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童年困惑:摇篮曲演绎多个转折情节

童年困惑:摇篮曲演绎多个转折情节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摇篮曲》第二次出现在孩子们对王二幺不理不睬,十分地不欢迎。《摇篮曲》第三次出现在家庭激烈的冲突后。《摇篮曲》第四次是出现在灰狗开始叫“爸爸”的时候。《摇篮曲》第五次出现在王二幺被社会接纳,成为了个体户中的榜样,他回到家,一桌丰盛的晚餐在等着他,这是孩子们特意为他准备的,他们叫着爸爸,眼里泛着泪花。

童年困惑:摇篮曲演绎多个转折情节

出品于1985年的《月光下的小屋》由江西萍乡的剧作家萧增健、李蔚华编剧,取景地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是一部江西人创作,在江西取景拍摄的江西故事。这部影片曾经获得1985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儿童片奖,并走出国门,在印度获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温暖故事。三个孩子黑狗、麻狗和灰狗出自一个问题家庭,他们的父亲因为盗窃锒铛入狱,母亲气急生病而死,他们成了孤儿,尽管有街道李主任和邻居罗中医一家的关心帮助,但失去了父母的爱和教育,狗儿们学坏了,不是骗人,就是偷东西。这时候,他们的父亲王二幺回来了。

他是因为表现好提前释放回来的。回来的他将要面对一个破败的家还有对他半信半疑的乡亲们。他走在街上,常被人指指点点,家里的全家福,孩子们在王二幺的头上打了一个×。孩子们也不信任他,不叫他爸,甚至不想与他说话。

接下来就是怎么样达到父与子的和解。影片用了几个情节来展现父子和解的过程。有一次,王二幺给灰狗做了一条玩具船,狗儿们非常高兴,拿到街上在水中玩。不料,为了这条玩具船,狗儿们又和镇上的孩子们打了起来,小船也被踩坏。黑狗为给小弟弟买一条玩具船,偷东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完之后再偷回来,再去卖。这件事被王二幺知道后气得打了黑狗,黑狗在愤怒、屈辱之下逃走了。王二幺和街道李主任连夜到处寻找孩子,差点被火车轧死。当黑狗看到父亲因为找他倒在铁轨上,火车驶来,他不顾性命地去拉父亲,这一刻,父子的手拉在了一起。另外,王二幺攒钱为黑狗上文化补习班,提高他的文化水平。

正当家庭气氛得以缓解,父亲与孩子们逐渐地建立信任之时,波澜再起,王二幺在狱中认识的两个犯人越狱潜逃到小镇,要王二幺给他们买几张火车票,以便逃离此地。罪犯还把灰狗抓去当人质。这天夜里,王二幺带着买好的车票,来到一个山洞。没想到黑狗、麻狗也暗中跟了上来。黑狗、麻狗看到灰狗被绑,父亲又与罪犯串通一气,三个孩子一起骂父亲是“骗子、坏蛋”,还拳打脚踢。这时李主任带领公安战士赶到山洞,告诉王二幺,罪犯已经被抓获,感谢他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情况。狗儿们才恍然大悟,他们羞红了脸,跑走了。

影片最后以三个孩子大声喊他“爸爸”结束,这是一个温馨美满的结局,父亲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孩子们改邪归正,破败的家庭重新有了生气与活力,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不得不佩服编剧敏锐的生活感受。刑释人员回归生活后,因为得不到信任常常二进宫三进宫的,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编剧用孩子的视角去讲述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遭遇与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爱与接纳。

编剧萧增健在创作回顾中曾经这样说道:

我们紧紧抓住的是一个“爱”字。人与人之间的爱,唤起了一个苦闷的失足者的生活勇气,父与子之间的爱,使一个濒于绝望的家庭恢复了勃勃生气,进而使他们汇入我们时代的潮流。我们反对一切虚伪空洞的说教,强调只有爱才能打开人的心扉。我们相信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怀着这种信念,我们试图开掘当代生活现象本身所包含的爱的意义和道德意义。[2]

