产阶级剥夺资产阶级,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更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自身内在的规律的作用的结果。拥护财产私有制的资产阶级,不但忘记了他们祖先曾是怎样残酷无情地彻底破坏过另一种私有制,他们尤其没有意想到,在“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89]。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一的人的存在,正是由于对十分之九的人已不存在。不管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如何诡辩,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总是他们阻挡不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