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宪政民主虚伪揭示

西方宪政民主虚伪揭示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宪政民主的新表现已经使其阶级本质暴露无遗,当今西方国家内部弊端丛生已经表明宪政民主颓势已成、积重难返。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肆虐,西方国家正日益撕毁宪政民主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接服务于资本的本质日益毫无遮掩、赤裸登场。此次“黑夜站立”“民主之春”运动揭露的种种问题,充分暴露了西式自由、平等与“选举民主”、“宪政民主”的内在本质和虚伪性。

西方宪政民主虚伪揭示

西方宪政民主的新表现已经使其阶级本质暴露无遗,当今西方国家内部弊端丛生已经表明宪政民主颓势已成、积重难返。然而,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更加热衷于对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他们的“宪政民主”,更加热衷于用他们的价值标准对他国说三道四、横加指责;另一方面,在国内,有些人仍然乐此不疲地大肆鼓吹和美化西方宪政民主,致使这股社会思潮大有泛滥之势。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对待和高度警惕。我们必须在结合西方宪政民主新特征揭示其阶级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西方国家向世界输出宪政民主的新方式及其危害,以清耳根、以正视听。

(一)西方宪政民主的新发展日益暴露其阶级本质和巨大弊端

多年以来,西方国家以其宪政民主作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和制度典范大肆宣扬,并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向全世界广泛推销,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但是,只要对西方宪政民主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十分清楚,西方宪政民主的初衷是反民主的。 See “Partisanship and Political Animosity in 2016 ”, Pew Research Center, June 22, 2016, available at: http://www.people-press.org/2016/06/22/partisanship-and-politicalanimosity-in-2016/.

美国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露骨地指出:要用一切手段防止多数穷人侵犯少数资产者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并非封建专制的方式,而是使“社会本身将分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团和公民阶级”,“使全体中多数人的不合理联合即使不是办不到,也是极不可能”,要实现这一目的,“可用美利坚联邦共和国来作范例”。

在美国一些人看来,立宪和实行宪政就是为了防止和镇压“无财产”群众的“骚动”,阻止和避免多数穷人对少数富人的“暴政”,就是麦迪逊所说的“应该使少数阶级在政治上享受特殊的永久的地位”。因而,两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制衡等在形式上看起来是那么美好,但在实践中,多党制只能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两大政党中由谁来代表大资本家集团统治与压迫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国会的“两院制”就是要在民意主导的众议院之上设置一个权力更大的“高贵人士”组成的参议院;“普选”不能由全体选民一人一票,总统只能通过所谓的“选举人票”选出来;联邦大法官们必须享有解释宪法、终身任职等特权;而政府领导人的定期更迭,必须配以实行公务员职务常任制,使“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常任公务员队伍成为“永不变更的政府”;等等。由于美国制宪会议产生的宪法并不是如汉密尔顿所说的“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的产物,而是相互讨价还价、彼此妥协退让的结果,早期宪法中许多不民主乃至反民主的制度得以保留是顺理成章的,如承认奴隶制,剥夺妇女、非洲裔美国人和美洲原住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承认司法否决权制度等。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也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增加了人权保障等新内容,以弥补原始宪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但终究无法改变其服务于少数人的资产阶级宪法的本质。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肆虐,西方国家正日益撕毁宪政民主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接服务于资本的本质日益毫无遮掩、赤裸登场。

“黑夜站立”是指由法国劳动法改革草案引发的示威活动。2016年3月,法国政府推出劳动法修改草案,旨在通过增加工作时长、赋予雇主更多用工自主权等措施刺激经济增长。3月7日法国各地发生抗议活动,3月28日在法国多地演变为严重暴力冲突,3月31日共有39万人参加抗议活动。抗议者认为法案威胁“工作安全”,损害劳工权益,要求法国政府撤回劳动法改革草案。