爱是贯穿影片的无形的线。无论是欺骗、打骂还是误解,在爱的力量下,最终都能达到谅解。影片中有一个隐形的人物,就是孩子们的母亲,她已经过世了,只存在于孩子们的心中与挂在墙上的全家合影里。每当孩子们感到委屈时,他们就会想起她,回忆起她在世时的温暖。母爱是珍贵的,特别是在失去的时候。三个孩子分别是10岁、12岁与16岁,正是最需要妈妈关怀指导的时候。影片为了表达爱,表达他们对妈妈的想念,把《摇篮曲》作为反复出现的乐章,既起到铺垫气氛的作用,又能恰到好处地串连情节。

《摇篮曲》第一次出现在王二幺从牢里回到家里时,这时的家庭没有一点生气,杂乱无章,布满了蜘蛛网,挂在墙上的全家福中他的头像上被打了叉,他本就是忐忑不安的心又泼上一盆冷水。这时乐曲响起,这让他自然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原来那个温馨的家。乐曲的含义是怀念,有对比铺垫的作用。

《摇篮曲》第二次出现在孩子们对王二幺不理不睬,十分地不欢迎。特别是黑狗,把他当作家庭现状的罪魁祸首,对他抱有莫大的怨气。确实,正是他的盗窃行为,家不像家了。失去了父母的照顾,这三个孩子受了极大的苦,心里有气也是正常的。这时的王二幺望着窗外月光下宁静的小河,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坐在船上轻轻地唱着《摇篮曲》。这时乐曲表达的是悔恨。

《摇篮曲》第三次出现在家庭激烈的冲突后。黑狗用不正当的手段帮弟弟买玩具,被王二幺知道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桌子掀翻了,东西也砸了。这时,镜头切换到屋外的小河,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哼唱着《摇篮曲》。它起到了平复情绪、冷静思考的作用,表达的是包容与耐心。

《摇篮曲》第四次是出现在灰狗开始叫“爸爸”的时候。王二幺的勤劳肯干赢得了孩子的好感,再转变成喜欢,然后是信任,原本一直不肯叫他爸爸的孩子有人开始喊他爸爸了。这次乐曲表达的是信任,在信任中,黑狗还主动把照片中画在王二幺脸上的叉抹去了。原本紧张的家庭关系变得平和起来,信任又重新回归到每个人的心里。

《摇篮曲》第五次出现在王二幺被社会接纳,成为了个体户中的榜样,他回到家,一桌丰盛的晚餐在等着他,这是孩子们特意为他准备的,他们叫着爸爸,眼里泛着泪花。这时的爸爸已经没有了劳改犯的标签,成为令他们骄傲的父亲。这时的乐曲代表着天伦之爱,真切动人。

作为儿童电影故事片,不光是给成人看的,更是给孩子们看的,表现童趣,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是儿童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趣味性表现在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富有生活体验的细节、能引起他们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的题材。《月光下的小屋》的情节可说是非同一般,一个曾为犯人的父亲与三个没有娘的孩子之间发生的事,富有传奇色彩,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故事的后半部分还有不速之客的闯入——越狱的罪犯来了,更加让孩子们紧张。影片的开头,就是三个孩子在熙熙攘攘的街上,趁卖爆竹的不注意,点燃了爆竹,现场顿时一片混乱,三个孩子笑着逃之夭夭。这个场景不但能表现孩子的顽皮淘气,还富有地域色彩——萍乡的上栗是著名的烟花之乡。小观众们观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定会乐得合不拢嘴。三个孩子见卖鱼的挑着担子过来,一个孩子吊在桥边,呼喊着救命,卖鱼的见了忙把担子放了来救他,其余两个孩子趁机从担子中抱起一条大鱼就跑。卖鱼的发现后大声叫骂着,吊在桥上的孩子乐呵呵地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去了。整个情节设计情趣盎然,把淘气孩子的“坏”演活了。这些对于小观众们来说,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河边一群孩子打架的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三个孩子因为是刑释人员的孩子受到同学们的嘲笑,麻狗被人脱了裤子打屁股,黑狗见了替弟弟报复。这个场景的调度与构图都非常成功,人物虽多,却不乱;镜头的切入与淡出十分自然。

