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泛娱乐主义兴起的历史过程及原因

泛娱乐主义兴起的历史过程及原因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泛娱乐主义兴起的历史考察泛娱乐主义和泛娱乐化的关系十分紧密,泛娱乐主义一定会表现为泛娱乐化,并且只能寓于娱乐文化之中。因此,要追踪泛娱乐主义在我国的兴起,就必须从整体上考察我国娱乐文化的发展。第三个阶段,从本世纪初至今,泛娱乐主义逐步兴起。二是“泛娱乐战略”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战略。

泛娱乐主义兴起的历史过程及原因

改革开放前,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有娱乐而没有娱乐文化。但改革开放后,外来娱乐文化大量涌入,导致我国文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和泛娱乐化趋势,并且催生了泛娱乐主义思潮。

(一)泛娱乐主义兴起的历史考察

泛娱乐主义和泛娱乐化的关系十分紧密,泛娱乐主义一定会表现为泛娱乐化,并且只能寓于娱乐文化之中。因此,要追踪泛娱乐主义在我国的兴起,就必须从整体上考察我国娱乐文化的发展。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娱乐文化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众化娱乐化趋势逐渐显现。

改革开放前,我国文化十分强调政治化的方向、“高大全”的标准和“文以载道”的教育功能,因此,雅文化、精英文化一直都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地位,而俗文化、娱乐文化的发展十分有限,主要表现为民间曲艺和喜剧电影等一些文艺形式。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的文化仍追求其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性,当时“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和“改革文学”的出现都是明证。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影视方面,《追捕》《大西洋底来的人》等国外影视先后引进,中国香港地区影视《上海滩》《霍元甲》等在内地热播;音乐方面,先是1977年中国台湾地区歌手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从温州“登陆”,后有中国台湾地区歌手刘文正带来的《外婆的澎湖湾》等台湾校园歌曲;文学方面,岑凯伦、琼瑶的言情小说,席慕蓉的诗,以及金庸、梁羽生的新武侠小说,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占领内地图书市场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文化开始走向大众化和娱乐化。1980年播放《庐山恋》,片中“银幕初吻”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巨大轰动;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在一毛钱票价时代创造了亿元票房奇迹;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把数亿观众带入了一片节日狂欢之中;198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届青歌赛,成了首个音乐“梦工厂”;1986年崔健《一无所有》的演出,标志着中国摇滚乐的正式诞生;1988年卡拉OK的进入,宣告了“人人可以当歌手”时代的到来;1990年大型电视连续剧渴望》播放,在社会上引发了一股“《渴望》热”……这一切表明,我国原有的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文化格局已经被打破。

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到本世纪初,泛娱乐化现象日益凸显。

1992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在市场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文化的精英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逐渐弱化,大众化、趋利化和娱乐化不断增强。

一是“韩流”逐渐形成并走向顶峰。1993年韩剧《嫉妒》在央视播出,这是韩剧第一次登陆内地荧屏。1997年电视剧爱情是什么》在央视的热播,带动韩国娱乐文化大量涌入,“韩流”逐渐形成。新世纪后,《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剧集的播放,将“韩流”推向了最高峰。除了影视外,韩国的音乐组合,如H.O.T、东方神起、少女时代、BIGBANG、神话等在中国的风行,对“韩流”的形成也起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是好莱坞大片促进我国电影商业化转型。1994年底,首部美国大片《亡命天涯》进入中国影院。接着,《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生死时速》《泰坦尼克号》等大片陆续进入中国,并且不时爆出惊人票房纪录。如《真实的谎言》第一次创下了国外电影在中国的亿元票房神话,后来《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票房更是高达3.6亿,占当年全国总票房的1/3。好莱坞大片的持续引进,不仅把中国观众重新拉回了电影院,而且促使中国电影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三是电视娱乐令人眼花缭乱。电视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娱乐充斥着电视荧屏。“戏说剧”“神话剧”不断涌现,艺术真实越来越少;社会新闻成为地方新闻台的主角,播报形式越来越活泼;广告无孔不入,时长越来越令人难以忍受。当然,这一时期最为抢眼的是综艺节目火爆异常。

四是网络游戏异军突起。1990年代网络游戏一出现,立即触发了游戏者们的尝试欲。一开始流行的仅是局域网游戏,如《星际争霸》《红色警戒》《反恐精英》《魔兽争霸》等。后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游戏,如《热血传奇》《魔兽世界》《泡泡堂》《冒险岛Online》等。由于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沉浸性,能够产生传统游戏不可能有的独特体验,因而让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中国电影院线进口片配额

