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七世纪 辉煌岁月:城濮之战带来晋国的胜利

前七世纪 辉煌岁月:城濮之战带来晋国的胜利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濮之战是指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文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同时,晋将曹、卫的一些城邑分于宋国,表示其抗楚的决心,并以此激怒楚国。同时,楚成王令楚大夫申叔撤离齐谷邑,令子玉围商丘之兵撤退,以避免与三强之师决战。子玉不听楚成王的告诫,忿然率围商丘之师北上,寻求与晋军决战。四月初一,晋联军与楚联军在城濮展开战斗。城濮之战以晋国的胜利结束了。

前七世纪 辉煌岁月:城濮之战带来晋国的胜利

城濮之战是指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636—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文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春秋中期,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因不断发生内乱而失去了继续称霸的实力,中原各个诸侯国也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实力强大的楚国趁机向黄河流域扩展自己的疆土,相继控制了郑、陈、曹、卫、随、鲁、许、蔡等中小诸侯国,并且打败了想要称霸中原的宋国,大有入主中原的态势。 当时,除了楚国以外,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晋国也是实力比较强的国家。 但是齐国已经没有力量再去争霸,然而秦国处在西边地区,它将大部分的力量用在了向西扩张,没有力量顾及其他。 所以,只有晋国才能够有力量同楚国相抗衡。

晋国通过晋武公与其子晋献公的苦心经营,兼并了今山西中部和南部的许多国家,扩充了晋国的国力,又占据了今陕、晋、豫之间的三角地带,从而走出了封闭的地域,为其奠定参与中原政治军事活动的基础。

晋国人民安居乐业

周襄王十七年时,流亡在外19年、受尽艰难险阻的晋国公子姬重耳回国继承了王位,也就是晋文公,他的归来将群公子争位的混乱局面解除了。 晋文公任用了有才干的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确立了“对内修明政治、富国强兵,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抑制荆楚”的争霸方针。 而且,晋文公改变了世卿制,设立了由国君任命卿士的制度,广泛招收有才能的人,也削弱了公族的权力,开农田,兴水利,轻赋敛,奖农商,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

周襄王十八年的春天,晋文公亲自带领军队,平定了周王子带之乱,这使得晋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大提高了,并因此从周襄王那里得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阳樊、原、温、攒茅四个城池。 同年的秋天,晋国发兵南下,帮助秦国攻打楚国的附庸——鄀国,借此向秦国表示友好,并且诱导秦国南下对抗楚国,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于东方的齐国,因为晋国与齐国之间相隔着楚国的附属国——卫国,所以只能在政治上相互呼应,而不能进行实际意义的联合。 晋国的迅速崛起,使得宋国在周襄王十九年秋被判了楚国而屈从了晋国,这使得晋国和楚国在此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和很大的变化。

周襄王十九年冬天,楚成王出兵围攻宋邑缗,然后配合鲁军攻占了齐谷邑。 第二年,楚成王的妻子率领着楚军及郑、陈、蔡、许等国的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五(今河南商丘南),大有入主中原的态势。

宋成公派大夫公孙固到晋国请求帮助。 晋文公决定以此为契机,发兵攻打楚国,进而称霸中原。 但是楚联军的实力是很强大的,为了避免与楚联军发生正面的冲突,晋文公采纳了大夫狐偃提出的计谋,决定进攻楚国的附属国——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北)和卫国(今河南北部一带),来引诱楚军北上救援其附属国。

二十一年春,晋文公亲自率领军队向东进发,向卫国借道攻打曹国,遭到了卫国的拒绝,于是转而南下,从卫国的西部棘津(今河南淇县南)渡过黄河,侵入曹国境内,然后挥师北上,攻打卫国,攻取了卫国的五鹿邑(今河南清丰西北)。

三月,晋军攻占了曹国的都城陶丘。 晋军连连攻克了曹、卫两国,原本想要引诱楚国联军北上来解除商丘之围,然而楚成王并没有采取行动,反而加紧进攻商丘城的行动。 宋成公再度向晋军告急,使晋文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不顾宋国的安危,那么晋一定会在诸侯面前威信扫地,但如果南下救宋,晋国又很害怕强大的楚国联军。 鉴于这些原因,晋文公便采取中军主帅先轸的建议,指使宋国用财物贿赂齐、秦两国,请这两个强国出面劝楚撤兵。 同时,晋将曹、卫的一些城邑分于宋国,表示其抗楚的决心,并以此激怒楚国。(www.xing528.com)

果然,楚拒绝齐、秦的调配,致使两国愤怒,继而发兵,形成晋、齐、秦三强联兵抗楚的局面。 楚成王见中原局势发生逆转,担心秦军乘机南下,攻击自己的后方,于是率领部分军队自商丘回撤到楚北部的申(今河南南阳北)。 同时,楚成王令楚大夫申叔撤离齐谷邑,令子玉围商丘之兵撤退,以避免与三强之师决战。

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不甘心就此放弃指日可得的商丘城,就向晋提出“晋使曹、卫复国,楚解商丘之围”的建议。 已经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晋文公为了诱使楚军北上决战,采纳先轸的计谋,私下应许曹、卫复国,使两国叛楚从晋,并扣留楚使宛春,以此来激怒子玉。 子玉不听楚成王的告诫,忿然率围商丘之师北上,寻求与晋军决战。

为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晋文公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了其流亡在楚的“避君三舍”的许诺,又避开楚军的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 子玉求胜心切,率军穷追不舍,致使楚军陷入孤军深入的不利境地。

四月初一,晋联军与楚联军在城濮展开战斗。 第二天,两军相对列阵。 晋军将上军列在右,命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将下军列在左,命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以先轸为主帅,却为副将。 楚联军以左、中、右的阵势排列:左军由子西指挥;右军由子上指挥;由楚军精锐组成的中军则由子玉亲自统率。

战斗开始以后,晋下军的副将胥臣命令部下给战马蒙上虎皮,率先向由陈军和蔡军组成的敌右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斗力薄弱的陈军和蔡军很快就兵败而逃。 然后,晋上军的主将狐毛在自己的战车上竖起了两面旗帜向后退,装作主将后撤的样子。 晋下军的主将栾枝命令士兵在战车的后面拖拽树枝急速奔驰,扬起尘土,制造出晋军后队逃跑的假象。

晋军制造逃跑假象

求胜心切的子玉中了晋军的计谋,命令楚军全线出击。 楚左军在攻击晋上军的时候,侧翼暴露在外。 先轸、邵溱以中军公卒对楚左军实施侧击;狐毛、狐偃也率领上军进行反击。 在晋军的夹击下,楚左军大败。 子玉看到左、右两军都已经兵败而逃,急忙命令中军停止进攻,率领残余部队退回楚国。 不久,子玉自知已败,引咎自杀。

城濮之战以晋国的胜利结束了。

这次战斗,晋军在战略上运用了外交谋略,制造出了秦国、齐国与楚国的矛盾,破坏了曹国、卫国与楚国的关系,这样就改变了战略形势,而且夺取了战争主动权。 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重要的一个计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 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国、秦国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了晋军将士的战斗情绪,还首先占据了战地,以逸待劳。 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战时晋军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然而楚军方面,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 此外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也导致了惨败。

城濮之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