三个孩子的名字也十分有趣:黑狗、麻狗和灰狗。农村人经常把孩子取名“狗”“猪”什么的,图个好养活。影片中用农村十分常见的土狗来命名三个孩子,意味着他们的孤儿身份与生活的艰难。村中的大人们经常称他们是“三只狗”,在趣味中透着辛酸。

影片中的蒙太奇手法也是值得玩味的。蒙太奇手法是电影的最基本的技巧,它是通过镜头的剪辑把片断构成场面,再由场面构成段落,然后由段落组成一个完整的影片。影片中运用到了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反复蒙太奇等。

平行蒙太奇就是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场面,平列、有序地出现在银幕、屏幕上,影片中王二幺给孩子们买了三张杂技团的演出门票,没想到黑狗把票全拿走了,他邀情了女生一起看演出,把两个弟弟丢在家里。此时出现的蒙太奇就是平行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指相关画面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对比、衬托的逻辑联系。这种蒙太奇不仅可以用在短镜头之间,也可以用在长镜头之间、镜头段落之间。影片中两组出现了黑狗与伙伴们一起打桌球的镜头,一组为黑狗打桌球时碰巧下起了暴雨下水道堵住了,父亲二话不说,就跳到下水道里疏通,很多人都上前帮忙,只有黑狗无动于衷,不屑一顾,继续打着自己的桌球。另外一组镜头是黑狗正打着桌球,有人来找他父亲,他头都不抬,说不认识。通过这两组镜头的对比衬托,把黑狗对父亲的冷漠态度逼真地呈现了出来。

《月光下的小屋》中还用到了隐喻蒙太奇。这种蒙太奇手法也叫相似蒙太奇、比喻蒙太奇、联想蒙太奇、象征蒙太奇。这种蒙太奇要求寻找镜头、场面之间的“相似点”、“具象点”、“寓意点”,进而突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相似的特征,促使观众产生联想,进而领会其中内在的、深刻的、丰富的涵义。父亲回来后,初步达成了与孩子的谅解,大家决定一起把房子好好地打扫整理一番,这时隔壁的小女孩端来了一盆花,放在他们家的桌子上。这盆花给了特写镜头,它隐喻着家庭的生机活力,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片中的反复蒙太奇是与影片中的《摇篮曲》一同出现的。如前所述,《摇篮曲》在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每次出现都会伴随着月光下的湖面与小屋的镜头,这构成了反复蒙太奇。它通过关键性的道具、场面、人物、细节,多次出现在银幕、屏幕上,以提醒观众对它们的注意。

《月光下的小屋》不管是主题的深刻上,还是技巧的运用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完全配得上国际大奖。它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有江南水乡的美好画卷,有浓浓的诗意,更主要的,它讲述了一个爱的故事,爱是可以超越地域与国界的。它对于爱的叙述与阐释是温暖的,也是深刻的。作为父亲,如果走上了邪路,不但会毁了自己的前程,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能改邪归正,磨炼自已,重新做人,同样可以成为孩子的骄傲与榜样,找回温暖与幸福。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也让父亲受到教育与启迪。父与子,本就是相互教育共同进步互相成全的。教育不是一味的说教,更不是严苛的责骂,它是润物细无声的耐心,是默默无声的身教。

《月光下的小屋》中孩子的父亲是个失足父亲,孩子在成长中遭受了众多的歧视与白眼,而《多此一女》中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个离异的家庭,她在成长中遇到的是冷落与轻视。

《多此一女》是张刚导演的阿满系列中的一部,它出品于1990年,其中的主人公是六岁的秋秋,其实它不算是严格意义的儿童片,反映的是父母离婚给孩子造成的严重伤害,说的是成人的事。不过,秋秋出色的表演,把影片变成了一部老少皆宜的喜剧片