1994年,广电部电影局决定由中影每年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方式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亡命天涯》是第一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议,进口电影配额加倍为20部,分账比例是13%。2012年,经美国争取,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同意每年增加14部特种(3D、IMAX)分账电影的配额,总计34部,分账比例提高到25%。

第三个阶段,从本世纪初至今,泛娱乐主义逐步兴起。

在第二个阶段,大众文化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拒绝崇高”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而最近的10多年中,由于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泛娱乐主义逐渐兴起。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娱乐文化与价值观的互动更为频繁。一方面,有人把娱乐文化当作价值观的最佳包装物和最佳传播载体。如有人通过笑话漫画、视频恶搞领袖和英雄人物来虚无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人借助“×哥”“×姐”“桥脆脆”“楼歪歪”等娱乐化的名词来表达对政府官员和政府机关的强烈批评,等等。另一方面,有人则通过一些可能会引发争议或能够引起共鸣的价值观来增加娱乐文化产品的收视率、收听率、点击量或发行量。甚至有些娱乐节目拼命地打励志牌、苦情牌,表面是为了传播正能量,但实际上是为了赢得更高的收视率。

二是“泛娱乐战略”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战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传输能力的大幅提高,几乎所有的娱乐文化都可以搬到网上,形成了网络新闻娱乐化、网络文学娱乐化、网络音乐娱乐化、网络游戏娱乐化、网络视频娱乐化等网络奇观。一些网络企业看到网络娱乐的巨大商机,提出了“泛娱乐战略”。这一战略并不等于泛娱乐化,但它把娱乐视为产业核心,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极容易异变为“泛娱乐化战略”。如近两年来快速发展的网络直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娱乐为基本手段,竟然直播严重突破道德底线的内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三是“有闲即娱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天,娱乐虽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已经变得不可或缺。特别是年轻人,工作时间要娱乐,如利用微信、QQ等偷偷聊天、玩游戏、传播娱乐信息等;碎片化时间要娱乐,如在等车、上厕所、短暂休息等时段,可以随时打开手机,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电影电视或视频直播等;闲暇时间更要娱乐,喜欢宅的可以躲在房子里玩游戏、听音乐、欣赏网络影视、阅读网络文学等,喜欢热闹的可以约几个朋友打桌游、泡酒吧、逛商场、唱卡拉OK、参加户外运动等。概言之,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工作+娱乐”。

(二)泛娱乐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

泛娱乐主义的兴起,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源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市场经济的驱动和大众心理的支撑。(www.xing528.com)

1.西方文化的渗透

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特别是娱乐文化大量倾销,直接推动了我国文化的泛娱乐化和泛娱乐主义的兴起。

一是西方国家要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必然要推崇泛娱乐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可以采取灌输和渗透两种不同的方式。但是,前者一般只适用于价值观的国内传播,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特别是针对主权国家)几乎不可能采用灌输的方式,往往只能采取隐性渗透的方式,而娱乐文化是隐性渗透的最好渠道和载体。

二是西方娱乐文化的巨大经济效益,会诱使人们走向泛娱乐主义。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之所以进口美国大片,目的之一就是想挽回中国电影日趋下滑的颓势。而实践表明,进口大片的吸金能力大得惊人。如美国大片《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高达13.4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高达27.8亿美元。不仅如此,娱乐文化还能带来巨大的间接效益。被人称作“电影界沙皇”的威廉·海斯曾指出,电影就是一位“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事实上,包括电影在内的一切娱乐均可成为该国经济的“形象代言人”,带动该国经济的发展。如2012年鸟叔的《江南Style》火遍世界,就在这一年,韩国上半年文化内容产业的出口额较2011年同期增长了5.4%,前三个季度文化娱乐服务业收支创下了400亿韩元顺差。这些数据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因此,国内文化生产者对于娱乐可谓趋之若鹜:进口大片的持续引进,国内电影的商业化娱乐化转型,国内综艺节目对国外综艺节目的借鉴与效仿,大量网络游戏的引进与开发,各种网络直播的推出,等等,将泛娱乐化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进一步扩大了泛娱乐主义的影响。

2016—2017年全网各类型节目点击量及占比

数据来源: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库Source:2016.1.4-2017.12.31@CMMR Co.Ltd

2.市场经济的驱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兴起而言,西方文化渗透仅仅是一个外因,市场经济的驱动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因。

