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的优秀品格与顽强意志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是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成长类革命叙事中的英雄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他们的内心也有脆弱与动摇的时候,但他们坚持了下来,靠着信念与理想的力量。他们的成长是最能感动人的,这类影片说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唯其普通,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从中受到鼓舞。《燎原》与《大泽龙蛇》中的易猛子就是这样的英雄。
《燎原》出品于1962年,编剧彭永辉12岁就在安源煤矿做工,一辈子都在安源煤矿,对煤矿的历史十分熟悉,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掀起了一个群众性向文化进军的热潮。当时,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布置了各地开展群众性的文艺创作活动。矿区党委为了更好地用革命前辈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本矿历史来教育青年一代,决定编写一部安源矿史,并指定他和矿上的几个爱好文艺的工人干部,负责这部矿史的收集和编写工作;同时指示在编写矿史的基础上,以安源革命历史为素材,搞一个电影剧本,作为萍矿向建国十周年的文艺献礼项目。《燎原》文学剧本的素材,是在收集编写矿史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的。在收集编写矿史的过程中,访问了数以百计的老工人。可以说,《燎原》是在真实的历史与火热的斗争中提炼出来的。最后的定稿,由电影制片厂派该厂编剧李洪辛同志对剧本进行了加工和修改。
燎原
电影剧照
安源煤矿有着光荣的历史,毛泽东、刘少奇和李立三都在安源煤矿进行过革命活动,可供书写的历史段落数不胜数,如何从中挖掘主题,组织事件成为编导们面对的课题。编导们以雷焕觉为主要人物,讲述他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受党的派遣,到矿区开办工人夜校,对广大矿工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此时,矿井因通风巷失修而引起瓦斯爆炸,矿局不顾井下还有很多工人,竟惨无人道地下令封井,许多工人被活活封死在井里。易猛子为救井下工人,与矿警搏斗时被捕。陈工头又乘机逼迫猛子的未婚妻秋英卖身还债,秋英被逼,走投无路,自尽身亡。雷焕觉在报上公开揭露了矿局的罪行,迫使其释放了易猛子。猛子出狱后欲找陈工头拼命,雷焕觉阻止了他,并启发他的阶级觉悟,组织了工人俱乐部,把广大矿工团结在党的周围。1923年,在全国工潮此起彼伏的形势鼓舞下,雷焕觉、易猛子组织工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资本家吴晓岚假意请雷焕觉去谈判,企图故伎重演。但广大工人已经觉醒,他们识破了吴的诡计,迫使其变假谈判为真谈判,罢工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燎原》中有许多有关雷焕觉的情节是从当年的一些历史事件中加工改造而成的。如雷焕觉由火车司机陪着坐材料车来安源,就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安源由火车司机周锦泉陪着来的这一真实事件,雷焕觉在成立工人夜校时,第一次和工人见面讲“工”字上顶天,下立地,工人两字加起是个“天”字,向工人讲课时念“一人两只手,两手十个指”,和小虎子卖盐茶蛋、米豆腐放哨等细节,还有办工人俱乐部把工人组织起来等情节,都是根据毛泽东、李立三、蒋先云等同志当年在安源进行活动的真实故事予以加工的。至于雷焕觉深入虎穴与敌人谈判的情节,那更是众所周知的当年刘少奇同志一身是胆,到敌人戒严司令部与资本家面对面斗争的真实事件。电影中所反映的大罢工的斗争口号,组织措施,斗争办法,也都是当年刘少奇、李立三等同志在罢工中具体战略思想的再现。