片中的秋秋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婚,她只能跟随着父亲。父亲阿满是个电影放映员,经常加夜班,她经常跟着父亲睡在影院。她父亲想再婚,重新找对象,可带着女儿很不好找,他听从了经理的建议,对人撒谎说没有孩子。于是,秋秋就成为了多出来的孩子,父亲这头成了累赘,母亲那头不受欢迎。

失去了父亲的关爱,秋秋被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照看。可面对乡下陌生的环境与爷爷奶奶年迈的身体,秋秋在乡下找不到归属感,她一个人偷偷地从乡下跑了出来,返回城里。这时,她找不到家,父亲的女朋友一口咬定只要阿满有孩子就马上告吹,秋秋在门外听到后蜷缩一团,不敢进门;她走到妈妈的楼前,可妈妈的新老公无情地对她说:“这儿没有你的妈妈。”她似乎成为了孤儿,父母虽然健在,但都不能接纳她。

多此一女
电影海报

张刚作为喜剧片的导演,有异于常人的敏锐与直觉,对于当时还没有蔚然成风的离婚问题,他已经察觉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它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秋秋在片中是懂事乖巧的,按照成年人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来说,她是个好孩子,可就是这样的好孩子,也落入到无人看管的境地,更加重了影片的批判色彩。(www.xing528.com)

《多此一女》可以看作是儿童成长中的烦恼,它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父母离婚了,你们怎么办?“秋秋的懂事可看作是一个样板,她知道体贴父母的难处,在社会中能辨别好人与坏人,遇事沉着冷静。当然,这只是成年人设想出来的孩子应有的样子,与孩子们自己的期待是有着距离的。

《月光下的小屋》与《多此一女》说的都是孩子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遇到了特殊的问题。这两部优秀的儿童影片在个性与共性中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观众得到了强烈的共鸣。而《两个孩子与狗》说的是更为普通与典型的环境——独生子女家庭。

《两个孩子和狗》是1995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出自江西电影制片厂,编剧、导演都来自江西本土,是一部完全意义上江西出品的儿童片,由毛玉勤、金鳞导演,罗犀子、朱天一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李波、郭涛和大黑狗阿黑旅行途中发生的故事。李波的父亲是个卡车司机,一次运上了走私犯的货物,卷入了走私犯间凶狠的争夺中,差点丢了性命。这是一部关于孩子旅途冒险的影片。编剧周毅如把悬疑、侦探、探险等因素杂糅在一部儿童片中,试图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小学生李波、郭涛本想与全班同学一同去井冈山,结果因为家里养的狗闯进了教室,惹恼了老师,被勒令在家写检查,不许跟随全班同学一起去井冈山旅游。这个处罚令他们非常失望。正好李波的爸爸是货车驾驶员,要拉一批货去井冈山,他们俩就偷偷地瞒着家人钻进货车车厢,一场冒险开始了。

两个孩子和狗
电影海报

途中,他俩口渴吃货主的瓜,发现一个瓜中藏着个锦盒,盒内有一颗黑色的大珍珠。原来货主是位走私犯,专门贩卖古董。这颗大珍珠是古代一位王妃的夜明珠,价值连城。车行至荒野地带,突然被两个穿警服的人拦住,追问吴经理珍珠的下落,郭涛嘴快说在这里。李坤吃惊的不仅是两个孩子跟车而来,还看出两个警察是假冒的。假警员冷老大和刀疤抢过珠子,将李坤、吴经理和两个孩子捆绑起来,关进山坡上的小木屋。夜晚,冷老大和刀疤在喝酒时说出黑珍珠的来历:这是800年前一位皇后凤冠上的饰品。两个孩子听了决心从坏人手中夺回国家文物。他们又看到刀疤凶残地杀死了要逃跑的吴经理,但被绑得太紧无法挣脱,这时聪明的阿黑悄悄溜了进来,帮助李波解开了绳索。他们在阿黑的帮助下,取回夜明珠,趁黎明歹徒熟睡时逃出。他们又通过木屋磨房的水道回去救出李坤,逃跑时被歹徒发觉,李坤为保护孩子被击昏滚下了山坡,阿黑飞奔过去救李坤。两个孩子又落入歹徒手中,郭涛假装把珍珠吃进了肚里,歹徒只好把他们押上车。李坤清醒过来,看到歹徒挟持孩子们乘卡车而去。连忙带阿黑去报警。路上,两个孩子与歹徒周旋,郭涛说要解手,李波利用自己对汽车的知识拔掉发火线,使汽车无法发动。歹徒无奈只得弃车步行,两个孩子又伺机分头逃跑,歹徒顾此失彼,在山坡、树林、谷场、砖窑之间疲于奔命。最后李坤带公安人员赶到,将歹徒擒获。李波和郭涛协助公安人员破获了盗窃走私文物案,保护了国家珍贵文物。公安机关派车送他俩到井冈山与同学们一起秋游。

