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付方式与货币政策的影响

支付方式与货币政策的影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电子支付改变了货币供给的结构,提高了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速度,并可能削弱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Janson认为,电子支付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行为的控制能力,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国内,尹龙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地位、货币供应结构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提出了监管政策建议。周光友实证分析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应结构的影响,认为电子货币降低了现钞和活期存款的比例。

支付方式与货币政策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电子支付改变了货币供给的结构,提高了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速度,并可能削弱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在国外,Boeschoten(1996)认为,电子货币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Solomon(1997)、Berentsen(1998)认为,电子支付以电子符号替代纸质的现金,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在对电子货币要求准备金的情况下,不同的准备金率会给货币供给带来不同的影响。

Berk(2002)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对中央银行产生显著的影响,将逐渐替代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并显著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要求,从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Hawkins(2002)、Reddy(2002)和Sullivan(2002)也认为,电子货币会使得中央银行难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行为,导致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anson(2003)认为,电子支付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行为的控制能力,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国内,尹龙(2000)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地位、货币供应结构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提出了监管政策建议。董昕、周海(2001)、杨路明和陈鸿燕(2002)认为,电子货币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赵家敏(2000)、谢平、尹龙(2001)、靳超和冷燕华(2004)认为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陈雨露、边卫红(2002)、胡海鸥和贾德奎(2003)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的影响,认为电子货币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庞然(2003)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传导机制的影响,论证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挑战。(www.xing528.com)

周光友(2007)实证分析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认为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周光友(2010)实证分析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应结构的影响,认为电子货币降低了现钞和活期存款的比例。王倩、黄蕊(2010)认为,尽管电子货币发展减少了中央银行的负债规模,但是中央银行仍然有能力实施货币政策。梁强和唐安宝(2010)的实证研究表明,在2002年以后,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同时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难度。张辉(2012)研究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认为电子货币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