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新时代生态思潮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新时代生态思潮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顺应世界绿色发展潮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凝聚社会共识,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来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生态思潮,科学认识和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构建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形态”。这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新时代生态思潮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顺应世界绿色发展潮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凝聚社会共识,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来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生态思潮,科学认识和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构建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形态”。

(一)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片面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反映着一个社会对待生态环境的文明程度。生态系统看似外在于人类文明系统而独立存在,但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利用,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化自然,成为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改变和依托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也在影响和制约着文明。没有文明的关照,自然就同文明无关,体现不出其巨大的外在价值;没有生态的支撑,文明就失去了根基,我们也建立不起现代文明的大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命题,科学指明人与自然之间是通过物质变换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的思想、恩格斯关于人自身和自然界具有一体性的思想,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挑起的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争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

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要求,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在需要体系中的基础性、独立性和专门性,科学揭示了生态环境需要同时具有的满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价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依赖自然而生活的思想。这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科学阐明了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资本和经济资本、环境和发展、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加上自然界是一切财富源泉的思想,有助于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的报告。

(二)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之路,关键是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的“不平衡”就包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不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变革。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遵循。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既有相互制约、不易兼得的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良性互动的一面。经济本身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负反馈机制,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经济活动,它的成本代价不但包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同时也包括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就会导致双方关系不断失衡,矛盾和冲突凸显;当意识到了生态保护问题,但是对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矛盾和冲突会继续加剧;只有当对资源、生态和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两者关系才有可能进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阶段。这样一个认识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反映出两者关系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中,我们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态资产,可通过直接和间接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本而产生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发展与保护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关系的认识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加强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是正相关的,生态保护不是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而是抵御增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为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通过发展基于生态保护的环境保护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中医中药业等绿色经济,充分利用自然资本来生产财富,一方面可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环境成为一种资本,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这样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良性的、互动的、统一的。

(三)正确认识建设美丽中国与全球生态安全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表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物质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前提地位的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突出强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意义。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这一点,呼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一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广阔视野和开放胸怀。

关于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那些金句

1.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

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

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13年5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

4.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13年5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

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013年5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

6.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2013年5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

7.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3年7月,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所致贺信

8.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提问时(www.xing528.com)

9.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

10.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5年1月, 在云南考察工作时

11.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5年1月, 在云南考察工作时

1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

13.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2017年5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

14.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7年10月,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5.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2018年4月,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把美丽中国建设同国家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与全球生态安全相联系,认真处理好国家和国际两个维度的关系,做到既把本国生态环境恢复好、保护好,同时又担负起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赋予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使命和国际担当,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绿色性质和内涵。

建设“美丽中国”,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使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人口大国,像中国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方式不当,其对全球生态的消极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中国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解决好自身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不仅符合我国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且本身就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山清水秀、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天人合一的美好家园,是“美丽中国”的具体呈现,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共生之美、和谐之美、活力之美是“美丽中国”的本质特征。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反映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生态需求的回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理想境界的追求。本着对人类社会负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传统发展方式,凭借独有的生态文明道路及其坚强的制度保障,在努力遏制生态恶化、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彰显其生态维护者的角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主张,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在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等各方面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自然保护的先进理念、治理技术、管理模式和有益经验,需要同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合作共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生态破坏之痛和绿色发展之兴的历程,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如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两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进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和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应有中国的国际责任担当。当前,生态安全的跨国性、相关性、突发性日益增强,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持续生存已经构成了严重影响和威胁,在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上,世界各国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有的资源,特别是空气、海洋、物种和公共生态系统,只有在共同目标和决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管理。当然,面对这场生态环境危机还会有不同的认识,有利害冲突、意见分歧,但只有采取参与、合作和互助的方式,才是保护人类共同生存基础的唯一道德的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出,走进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负责任的大国的身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及阶段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把继续发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建设性作用与解决好国内生态环保问题有效衔接起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事务,努力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更好地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方案。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绿色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国际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法]阿·施韦兹:《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卢风:《中国环境哲学20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曹孟勤:《生态社会的来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国聘:《生存的智慧》,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版。

(执笔人:王国聘 郭兆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