李波机智勇敢,是个鬼机灵;郭涛憨厚老实,是个小胖墩。在电影中,一个负责解决危险,一个负责搞笑,两个人搭档,笑料百出,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心理。郭涛喜欢吃,见到车里的瓜就情不自禁地想咬上一口,没想到咬开后里面出现一个大珍珠,这是影片的神来之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路上两人拿着大珍珠逃跑,歹徒不依不饶地紧追不舍,被追上后,郭涛做出个吞咽的动作,没想到骗过了歹徒,以为他把大珍珠吞到肚子里去了,想要他把珍珠拉出来。其实珍珠藏在李波的鞋子里,这个情节充满童趣。

作为儿童影片,故事中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片名为“两个孩子与狗”,但“狗”在电影中的戏份少了一些,只出现在几个镜头中,也不够出彩,与片名不相吻合。因为一条狗到了教室里找它的小主人,老师就生气地让李波、郭涛失去了去秋游的机会,这种处罚不仅严厉,而且不合情理,作为教育者来说,这是不负责任的错误做法。另外,片中对于儿童安全观的认识有些偏颇,一味地强调儿童的勇敢和无畏,没有教育孩子们面对歹徒时要懂得自我保护。作为儿童片来说,既要讲究观赏性,又要强调教育性。

张刚的另一部儿童影片《望父成龙》出品于1992年,片中以儿童的视角,诠释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乖巧伶俐的英英的爸爸是个科研工作者,虽是个助理研究员,但他已经有重要的科技成果面世,不过,成果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好处,反而是他的老同学钟若坚利用他的科技成果下海经商,发了大财。钟若坚有个儿子叫钟小宝,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与英英是同班同学。故事就在他与英英之间展开。

钟若坚的发财引起了关阿满妻子的羡慕,她要求阿满去给钟若坚送礼,跟着钟若坚一起发财。阿满的心在科研上,下海经商并不是他的追求,要他去送礼对他来说就是“送命”,他抹不下这个面子,开不了这个口,几次他都在妻子的逼迫下到了钟若坚家门前徘徊,但都没有成功。爸爸妈妈为了送礼不停地争吵,已经深深地影响到英英的学习与生活。她为了让爸爸妈妈不再吵架,帮同学钟小宝写作业、大扫除,希望能获知他爸爸的生活规律,为她爸爸的送礼创造条件。当她爸爸的送礼行动失败以后,她拿着礼盒一人来到钟小宝的家。没想到钟若坚刚好想找个人手派往珠海办事处,阿满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阿满告别妻女,去了珠海。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钟若坚聘用阿满,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用的是调虎离山之计,支走了阿满,他就有了可乘之机。他对阿满的妻子早就垂涎三尺了。结婚之前,他就追求过她。现在他以为自己是个成功人士,想与她来个婚外情。对于英英来说,爸爸出远门了,妈妈整天不在家,饭没人做,她经常一个人吃着方便面,看电视消磨时间。她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古怪,还经常在课堂上睡觉。她的老师上门家访,还被她气哭了。虽然爸爸下海经商以后,家里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她的家庭却变得越来越没有温暖了。