《燎原》在叙事结构上,注重情节发展循序渐进,完整地呈现矛盾冲突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观看时会有节奏舒缓之感。人物设置上,有主要人物、帮助者、反面人物,正邪势力一目了然,如易猛子作为主要人物,在雷焕觉的帮助下,其追寻革命的过程就是他所代表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影片有意识地在机位角度、灯光运用、化妆造型等多方面突出了雷焕觉与猛子等正面人物的形象。影片历史书写的高度意识形态性也给影片带来厄运。“文革”时期,这部影片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但风雨过后,这部具有史诗风格的影片依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影片整体上给人一种崇高的美学体验。重大的历史题材、雄伟壮烈的斗争生活、史诗般的叙事风格、英雄化的人物性格、礼赞性的镜头语言,构造了影片独特的美学风格。
《大泽龙蛇》是《燎原》的续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独立的篇章,编剧是李洪辛、彭永辉,导演张骏祥,是《燎原》的原班人马。这部公映于1982年的电影集结了当时电影界众多著名人物,导演张骏祥想通过此部影片实现对《燎原》艺术上的突破。
《燎原》的叙事时间选取的是1905年、1921年、1923年。1905年,赣西煤矿工人要求矿局发清欠饷,改善工人生活和劳动条件,为此举行了大罢工。矿局用“议事”为名,将领头的工人萧昌定骗杀,致使斗争失败,矿工们仍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雷焕觉受党的派遣,到矿区开办工人夜校,对广大矿工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1923年,在全国工潮此起彼伏的形势鼓舞下,雷焕觉、易猛子组织工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资本家吴晓岚假意请雷焕觉去谈判,企图故伎重演。但广大工人已经觉醒,他们识破了吴的诡计,迫使其变假谈判为真谈判,罢工取得最后的胜利。
大泽龙蛇
电影剧照1
《大泽龙蛇》的叙事时间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1926年秋。此时的赣西煤矿呈现出一片欢乐景象。封建工头王连奎被拘押,解散多年的工人俱乐部又恢复了活动,工人们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燎原》中受雷焕觉的影响逐步成长起来的工农代表易猛子成了故事的核心人物。工人们还没来得及品尝北伐胜利的喜悦,新的斗争又开始了。
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县长许家武蓄意庇护反动分子,还恢复工头制,竭力阻挠猛子筹建工人管理委员会。而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陈振云又一味听任许家武摆布,使猛子深为苦恼。四一二事变以后,许家武完全撕下了假面具。他扶持反动分子王连奎重新登台,组织暗杀工人骨干,派人解除工人武装,赣西顿时一片血雨腥风。在严酷的斗争面前,陈振云贪生怕死,卖身投靠国民党,过去倾向革命的章若男临阵脱逃。
故事的艺术结构富有创造性。它以易猛子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经,以陈振云、章若男两个人物的思想转变历史为纬,经纬交错,条理分明。虽然故事背景复杂,人物斗争激烈,但因为有经纬两条线的结构,观众并不会产生复杂之感。
易猛子的成长经历具有典型性,他是在革命斗争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工人代表。把他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把他的转变与思想斗争交代得十分清楚。他在《燎原》中,在雷焕觉的启发诱导下,已经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了,还知道在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怎么样保持独立的道理。所以,当他听说要工人俱乐部交出所有的枪支时,他迷茫了,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错误的举措,但身旁没有明灯的指引,他失去了方向。待许家武彻底撕下革命的伪装,开始四处抓捕共产党与工人代表时,他痛苦万分,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党组织,寻找真理。影片感动人的地方正在于此。斗争形势风云变幻,身边一个个自诩为革命的人纷纷走向了革命的对立面,这正是考验的时候。这种考验是双重的,包括身体与精神。在身体上,他被敌人抓捕后严刑拷打,甚至被秘密处决,九死一生后,他从死人堆里爬出,走向寻找之路。精神上,他身边原本信任的人叛变了革命,没有了可以信任的人,孤独与迷茫缠绕着他。他孤身一人四处找党,或露宿荒野,或卖艺街头,风餐露宿。最后,猛子投奔毛泽东与朱德同志的革命队伍,走上了井冈山武装斗争的道路。