法国兴起“黑夜站立”运动,尝试创立新型民主模式

1.自我夸耀、相互诋毁登峰造极

杰斐逊开始,美国的竞选就伴随着拉帮结派、自我夸耀、诋毁对方,暴露了两党政治斗争、权力争夺的厚颜无耻:要请客吃饭,要做文章;要宣传,不惜虚张声势;要诋毁,不惜歪曲事实;要充满人间烟火味儿。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与希拉里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对骂,则将美国总统大选的口水战推向了新的高度。

美国的政治体系已被颠覆为向主要政治捐助者提供回报的工具。

——美国前总统卡特

2.抗议示威接连不断

法国和美国向来以西方“民主典范”著称,历史上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宪法》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宪政民主”,成为西方世界津津乐道并大肆向全球推销的“普世价值”和“制度范本”。但2016年3月底4月初,法国和美国却接连爆发了“黑夜站立”“民主之春”等抗议示威活动,成千上万的民众涌向街头,向政府和社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此次“黑夜站立”“民主之春”运动揭露的种种问题,充分暴露了西式自由、平等与“选举民主”、“宪政民主”的内在本质和虚伪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任何自由,如果它不服从于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的利益,那就是骗人的东西。”“不谈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自由和平等的口号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谎话和伪善,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用形式上承认自由和平等来掩盖工人、全体受资本剥削的劳动者,即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大多数居民在经济方面事实上的不自由和不平等。”

3.金钱选举及其巨额回报毫不掩饰

201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麦卡琴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的裁决又进一步取消了个人对候选人和政党的捐款上限,这就意味着企业、工会、大富豪、利益集团可以任意花费数量不限的资金间接甚至直接影响并操纵选举。2016年4月1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2月底,美国大企业和富人阶层在此次大选中已向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6亿美元。在这6亿美元捐款中,41%的款项来自50个超级富豪家族。2016年大选,包括总统选举和国会换届选举,初步估算仅在电视竞选广告上的花费就有44亿美元。美国选举俨然成了富人“烧钱”的游戏。利益集团和富豪愿意为选举掏腰包当然是为了获得巨额回报。据美国财经博客网披露,2007—2012年,在政治方面最为活跃的200家企业共耗费58亿美元用于联邦游说和竞选捐款,而它们则从联邦政府项目和支持中获得4.4万亿美元的回报。这就意味着,企业为影响美国政治的花费可以获取近760倍的回报。

4.言论新闻自由已脱去“客观公正”的外衣

所谓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也已揭开了遮羞布。西方媒体一贯标榜其作为所谓“社会公器”“公共领域的守望者”的责任,但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大多掌握在私人手中,受资本的控制并按照商业模式运作,赚取利润是各类媒体创办和运营的首要目标,一旦报道对象涉及自身利益,便会毫不犹豫地将所谓客观、独立、公正等美丽说辞抛在一边,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便荡然无存。在“民主之春”运动中,美国主流媒体集体选择失声就充分暴露了西方媒体的本质。分析人士纷纷指出,美国主要新闻媒体已经被权贵政治拥有和控制,美国主流电视台对这一运动的集体“失语”,源于民众反“金钱政治”的抗议活动不符合这些主流电视台的利益。学者们认为,美国媒体可以宣称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政党,却不可能独立于资本。因为媒体实际上是一种产业,同其他任何追求利润、为了赚钱的产业没有本质区别。在金钱政治的逻辑下,媒体不过是资本大鳄们的“马前卒”,是美国资本利益与政治经济制度的鼓吹者和捍卫者。“华盛顿没有春天”,德国《青年世界报》2016年4月19日对美国的“民主之春”运动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一运动于4月18日在当局的打压和媒体的漠视中黯然结束。美国媒体对美国“民主之春”的集体失声,对于他们平时标榜的美国“新闻自由”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2016年4月,在美国发生了“民主之春”抗议活动。抗议者队伍从象征美国独立的费城独立钟出发,一路抵达华盛顿。从11日至18日,每天都有众多示威者因“非法示威、集会、妨碍司法”被逮捕。美国的警察抓捕了和平抗议的示威者1420人次,创下了华盛顿当地抓捕人数的历史纪录。