片中老校长的角色令人感动。正是他的细致认真,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精神,让英英走出了阴影,找到了温暖。他来到她家中给她做饭,鼓励她好好学习。他的帮助让英英找到了依靠。这说明,一个孩子的教育,关乎家庭、学校、社会,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培养出健康阳光的孩子。

最后是个大团圆的结局。阿满辞去珠海的工作回家了,并且利用他的科技成果在开发区找到了合适的生产商,科技成果转化马上会变成现实。英英的妈妈顶住了钟若坚的“追求”,回归了家庭,一家三口重现了往日的快乐。而钟若坚因为违规经营,公司被工商局查封了,变得一无所有,豪车没有了,整日只能带着孩子挤公交。

《望父成龙》抓住了孩子间的攀比心理,巧妙设计了两个家庭的对比与落差,让孩子明白了,物质的攀比是不正确的,最终会失去快乐,人与人之间会形成猜忌与怨恨。家庭的亲情、同学的真情比什么都重要。

张刚在片中展现了对于社会民情的深刻洞察力,当时的社会中流行停薪留职下海经商,许多人因为羡慕别人的成功而跃跃欲试。他用喜剧的方式,对一窝蜂式的下海经商给予了冷嘲热讽,对孩子的尴尬处境表达了深深的担忧。一个功利的社会,一定会培养出功利的孩子,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

江西的儿童影片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时代精神切实相关,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与困惑。《两个孩子与狗》产生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那时正是独生子女政策下千千万万的独苗成长之时,他们受到了家庭的极大的关注,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掌心怕摔了。影片中的两个孩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在家里得到了过分的保护,心里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瞒着家长偷偷跑了出去。而到了新的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出现了“交流生”的新鲜事物。《洋妞到我家》正是反映“交流生”的儿童影片。

《洋妞到我家》是由江西电影制片厂联合华夏影视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在2014年出品的,江西省委宣传部选送参加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并获得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这部电影虽然是几个制作单位联合出品的,但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此片发扬了张刚电影系列的传统,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展现了社会的问题,刻画了世态风俗人情。

该片讲的是一个洋妞来到中国家庭后,发生了一系列闹剧。一个大龄妈妈(由徐帆扮演)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种种不满,天天抱怨,为了能早日带女儿出国,她超越家庭承受力,请来了哥伦比亚藉互惠生(交流生)吃住在家,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文化差异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在孩子成长的同时,妈妈开始思考问题的根源。妈妈发现在外国互惠生们的眼睛里,中国很强大,异常美丽,所有她不堪忍受的种种困境,其实在外国甚至是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真正的改变在于自我对事物的看法和做出的选择。外国互惠生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体会到中国式母爱的伟大,中国孩子特有的幸福。中国令世界震惊的高速发展是中国人付出了高昂的生存代价,以勤奋、坚韧甚至是生命来换取的。中国妈妈渐渐地意识到,在她和身边朋友们纷纷想“走出去”的时候,大量国外年轻人期待的却是“走进来”,中国给予了世界太多的机会,学中文成为国外年轻人改变命运、改变生活、走向梦想的基石。片中的妈妈认识到不顾一切代价走出国门,移民海外,以为只有到国外就能享有好的教育和环境,完全是痴人说梦。

片中切合了当今社会的热点,击中了观众心中的酸楚。一是表现了父母们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徐帆搭戏陈建斌,二人在电影中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上演的虎妈羊爸的组合可谓是相得益彰,徐帆饰演的“虎妈”爱女心切,对女儿给予了种种过度保护,为了能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一心为了移民而赚钱想把女儿送出国门,而陈建斌饰演的“羊爸”看似软弱无能,对虎妈的做法虽有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但实则是对虎妈的包容和为家庭和睦的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而为了能让女儿学好英语,虎妈请来了哥伦比亚的互惠生娜塔莉。片中的妈妈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下风,把自己的焦虑强加给孩子,逼迫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吃有机食物,不让她出门去玩,孩子的独立精神已不复存在。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过度关照,使得小女孩五岁了连鱼刺骨头都不会吐,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能力。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一切代价,想移民国外,以便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这位虎妈的焦虑有着普遍性,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洋妞到我家
电影海报

