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潮中的独特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潮中的独特贡献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览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都汇聚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保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实践的理论自觉。这既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问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现实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潮中的独特贡献

纵览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都汇聚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代表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成就、新形态、新希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面对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科学回答了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面对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对的社会主义现实道路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一回答昭示了探索社会主义现实道路的根本方法论。

——所谓“理论逻辑”,就是基本理论所要求的实践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就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要求社会主义者做什么、怎么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保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实践的理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原则呢?习近平总书记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五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等等。理论逻辑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形态,往往有意舍弃现实事物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特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所谓“历史逻辑”,就是历史条件决定人的社会行动的必然性,在实践上体现为一个国家、政党实践所面临的时代条件和国情、党情、民情条件,决定着我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的时代都面临着不同的时代条件,即不同的国情、党情和民情,所有这一切决定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兑现的“可能性”。这是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唯物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二是它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我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要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要求全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理论逻辑”揭示的是“有理”问题,即有科学根据;“历史逻辑”揭示的是“有效”问题。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寻求实践的“有理”与“有效”的统一。科学理论上的正确、“有理”,在具体实践中未必“有效”;如果条件不具备,也许会出现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智慧就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辩证统一起来,具体地、历史地探索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面对特定的国情、党情、民情,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原则可以兑现、哪些一时还不能兑现;那些可以兑现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进程。如果一味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而忽视历史逻辑,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或“左”的错误;如果一味强调历史逻辑而忽视理论逻辑,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或右的错误。“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同样都会损害甚至葬送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革命的理论逻辑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逻辑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统一起来,成功创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赎买模式;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全面地、系统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统一起来,通过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

(二)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上,科学回答了人类未来世界如何建构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上,人类未来世界如何建构?这既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问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下一篇文章。

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运动的特殊机理揭示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后走向共产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这种历史必然也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在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由必然变为现实。在这漫长的、带有无数阶段性和过渡性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未来道路如何走?在这方面,历史的教训多于经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根本弊端进行克服的结果,因而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形态。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或旧的社会制度而建立的,于是就形成了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曾经使世界分裂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并形成了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随着苏联、东欧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昔日由苏联主导的华约灰飞烟灭,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不断东扩,高强度挤压社会主义的生存空间。直到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联合国大会上指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给人类带来了苦难和腐败,号召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来“抵制社会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至今):简称“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1955—1991):简称“华约”,是由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在亚洲方面,除中国和朝鲜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

半个世纪的冷战证明,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完全可以搁置意识形态分歧而发展国家关系,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秉承这一理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主张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主张对马克思的国际社会认识论作出了新拓展,把它蕴含的价值要求落实到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交往实践中,书写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下一篇文章。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商品交换形成的世界市场,人类命运被捆绑在资本扩张的历史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经济全球化以及多种社会制度、多种文化并存的现实,努力让世界从单纯的、谋利性的世界市场走向多元的、平等交往的国际社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形态问题上,实现了从分析世界市场到塑造国际社会的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形态的世界市场,其交换主体、交往主体、利益主体主要是阶级,主角是资产阶级,实质是资本。阶级关系国际化是交往共同体扩大的实质。作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形态的国际社会,其交往主体的代表者是主权国家。国家主权与统治阶级的权力有着直接的、天然的联系,但它同时又是阶级、个人、集团国际交往的安全和权益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交往主体问题上,实现了从揭露资本主体到尊重国家主权的发展。(www.xing528.com)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资本扩张过程中的文明霸凌和军事对抗,提出了极为尖锐的问题:在迈向未来理想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该如何摆脱霸权、告别战争,实现共同发展?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该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中,“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旦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是破解这一历史难题的中国智慧。这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之路的问题上,实现了从揭露文明霸凌到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

(三)面对不同的时代条件和不同的国情、党情、民情,特别是面对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科学回答了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面对不同的时代条件和不同的国情、党情、民情,特别是面对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是摆在任何一个想建设社会主义或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前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实现“两个统一”: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一,坚持总目标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揭露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批判资本主义根本弊端中形成的,它因此有一个重要特点:着重从社会关系的性质上论证和界定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在经济关系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阶级剥削和社会压迫的根源,因而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及其弊端的总根源,未来的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无限谋利的自由是不容干预的,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无法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未来的社会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原则,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并加剧经济危机,未来的社会主义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并最终实行按需分配。在政治关系上,资本对国家采取的完全是一种利用关系,既要排斥国家对资本的干预,按照资本的要求限制国家权力,同时又要国家在资本受到外在力量挑战的时候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因而使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实质上又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专政。未来的社会主义,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人人也因而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人民管理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通过社会主义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逐步过渡到国家的消亡,过去那种具有阶级压迫职能的国家变成纯粹的社会生活管理机构。因此,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是一种后资本主义,也即在改造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然而,无论是苏联、东欧还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社会主义,一个最重要的现实是经济文化普遍落后。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能够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清醒认知的问题。在这方面,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是有过经验教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在于: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由经济优先发展的社会主义走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落后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补齐“经济短板”。但是,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全部。让经济发展为其他问题的解决奠定经济基础,以此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必然,也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全面发展。

——在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与科学的发展理念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目标导向,也需要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发展理念。

(四)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政治模式,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如何走

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政治模式,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如何走?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与人民、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党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照搬西方模式,结果葬送了社会主义。在当代政治哲学视野中,政治现代化几乎就是西方的所谓议会民主、多党制、有限政府、三权分立等政治模式。这种政治现代化的资产阶级性质及其严重的弊端已为历史所充分证明。当代中国必须走出一条更为先进的政治道路。为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其核心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事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使命和政治生命。没有社会主义事业,共产党人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价值。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葬送了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就强调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历史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决不能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必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同时,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从严治党紧密结合起来,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的根本目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实现的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彻底废除了旧的法统,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后来走了一段弯路,薄弱的社会主义法制又遭到了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中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没有解决好的难题,把马克思主义政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同时,对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不断探索和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实践和理论交互作用、互推互促、不断提升,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作为根本方法论原则,创造性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坚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既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也不把自己的经验教条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坚持以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成就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焕发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以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影响世界,不断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