陈振云是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他在血与火的斗争面前,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动摇了,最终叛变了革命。他正好与易猛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中另一个摇摆人物章若男令人印象深刻,形象鲜明。一是因为人物设计到位。章若男是个知识分子,具有浪漫的情怀,把革命当作时尚,既要革命,又要爱情。她被易猛子的忠诚能干所吸引,爱上了他。她经常在他面前表露心扉,易猛子犹豫不定。当革命出现低潮的时候,她做了逃兵,来到了省城南昌,找了一个达官贵人做了夫君。易猛子找党的过程中来到南昌街头卖艺时,巧遇了她,她把他带到家里,想与他远走高飞。他坚决地回绝了她。在爱情与革命面前,他毅然选择了革命,他不想做革命的逃兵。二是演员演技精妙,炉火纯青。饰演章若男的是斯琴高娃,她的演出自然流畅,把一个时尚的知识女青年表现得活灵活现。
大泽龙蛇
电影剧照2
陈振云与章若男是作为易猛子的对比人物出现的。正是通过人物的对比,让观众感觉到忠诚的可贵。影片的名字叫“大泽龙蛇”富于隐喻色彩,大泽指的是大革命时期赣西煤矿,龙指的是在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易猛子,蛇指的是陈振云与章若男之流。影片把革命年代蛇龙混杂的真实图景如实地呈现了出来。
《大泽龙蛇》出品的年代与《燎原》相差整整20年,这部续集远没有《燎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80年代初正是思想解放的年代,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潮走向了历史的舞台,美学导向上更加多元,对现实与历史的批判、对人文理想的追求,是这一时期里最基本的艺术主题。《大泽龙蛇》延续《燎原》的叙事特点显然不再吸引观众。二是《大泽龙蛇》本身存在艺术上的不足。电影上映以后,就有观众反映影片存在丑化知识分子的倾向,影片中的知识分子不是叛变革命,就是逃离革命,这与当时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影片中易猛子被押往刑场秘密枪决的情节也不能服众,他在十几个士兵的扫射下毫发无损地从死人堆里爬了起来。后来易猛子怎么拉起工人武装投奔井冈山的情节也交代不周,有匆促之感。
杨佩瑾是江西本土的著名的电影剧作家,他有着革命战争的亲身经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争,他的作品都是红色题材,里面的人物都是经历过严酷的革命考验才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的英雄。
《非常岁月》是由杨佩瑾编剧,袁月华导演,江西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3年的彩色故事片。片中的“非常岁月”指的是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当时乡义勇队长朱子炎个人命运与大革命形势变化的内在关联。因为局势的变化,身为义勇队长的他必须交出全部武器,并与国民党合作。他虽然不愿意,但还是忠实地执行了特派员何信吾的指示。交出武器后,他成为团防局长、土豪恶霸许登庵的连长,被乡亲们误解,成了他们口中的叛徒。他痛苦地活着,四处寻找党组织,经多方寻找,他在荒原上与敌人正在追捕的特派员何信吾相遇。何信吾告诉他,党的“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路线,决定重新武装工农,建立人民政权。在他们去寻找闻大锤的途中,何信吾伤重牺牲。临终前,向朱子炎表示歉意。朱子炎找到战友,并为了战友们的安全负伤被捕。许登庵欲将朱子炎开膛祭祖,拿茶英为他夭折的儿子殉葬。闻大锤捉拿了许登庵的爱妾为人质,来交换朱子炎和许茶英。许登庵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同意交换人质,受尽苦难的朱子炎、许茶英终于回到了革命队伍中。(www.xing528.com)
另一条线索是朱子炎与自幼相爱的姑娘许茶英的爱情。许茶英是童养媳,被团防局长、土豪恶霸许登庵家逼迫与白痴成亲。在成亲的当日,朱子炎挡住了迎亲的队伍,阻止了这桩婚姻。后来朱子炎落难,许茶英被许登庵软禁,受尽磨难,但她对朱子炎的思念从没断灭。后来朱子炎潜入许家,要救出茶英时,却意外地听到敌人的阴谋,许登庵在古亭渡口埋伏下重兵,妄图全歼义勇队。情况危急,朱子炎顾不上茶英,赶往渡口报信。朱子炎却因负伤被捕。在朱子炎临刑现场,许茶英一袭红衣,抱着必死的信念,来到现场,她说从这日起,她就是朱子炎的老婆,她愿意跟随他一起死去。在朱子炎被救后,她跟随朱子炎一起走向革命的道路,游击在崇山峻岭之间。