5.政治精英炫富明目张胆

在金钱为王的社会,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很多出身富豪,如原国务卿克里便有2.38亿美元身家,曾经是美国最富有的参议员。据《福布斯》杂志的榜单,特朗普个人资产高达45亿美元(自己宣称100亿美元)。美国的立法机构中富人比例很高,69%是坐拥超过100万美元资产的人。马克思指出:“选举是一种政治形式……选举的性质并不取决于这些名称,而是取决于经济基础,取决于选民之间的经济联系。”这段论述可谓一语中的。美国的选举问题说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掌握大量社会财富的少数富豪和权贵势力运用金钱影响并操控选举的结果,目的是要确保自己的代理人稳居国家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要防止占人口多数的下层民众靠选票实现对自己的“专政”。西方宪政的欺骗性在于,以表面上全民的自由民主掩盖其实质上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专政。“宪政民主”宣称的所谓主权在民、议会民主,实际上只不过是完全掌控在资产阶级手里的议会民主,所有参加选举的议员或官员必须得到大利益集团的支持才能当选。如果说早期西方宪政民主国家的选举还披上了一层自由、平等、民主的外衣的话,那么近年来的总统和议会大选中政治人物的公开炫富则进一步赤裸裸地暴露了其金钱政治的本质。

6.三权分立内斗加剧,效率低下

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是为适应统治阶级内部力量不相上下的各大利益集团分享国家权力的要求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保障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既相互斗争又彼此妥协,以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政治博弈机制,最符合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与人民大众参与国家管理毫不相干。它的最大优势就是保证资产阶级内部各个利益集团能够分享统治权力,防止个人或者某一个政治派别独占统治权、滥用政治权力,侵害其他政治利益集团的利益,进而损害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危及资产阶级的政权。三大权力机关之间相互倾轧、互相扯皮、效率低下,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制度的痼疾和必然结果。近年来,西方政治体系内部斗争日益白热化,总统与国会之间或者议会两院之间往往公开相互谩骂、言语粗俗,相互指责、彼此推诿,难以形成政治共识,导致内耗严重、决策拖延;在野党公然扰乱公众视线、施加政治影响、设置人为障碍,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毫不遮掩。

我们在那里却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轮流执掌政权,以最肮脏的手段用之于最肮脏的目的,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大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对国民进行统治和掠夺。

——恩格斯(www.xing528.com)

(二)利用宪政民主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花样翻新

意识形态的渗透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将向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推销其宪政民主作为针对中国等非西方国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他们或者直接宣称他们的宪政民主是世界的“普世价值”和现代化国家的唯一模式;或者通过各种基金会和其他形式的组织的赞助经费支持一批游离于这些国家体制外的自由职业者及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的“公知”“大V”,鼓吹西方宪政民主、帮人“维权”,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用西方的“宪政民主”代替各国自己的政治制度,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崇尚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进而学习模仿和复制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以实现其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或者颠覆其他国家政权,遏制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掠夺别国资源,攫取新的殖民利益的目的。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在近些年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宪政民主作为和平演变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武器之一,在推翻其他国家的国家政权乃至改变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动员作用。总的来说,他们以这些国家人民普遍关注的国内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制造话语工具,抢夺话语权,借机植入资本主义宪政民主的意识形态,作为其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的基本手段,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随着旧话语的虚伪性被揭穿,他们的话语工具和对象、方式、手段等又不断花样翻新。近年来,随着美国等西方世界危机的加深与人们认识的深化,“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政治符号式话语的虚伪性日益被人识破,西方发达国家又企图利用“生态”“反恐”“时尚”等日常生活性的新型话语工具,塑造所谓新的“全球共识”,诱使世界其他国家主动蹈循其发展模式,进而达到实现其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目的。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中国更是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成为其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的最重要的目标国。为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利益,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对西方宪政民主新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的辨识力,及时掌握西方宪政民主意识形态渗透的新表现,深刻揭示其新的话语工具、方式、途径的阶级本质和险恶用心。