一是市场经济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从世界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其背后的机理则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基础,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是动力,闲暇时间的增加是条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极大地刺激了大众的文化消费。我国2008年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2011年人均GDP首次超过5000美元,文化消费同样出现了惊人的增长,这可以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254亿元,比2012年增长67.4%,年均增速13.7%。

二是市场经济推动了文化转型,大众文化得到迅猛发展,推动了泛娱乐化的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文化产品也成了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如果过不了市场这一关,创作和生产文化产品的一切劳动都无法得到社会承认。而市场关实际上就是大众关,因为从人数上讲,大众是绝对的多数,因此,要想赢得市场就必须赢得大众,就必须迎合大众的文化趣味和消费动机,由此必然会推动整个文化由精英主导向大众主导的转型。那么大众的文化旨趣和消费动机何在?大众的文化消费动机是多样的,如认知、审美、社交、娱乐,等等。而在这些动机中,娱乐动机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大众在解决温饱和小康之后,娱乐需求必然上升;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大众更愿意通过娱乐去解决认知、审美和社交等需求。面对大众的文化旨趣和消费动机,不管是生产商还是销售商,都必须把娱乐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把娱乐元素注入几乎所有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甚至把娱乐元素渗透到经济、社会、教育、体育宗教等一切领域和活动之中,由此推动了文化的泛娱乐化。

2013—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研究院《2017/2018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

三是市场经济影响了人的需求,符号消费急剧膨胀,使泛娱乐主义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一个新变种。人的消费既可以源于需求,也可以源于欲求。需求不同于欲求,需求与使用价值相联系,源于需求的消费虽是一种必需的消费,但却是一种有限的消费;欲求与交换价值相联系,源于欲求的消费虽然不是必需的,却是无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决定作用并没有改变,但交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无论是用于交换的商品,或是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似乎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和所有者命运的神秘力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以及后来人们所说的拜金主义。过去,土地、能源等有形资源可以带来财富和金钱,所以人们崇拜的基本上都是有形的商品(或货币)。但现在,娱乐也可以给人带来财富和名声,有时甚至能够比普通商品带来更多财富和更大名声。因此,从经济角度来讲,泛娱乐主义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商品拜物教或拜金主义。很多人之所以要追求娱乐,或是希望它在某个时候能够变现为实实在在的名和利,或是想在娱乐中做一个满足某种愿望的白日梦

3.大众心理的集体驱动

一种典型的社会思潮通常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一是社会心理,二是理论表达,三是集体行为。泛娱乐化和泛娱乐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十分复杂,但主要有三种:

一是偷窥心理。“偷窥”本指用眼睛偷看他人身体、隐私活动的行为,而现在凡通过各种媒体来追踪他人隐私信息的行为,都是“偷窥”。传统意义上的偷窥常常被视为一种不道德行为,所以偷窥者必然会心存顾虑。而在娱乐化时代,偷窥者可以在家里利用电视、手机等网络终端进行“偷窥”,且每个偷窥者都知道还有很多人像自己一样在“偷窥”,因而在道德上不会产生任何负疚感,从而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偷窥欲。这实际上是明星八卦盛行、真人秀节目火爆、警匪片票房高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孤独心理。孤独心理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现代社会大大加剧了这种心理。现代城市大量的流动人口之间,以及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消弭的文化隔膜和心理距离。即便是城市原住民,由于城市的不断更新和扩张,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日渐疏远。为了排解内心的孤独,人们往往会求助于娱乐,因为娱乐可以让人暂时忘记自己的处境,误以为一同娱乐的人都是自己亲密的伙伴,会产生一种虚幻的归属感

三是梦幻心理。娱乐中的梦幻心理主要有两种:逃避和满足。“逃避”是要借助于娱乐忘掉现实,以缓解一下生活的压力和痛苦。比如一些“沙发土豆”和“游戏瘾君子”,心甘情愿地充当电视、游戏等娱乐文化的“奴仆”和“囚徒”,目的就是享受垂手可得的“虚拟安乐”。“满足”是要借助娱乐超越现实,以暂时体验一下成功的地位和喜悦。

“沙发土豆”(Couch Potato),指的是那些拿着遥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这个词最早诞生于美国,反映了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种心理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有人之所以特别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是因为“可以通过它学习竞争和成功的行为和社会价值观”。但不管如何,两者都具有幻想性质,所以理查·戴尔毫不隐讳地指出:“这两种描述皆指向了娱乐的核心要旨,即乌托邦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