洋妞到我家
电影剧照

二是道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互惠生娜塔莉是成长在西方文化下的女孩,独立自主,外向开放,能歌善舞,她来到中国家庭后,与中国妈妈的保守与溺爱的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她带着五岁的皮皮逛商场游公园坐地铁,却被中国妈妈认为是带坏了孩子。她也对中国的传统故事“孔融让梨”觉得难以理解。后来,她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折服,开始与皮皮爸爸学起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来。皮皮从娜塔莉身上学会了独立自主,并在一次意外走丢的事故中派上了用场,她独自一人找到了警察并回到了家,这让爸爸妈妈十分意外,开始对娜塔莉刮目相看。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可以做到相互包容,互相借鉴。

三是对于移民问题的深刻解读。片中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移民国外是坐移民监”。改革开放后,许多人不顾一切地移民海外,面对陌生的环境与孤独的生存,他们的状态与坐牢无异。纵然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地加入移民的队伍。他们把国内外环境的差异扩大化了,总是把“他者”理想化,把自己的祖国丑陋化。片中对移民问题的揭露入木三分。电影中常常是顾全大局隐忍一切的羊爸,面对虎妈的咄咄逼人,他说了一句“移得了环境,移得了心境吗?”促使人思考。我们一再看到国外环境的优越,却忽视了西方教育独立与自主才是其真谛所在,电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中国式移民和家庭教育的反思,以最真切的方式让观众动容。

四是对于文化自信的充分表达。片中的羊爸是个文化局的处长,管着京剧团,经常送戏下乡。戏曲在市场化的浪潮下,逐渐式微,变得不景气起来。一些目光短浅之辈以为传统的文化不行了,想用一些时尚的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如在京剧表演中加入比基尼等流行元素以吸引观众。羊爸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或者说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自信,作为管理者,他自觉地摒弃一切低俗化京剧的做法,振兴民族戏曲,并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让京剧走出国门,吸引世界各地的观众。有了文化自信,才不会迷恋于移民,才不会焦虑于孩子的教育,文化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滋养。

这部影片有着绝佳的喜剧效果:一是来自于南美异国女孩的率真与执着打破了这个看似一潭死水为了出国而陷入僵局的家庭。徐帆扮演的中国妈妈终日奔波于工作与办移民之间,不苟言笑,神经绷得紧紧的。她把这种紧张感传递给了家庭成员,家庭气氛显得怪异,没有了幸福。异国女孩的到来,用她固有的行事方式,“挑战”着中国妈妈僵化的做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喜剧效果。二是家庭中的孩子皮皮在异国女孩的影响下,学会了独立与自由地游玩,这些孩子身上的固有天性被释放了,她们开心的笑容与畅快的游戏让人莞尔。三是中西方文化教育和生活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笑料,达到了很好的喜剧效果。如异国女孩对于中国传统的误解,中国妈妈对于异国女孩“蹭吃蹭喝”做法的排斥等等。

片中也有主题先行、图解观念的痕迹。如皮皮走丢后自己找回家的那场戏,可以看出编剧是根据儿童安全出行的教科书而创作,少年儿童可以把这段戏作为安全自救的教学片。片中把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都融合到一起,试图对错误的观念进行批判。

以上几部儿童影片都成为一面镜子,儿童观众们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里面的人物不再是革命叙事中完美的儿童形象了,他们在成长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形成各不相同的缺点。儿童并不是独立的人群,他们会受到社会、学校、成人的深刻影响。同时,他们又是天性浪漫有着纯真的童心的特殊人群,有着自己的趣味与心理特点。正是在这些矛盾中,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些影片反映了孩子们成长的烦恼,又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与情趣,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