《非常岁月》塑造的英雄朱子炎是在特殊年代中经过革命洗礼并最终成长起来的。影片突出“非常”二字,在“非常”上做文章,通过那个年代一些难以理解的事件,比如向敌人交出武器,更加显示出英雄经历的苦难。错误路线的执行给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作为基层革命骨干的朱子炎迷失了方向,被战友误解,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贞不屈,战胜了困境,重新找回了信心与方向。经历非常岁月并最终走出来的英雄是真英雄。
非常岁月
电影剧照
影片中有许多江西元素,为了深入生活,编剧杨佩瑾多次深入到革命老区湘赣根据地,与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挖掘素材,提炼主题。杨佩瑾是出身军旅的编剧,对革命与军队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写出主题深刻情节曲折的电影剧本。
《仇侣》是由杨佩瑾编剧,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的故事片。此片延续杨佩瑾一贯的革命叙事,把革命斗争置于一个复杂的背景之下,各方利益错综复杂,青年人之间的爱情、村庄家族之间的仇恨、黑社会与帮派间的冲突、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斗争都被融入故事中,造成了紧张激烈的气氛,引人入胜。影片人物众多,性格鲜明,矛盾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目不暇接。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28年的江西双塔镇。
东塔、西塔结下了世代冤仇。为报杀父之仇,侠女凤妹子奉西塔八仙会之命,和众乡勇偷运武器,在列车上他们遭到乘警查缉,幸遇东塔青年郎中赵泉生帮助,平安脱险。分别时,凤妹子将家传的银项圈送给赵泉生,并邀他西塔相会。赵泉生为报父仇,从小外出学艺当上郎中,又参加了革命。他奉党的指示回到双塔镇,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
凤妹子对赵泉生暗生情愫,当她得知赵泉生是杀害父亲的东塔人,而杀害泉生父亲的恰恰是哥哥冬瓜,她痛苦地要回银项圈,挥泪离去。八仙会头子张果老为干掉赵泉生,设计借刀杀人,函告镇长赵望春说赵泉生是共产党。狡猾的赵望春也向送信人密告了赵泉生的活动地点。赵泉生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各种势力加害的对象。凤妹子后来看到泉生正为哥哥冬瓜治伤,冰释前嫌,重新燃起爱情之火,并当众戳穿敌人的阴谋。赵泉生前往西塔组织工农乡友,准备武装暴动,返回时,他遭到敌人的伏击,危在旦夕。凤妹子闻讯赶到,救出赵泉生,但她在返家途中,被敌人抓获,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游击队旋风支队打进镇内,经过激烈的战斗,敌人全部落网。
赵泉生身上集合了众多的特点,他是东塔人,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与大小百姓;他又是学成归来的,他出外这些年,学会了高明的医术,也加入了共产党,不管是思想还是学识上,已不再是当年流落在外一心想报父仇的懵懂少年;他爱着的凤妹子是杀害他父亲男人的妹妹,爱情与亲情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他是帮派势力与镇政府合力缉拿的对象。当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他身上时,如何化解矛盾,战胜敌人就是整个影片最大的悬念。他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步步进行的,面对各种势力,他必须隐瞒身份。这种隐瞒既是革命的需要,同时也让剧情充满了悬疑片的特色,吸引着观众。他是在革命斗争中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的,成长需要付出代价,成长需要考验,正是这些代价与考验吸引着观众。
仇侣
电影海报
影片把爱情与革命作为两条主要线索,既要革命,又要爱情,最终有个美满的结局,双塔镇的世代仇怨化解了,赵泉生与凤妹子成了革命伴侣,双塔镇的敌人被消灭,工农乡友成为了当家做主的主人。编剧杨佩瑾是军人出身,对于革命主题的把握有着独特的理解,掌握得恰到好处,但对于爱情的叙述稍欠一筹,略有生硬之感。