1.渗透对象年轻化

意识形态工作最突出和最核心的就是赢得青年,而青年网民群体是被西方敌对势力寄予希望的最大政治“变量”。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年网民群体蕴含的巨大的政治能量,已然成为西方国家对“目标国”进行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人群。据估计,微信用户群体非常年轻,近一半低于26岁,近九成低于36岁;18—35岁中青年是微信用户的主要群体,比例高达86.2%。前几年,中东、北非地区国家相继出现的所谓“颜色革命”便是西方国家的得意之作,他们通过把网络作为策动街头政治的快捷工具,利用青年人对现行政府和生活现状的不满情绪,大肆宣扬西方宪政民主等价值观,使其成为对抗现政权的主要人群。在西方某些国家的策动下,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先后爆发了以青年“街头政治”运动为特点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甚至爆发了内战。近年来,我国的青年网民也成为西方国家宪政民主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重点人群。国内有些青年常年沉浸于网络生活,深为宪政民主等“普世价值”的网络宣传所迷惑,对中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习惯性地归因于体制,由批判体制的不完美进而攻击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制度。国内某些拥有众多粉丝的所谓“公知”、“大V”、网络写手等也“闻鸡起舞”,利用其网络影响力大肆鼓吹西方宪政民主如何“优越”,并以此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获取名利的敲门砖和加油站,对年轻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2.渗透手段信息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塑造着全新的社会生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虚拟而真实的网络空间、不断壮大的网络社会、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体,给我国的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和挑战。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各种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无边界、无国界通行;基于移动客户端使用的各种网络即时通信工具更是给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攻击提供了极大便利;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由于其便捷性、低门槛、去中心化、参与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性,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产生、传播和交流方式,放大了网民群体和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及社会影响力,极易形成网络信息传播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和蝴蝶效应,愈发凸显出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为西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诸多方式和渠道。

2011年初,西方两家老牌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之音(VOA)——先后宣布,将停播汉语普通话、粤语等一些非英语语种的对外广播。这并非如其所宣称的因“经济原因”进行的“业务瘦身”,而是标志着其将网络空间作为推行宪政民主等“普世价值”、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和“新殖民地”,是将网络新媒体作为主要渗透手段和途径的一次“华丽转身”。

据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国内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11.38亿。

数字化世界是一个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一个虚拟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

——美国著名数字预言家埃瑟·戴森

3.借题发挥、火上浇油

近些年来,境外势力以网络媒体为工具,频频借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挑起、诱导和推动我国网络舆情走向,借机渗透、干扰和破坏我国的安全稳定。在诸如反PX项目示威游行、反垃圾焚烧项目、反发电工程扩建等群体性事件中,屡屡出现境外势力的踪影,他们往往采取借题发挥、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方式,利用互联网煽动不明真相的基层群众,将舆情事件推向“街头政治”,进行“颜色革命”的预演。

4.培养“知识精英”为其所用

近些年,国家安全机关侦破的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案件表明,境外情报组织正把年轻的知识精英和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策反的目标。他们往往利用青年大学生长时间“在网”状态与思想“活跃”而又涉世不深的特征,将其作为捕捉和锁定的策反目标;利用高校是我国科研活动、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聚集的场所,一些学生有便利渠道直接或间接接触和获取涉密科研资料和创新成果,大肆进行策反活动;利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学生的经济来源与就业前景存在一定压力,引诱大学生陷入其表面合法的高收入高回报的“兼职”圈套;利用我国高校国家安全保密教育以及网络安全教育等存在不足,大学生对网上意识形态斗争认识的警觉度不高、防范心理不强,大肆进行宣传策反。

