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新闻观的新特点及其影响

西方新闻观的新特点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2016年,“后真相”更是被评为年度热词,其核心要义是“对情感和个人信仰的吸引力比塑造客观公众意见更重要”,也可引申为在社会生活中对真相的变相处理、修饰或撒谎的机制与做法。罗生门后来也被赋予了“各说各话,真相不明”的含义。这正是“后真相”新闻传播思潮的主要特征:人们不再关注真相是什么,而更关注我认为的真相是怎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后真相”的来龙去脉及其真相。

西方新闻观的新特点及其影响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西方新闻观所秉承的核心理念是媒体应提供“意见自由市场”,而随着“意见自由市场”的泛滥,人们变得不再思考事件真实与否,媒体变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极端“自由市场”,只要足够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共鸣便是对新闻信息的终极追求,这就是当前西方新闻观呈现的最大新特点即“后真相”。“后真相”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作家史蒂夫·特西奇在美国《国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Post-truth and Its Consequences”的文章,该文首次把“后真相”定义为“情感对舆论的影响力超过事实”,并作出“民众生活在后真相的世界里”的判断。到了2016年,“后真相”更是被评为年度热词,其核心要义是“对情感和个人信仰的吸引力比塑造客观公众意见更重要”,也可引申为在社会生活中对真相的变相处理、修饰或撒谎的机制与做法。(www.xing528.com)

早在1950年,黑泽明导演将芥川龙之介的中短篇小说《罗生门》拍成电影。在整部电影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哪怕同样的事实,人们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并且自圆其说。正是因为人们没有了解真相,所以关于真相的说法很多。那么真相的唯一性和标准性去哪里了?”罗生门后来也被赋予了“各说各话,真相不明”的含义。这正是“后真相”新闻传播思潮的主要特征:人们不再关注真相是什么,而更关注我认为的真相是怎样。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每个人对事态的关注点就只是在评价上,而不是考量它的真实性。究竟该怎么看待这股思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后真相”的来龙去脉及其真相。

2016年,“后真相”成为国际年度热词,《经济学人》杂志刊登《社交媒体时代的后真相》一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