另一位著名的红色题材剧作家罗旋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他原籍南昌,后长期在赣南客家地区工作生活,深深地扎根在那片土地上,对赣南客家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深深的眷恋,这反映在他的文艺作品中,就是力透纸背的深情。他笔下的英雄是柔美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缺点却深情,可爱动人。
他编剧的电影《红线》出品于1982年。这是一部以独特的视角描写革命战争的影片,充满了人情之美,与革命斗争的血与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红线》故事发生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撤离了根据地。伤员何山虎作为陈毅同志的警卫员,被安置在猎户祁老炳家中,祁老炳有个女儿紫蛾,天真烂漫,还有个儿子参加了红军。祁老炳把何山虎当儿子看,紫蛾把何山虎当哥哥看,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他的伤好得很快。
敌人为抓到红军伤员,四处搜捕。一天,敌乡长带着乡丁们来到山坳里,他们要祁家父女和艾嫂交出伤员,老炳毫不畏惧,在具保书上按下了手印。对此,山虎既感动又不安,他怕连累乡亲们,决定离开祁家。临走时,紫蛾把哥哥用过的火镰送给山虎。
何山虎与紫蛾的长久相处,渐渐生出情愫,老炳希望紫蛾的终身大事有着落,过生日时,特意给山虎和紫蛾买了一对戒指,并对紫蛾讲起月下老人拴红线的故事,要她上山把山虎接回来。她走后,敌人就把老炳抓走了。何山虎找到了党组织,建立了游击队,打死了敌人的头目,救出了老炳。老炳从怀中取出红头绳,要山虎和紫蛾成为革命的夫妻。
《红线》以特殊的战争年代当作背景,着重表现战争中的美好人性,其中以紫蛾为代表。她天真活泼、纯朴自然,被老炳视作掌上明珠。她的人情之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山虎来到她家后,她热情地招待他,视他如亲哥哥,嘘寒问暖,正是在她的细心照顾下,他的伤快速康复。这是她对革命战友的阶级之爱,也是对伤病员的仁心之爱。二是当她的父亲老炳被敌人抓捕之后,她心急如焚,急切地想去营救,甚至对山虎迟迟没有行动表达了不满,急匆匆地前去敌营。路上被敌人抓捕。若是没有山虎营救,她凶多吉少。她的这种没有理性的行为恰恰说明了她对父亲的至爱之情。父亲让她失去理智,置自己安危于不顾。三是她在爱情面前的真诚大方。她与山虎相处的过程中,虽然都相互喜欢,但都没有说破。山虎心中隐藏着一个秘密:老炳的儿子、紫蛾的哥哥已经牺牲了,他要像一个儿子、一位哥哥那样照顾起这个家。老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拿出红线,说起古代的故事,希望两个年轻人能喜结连理。紫蛾一脸娇羞,到山里找到山虎,对山虎说起了红线的故事。她在爱情面前真诚大方勇敢,有话就说又不失女孩的温柔娇羞。
片中的红线作为道具具有多重象征意味。首先是作为爱情的信物出现的。古人认为男女婚姻多系前定,仿佛有红线暗中牵系,因以称缔结婚姻或媒妁。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爱情是需要信物去表达的。其次是革命军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象征。革命军队与群众百姓血浓于水的关系在片中表现得十分透彻。老炳的儿子在部队牺牲了,山虎又作为伤员来家里养伤,老炳把他当儿子,山虎把老炳当父亲。虽然主力部队撤退了,但群众与军队联系的那根红线依然存在。三是作为侠义的象征。红线在唐代传奇中是一位女侠的名字,在片中紫蛾的行为称得上是一位女侠的,她照顾伤员,不惧敌营危险只身前往营救父亲,最后与战友们一起消灭了敌人。正是多重意蕴的相互缠绕,使影片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意韵,含蓄蕴藉,让人回味无穷。
红线
电影海报
罗旋用特有的笔触,开创了塑造英雄传奇别开生面的影像世界。他不直面战争,不去表现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而去表现战火中的人性。在战争与爱情面前,人性得以最充分的展现。他的影像表达是诗意的,这是他对赣南的革命岁月的独特领悟。他笔下的客家世界是美丽的,那里的人勤劳善良。电影《红线》离现在已经30多年,但现在看来不管是表现手法还是主题思想,还是那么独特,具有新意。这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