2014年3月1日,昆明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报道时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将恐怖分子仅仅称为“攻击者”;美联社甚至选择性引用受访者的话,竟称“应让维吾尔人独立”。

从近些年国家安全机关侦破的案件情况看,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过网络勾连渗透策反的人员中,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居多,甚至不乏在校大学生。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伪装成军事爱好者、招聘猎头、社交达人等身份,广泛活跃于各类论坛、社交、求职等网站,利用网络聊天工具、校园论坛、招聘网站等渠道,打着招聘“调研员”、提供“兼职”等名义,以提供丰厚金钱和物质报酬为诱惑,“全面撒网,重点捕捉”,一步步将个别不明实情且鉴别力弱的网民发展成为“情报员”,利用其刺探、窃取涉及我国国家安全和军事利益的重要情报信息。

5.“唱黑”中国、唱衰中国,抹黑中国形象

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捧杀”和“棒杀”并举,一方面声称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又无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大肆“唱衰”中国。他们美化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鼓吹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他们挥舞“人权”大棒,对自身存在的严重人权问题视而不见,却对中国的人权保护横加指责;他们肆意炒作社会敏感事件,推动公民公开讨论、蓄意制造价值分裂,破坏中国的安全稳定;他们支持“台独”“港独”“疆独”“藏独”势力,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妄图分裂肢解中国;他们利用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痛恨,放大中国的腐败程度,妖魔化我们党和政府,煽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对立情绪;他们借助公共舆论事件炒作、抹黑我们党和政府、丑化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丑化、矮化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动摇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摧毁中国人的制度和文化自信心,分化中国人的价值共识等,形式多样、手段卑劣。

6.制作“时尚”模板,渗透方式娱乐化

近年来,西方国家热衷于借助电视、网络、杂志等文化传媒向中国和世界推销其“时尚”的生活方式,企图制定审美标准,影响和颠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从服装、日用品到电视、网络、杂志,从日常生活到精神消费,他们妄图在全球加速复制西方“模板”。美国的影视大片是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推行“文化美国化”的重要工具,这些影视大片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美国文化、美国文明、美国价值,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时尚王国”法国,林林总总的生活时尚流行趋势发布会不断粉墨登场,涉及服装、皮具、香水、化妆品、珠宝等方方面面,基本涵盖了人们穿衣打扮的相关产业。2013年,30家奢侈品牌公司的总营业额将近150亿欧元,87%的时尚产品出口到国外,亚洲高居进口额榜首。西方国家宣称,只要让中国等其他国家的青年向往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尽力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青年,用所谓的自由、平等、人权蛊惑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其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颠覆其荣辱观、美丑观;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精神,把青年人的注意力从国家引领的价值观中引开,使其头脑中充斥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使他们摒弃本国的优良传统和主流文化价值观,崇尚投机、肤浅和虚荣。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过去是靠战争、奴役、屠杀等暴力手段而起家,而今通过传统的暴力和战争征服殖民地的方式已经饱受诟病,并且越来越难以满足其贪婪本性,无法实现其主导世界、控制世界的政治目的了。那么,他们还有什么优势呢?除了所谓的宪政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抽象的美丽辞藻,还有什么呢?现在看来,所谓宪政民主的“普世价值”和“制度优势”在一定时期确实具有欺骗性;利用其经济和传媒的优势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确实达到了颠覆他国政权、实行和平演变的目的,是成本低、范围广、见效快、效果好的买卖,因而也就成为多年来西方国家乐此不疲、竞相采用的方式。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西方列强过去数百年在宪政民主和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的幌子下,对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所实施的残暴、野蛮、肮脏的殖民史;面对当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那些被他们输入宪政民主的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给这些国家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今他们又以慈善家的面貌向我们推销所谓的宪政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人权的价值观,难道还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