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化解应对工作,防范民粹主义在我国滋生蔓延,有必要搞清楚民粹主义的实质与危害。要注意将其与我们党坚持的“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区别开来,与社会主义民主区别开来,与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区别开来。
(一)认清民粹主义的人民观误导
民粹主义不等于平民立场,更不等于合理的平民利益诉求。这一本质是世界民粹主义的共性。俄国的民粹主义就有这个特征,它是非常崇拜农民的,但是它崇拜的农民特指农村公社。用列宁的话来说,民粹派的基本理论观点概括起来就是:“相信俄国生活的特殊方式,相信俄国生活的村社制度,由此相信农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这就是鼓舞他们、唤起数十人数百人去同政府作英勇斗争的东西。”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意义。但是,他们不顾历史的发展规律,抱着俄国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美化成一条不同于欧洲的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不把工人阶级作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力量,却把单干的农民作为“危险的敌人”,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知识分子同政府的斗争上,把个人恐怖活动作为自己斗争的主要手段。理论的错误导致民粹主义行动上的多次失败,他们不从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事件中吸取必要的教训,从而招致反动当局更加疯狂的镇压,不得不使他们更加脱离人民,无数热血青年死于屠刀之下,最终使革命归于失败。
西班牙战争时期左派的内斗亦如此。为了“革命”的利益,包括工人、农民在内,只要不符合他们当时认为正确路线的人都是要倒霉的,而且他们屠杀自己人一点也不比屠杀对手温和。一般来说,民粹主义者与其说是“平民主义者”,不如说是“整体主义者”。他们仇恨的其实是个性、个体、个人权利。实际上,他们不仅仇恨富人的个人权利,也仇恨穷人的个人权利。他们崇拜的穷人或“人民”是一个整体,而构成这个整体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草芥,都是可以为这个整体利益牺牲掉的。民粹主义提倡“整体”,而“整体”又是由他们来代表的。
无独有偶,民粹主义运用的一些惯用手段,唯心主义平民史观的叙事结构,在当代中国也得以延展。首先,偷换概念,割裂“人民”。在当代中国,人民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等。而一些民粹主义者却把我国的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精英划入人民的对立面,进而站在“人民”立场上将其反精英意图说成是人民诉求。这种偷换概念的手法主观割裂了人民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反映出民粹主义的唯意志色彩。其次,虚张声势,夸大所谓“人民”的品性和作用。民粹主义认定的“人民”把精英剔除在外,“人民”具备善治的优良品性、文化审美的独特品位、心系国家的内在情怀,从而被视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人民”的社会价值被极端夸大,精英的历史意义则被无情虚化。最后,以假充真,蛊惑人民。我国民粹主义所谓的“民主、公平、国家”利益诉求,由于没有顾及少数与多数、眼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容易损害部分个体的基本权利。它以部分人利益取代全体人民利益,实则破坏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近年来,在环境类公共事件中,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以“人民”的名义,将科学、理性置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面,几乎反对所有具有环境敏感性的工程和项目,政府上马有关项目也极易引发公共事件。在强大的“民意”以及由此掀起的抗议人群面前,即便是符合法定程序,地方政府也迫于舆论压力而中断项目,由此形成了当前地方政府在涉环保类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方面的怪圈:公布项目决策规划——“民意”反对——决策中断(项目终止)。
(二)认清民粹主义的民主观误导(www.xing528.com)
民粹主义往往是激情的、浪漫的。民粹主义在表面上是激进的;而在骨子里,是害怕竞争的保守力量,因而具有深刻的反市场倾向和反现代化倾向。尤其是当大众被某些魅力型领袖控制利用的时候,民粹主义群众运动往往成为强制意志统一、压制个人权利的反民主的专制手段。以“大众”的名义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进行宣判,实际上是反民主的。民粹主义者也将他们自己看作真正的“民主人士”。诉诸“人民”、以“人民”的名义决定政治过程,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以直接民主的形式来行使权利,强调诸如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机制,使政治权力服从于多数人的意志,实质上就是以道德替代法治、以专制替代民主。多数人的意志并不一定理性,更可能压制少数人的权利和诉求而变成多数人的暴政。
网络民粹主义举着民主的旗帜,借助人民主权观念来为大多数普通民众的选择进行政治辩护。表面上,这种做法在监督政治权力和精英,推动大众参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民粹主义者却也不管事实真相,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反对权威、反对精英、反对理性,实质上是对民主的误读和曲解。在话题讨论和舆论形成中,网络民粹主义不仅反对权威、科学、专业的表达,而且压制不符合多数“民意”的观点。在网络民粹主义者眼中,政府、主流媒体均不可信,只有“人民意志”的裁决才是真正的民主。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凡是政府或专家出面解释、分析的,均被标以强权、精英形象而遭受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民粹主义一旦进入现实生活,“民意”也许就不再是民众自己的意见,而成为少数精英操纵的产物。近年来,网络“大V”在引导、左右“民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拥有网络话语权,往往以意见领袖的身份批评、指责政府甚至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权力运作。其中,少数网络名人借助网络“民意”,为一己之私而让整个社会付出了一定代价。说到底,网络民粹主义对民主的利用,只是民粹主义者或少数精英诉诸“人民”,煽动、操纵“民意”,以反对既有的权力结构与主流的思想和观念而已。
(三)认清民粹主义的社会观误导
现代人文精神,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一定要建立在文明、伦理、科学等坚实的基础上。对于很多争议性话题,其实只要回归常识,就会迎刃而解。但网络民粹主义却故意放大经济社会民生问题,将个别名人的行为失范归咎于整个精英群体的品行低下,将当前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社会发展的不公正,将某些民众的弱势地位归咎于政治权力的不当行使和腐败,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归咎于市场经济与富人阶层的原罪和贪婪,将社会生活中的阶层分化和底层状况归咎于精英阶层的无良和冷漠,并以底层的姿态表达不满和反抗。这种“见官必反”“见富必杀”的民粹情绪,使得网络空间充斥着敌对、仇恨和暴力。
从历史来看,社会不平等是产生民粹主义思潮的天然土壤。网络民粹主义认为精英阶层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有利地位,拥有大量的资源,控制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而普通民众在社会分配领域处于劣势地位,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此,网络民粹主义认为由政治精英制定的政策都是偏私的,将政策制定看作是黑箱操作的阴暗过程,反对将政策问题复杂化,贬低技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将政策问题看作是正义与邪恶、平民与精英之间的较量,反对任何政策协商和妥协,诉诸直接民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网络民粹主义甚至不惜散布扭曲的、虚假的消息,以公共舆论的形式来引起政府关注,以所谓“人民”的诉求向政府施压,严重干扰了政府正常的决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