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王亚南全集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王亚南全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产阶级尽管把他们的利益强调为社会的利益,而实际上,他们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资本论》第三卷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是把第一卷、第二卷分别讲到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作为基础来进行的。剩余价值利润化,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化,不同利润率由于竞争而趋于平衡,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王亚南全集

这里且不妨重复一下上述三卷的结构。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关于它们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开头,分别这样概括说明:“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当作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它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是说,这一卷,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但在现实世界内,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用流通过程来补足,而流通过程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第二卷,特别是其中把流通过程当作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全体来考察,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第三卷,“我们所要做的,不能再是对这个统一的广泛的考察。在这一卷我们要找出和说明的,宁可说是资本的运动过程当作一个总体来看时所生的各种具体形式。”[39]到这里,我们才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看到前两卷所讨论的剩余价值(它的生产与流通),如何转化为利润,如何表现为平均利润,如何按社会资本中各个资本家所有部分的比例,分配于各资本家之间。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结构,首先就对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以三位一体公式(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为基础而建立的三分法(生产、分配、交换)结构,是一个尖锐的对照,并且从几个方面,给予了后者以彻底的抨击与揭露。(www.xing528.com)

首先,这个结构,是把资本这个范畴,从一切其他经济范畴区别开,认为它是主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统治范畴。作为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资产阶级尽管把他们的利益强调为社会的利益,而实际上,他们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资本这个范畴本身,就是意味着对于劳动者的榨取和剥削。把资本拿出来认真分析,就要把那种见不得人的剥削实质揭露出来,因此他们的代言人,自始就有些不敢正视这个现实;到了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威胁增大了,他们就更有必要用尽办法来把这个现实掩盖起来。上述的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者等同看待;把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土地(无机的自然自身)、劳动(不过是一个抽象,在它自身是不存在的,一般地是指着人的生产活动)这三个没有任何共同点的因素,在那个公式上平起平坐地并列着,以示它们的收入:利润、工资、地租,都处在公平合理的平等地位,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所以马克思说:“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把社会生产过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内了。”“在这个公式内,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表示特征的剩余价值形式,就幸运地被排除掉了。”[40]他把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著题称为《资本论》,用第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这样,在一开始,就如实地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本质及其特点,再明白恰当不过地表达出来了。

其次,这个结构,不仅要揭露隐藏在三位一体公式里的秘密,并连带要把建立在这个公式上面的三分法结构,彻底推翻掉。为什么呢?三分法结构中的生产、流通与分配,究竟是生产什么,流通什么,分配什么呢?强调这个三分法结构的庸俗经济学者,从没有人明确提出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解答这样的问题。他们总是一般地看待生产、流通、分配这些关系,而不肯触到它们的资本主义的特点与特质。事实上,三位一体公式既然目的在把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隐蔽起来,建立在它上面的三分法结构,就已经注定了什么也不能说明。不错,人们似有理由指出,《资本论》三卷也分别是讲生产、流通与分配,那不也是采取三分法结构吗?但这是极其表面的看法。由于《资本论》是把资本做主题,就其最后目的说,资本所生产的是剩余价值,所流通的是剩余价值,所分配的也是剩余价值。正是由于马克思抓住了资本这个统治范畴,就不但明确规定了它所生产、流通和分配的是剩余价值,并还明确规定了,谁生产剩余价值,谁分配剩余价值。整个劳动阶级为整个资产阶级提供剩余劳动,提供剩余价值的现实,在这个简单结构中充分体现出来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劳动者所得的工资这个分配形态,就不会象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三位一体公式那样,与资本家、地主所得的利润、地租并列起来。试想,劳动者不在直接生产过程提供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家、地主阶级就连什么也分配不到了。当我们一把这个本质关系揭露出来以后,庸俗经济学者一般在三分法结构下所讲到的一切,只能是徒有表面联系的纠缠不清的大杂拌。

最后,这个结构,还采取由本质到现象的说明形式,这又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惯于在三分法与三位一体公式下用现象掩盖本质的手法完全不同。《资本论》第三卷所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是把第一卷、第二卷分别讲到的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作为基础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出现的各种经济关系、范畴和形式,都分别是由资本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讲到的那些抽象的本质的关系、范畴与形式的具体化和转化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开始接触到我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比较熟悉的东西。剩余价值利润化,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化,不同利润率由于竞争而趋于平衡,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分取利润的各种具体资本形态出现了,商人、企业主、银行家、地主登场了。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世界,离开它的本质关系多一层曲折,因此,在认识上也就多一层翳障。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都不仅习惯于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并乐于用这个世界反映在我们观念上的颠倒错乱现象,来模糊掩盖它的剥削关系。比如说罢,“利润形式上的剩余价值,不是与投在劳动上的、它由以发生的资本部分相关,而是与总资本相关。利润率的规定有它本身的各种规律;这各种规律,会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让利润率发生变化,甚至引起利润率的变化。这一切都会愈益蒙蔽剩余价值的真正性质,并从而隐蔽资本的现实机构。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价值到生产价格,到起调节作用的平均市场价格的转化,还更加是这样”[41]。所以,《资本论》的作者,在他的研究上,不能不采取由本质到现象的抽象分析方法,先在第一、二卷,特别是在第一卷中,暂时舍象去一切足以引起错觉的外部次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揭露出来,然后再一步一步接近上面所讲到的一些转化了的现象形态,这样,后者的千变万化,都“万变不离其宗”地逃不脱前者的制约。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以及那些庸俗社会主义者,根本不懂得这种科学处理的深刻含义,胡说什么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之间存在着矛盾。但如果说这是矛盾的话,那只能是现象形态与本质关系间的矛盾在理论上的反映。现象形态会直接地、自发地当作流行思维形态再生产出来;而本质关系则要科学来发现[42]

总之,《资本论》的结构,自始就从上述三个方面,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三分法结构和三位一体公式,表现了尖锐的对照和原则性的区别;自始就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者那一套庸俗体系中建立起来的。不过这里只能讲一个梗概,而它的全部的深刻含义,是要在严密的完备的科学体系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