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昏君与太监:企业管理中的隐性结构

昏君与太监:企业管理中的隐性结构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监作为历史现象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昏君、太监作为管理的一种结构却在企业中非常普遍地隐性存在。因为昏君个体能力的问题,通过太监合成一个集团可以形成强力稳定的局面。而昏君和太监通常是一类人,做什么通常都搞不清,但说起来总是头头是道,在一些地方有着异常的敏感,并在一些事情上有着共同的看法和立场,也因此会存在共同语言。

昏君与太监:企业管理中的隐性结构

太监作为历史现象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昏君、太监作为管理的一种结构却在企业中非常普遍地隐性存在。现在的太监没有生理的扭曲,但是,心理上的就不知道了——当然,这个现象的主因从来都是昏君而不是太监。

员工创造价值,领导负责提高效率,这个逻辑一点问题也没有。问题是“没有我的领导,你们怎么可能创造价值”。马上就会有人说:是是是,英明神武。

投机的人群其实始终存在,只是,在昏君的时期大显身手。事情做不好的人,往往有另一手,就是阳奉阴违。昏君的控制力不足,所以,就要借助这些人。只是,短期的顺从会造成长期的问题。

通常,领导的能力有问题、自信心不足、对自我的认定反馈偏移,在心理上就会特别希望有人支持。而这就是太监的机会,表面无条件的支持就会形成一个内部的小集团。但是,这个小集团一定会引起整体内部的对抗,因为,天下无白吃的午餐,支持的原因一定是利益的偏向和转移。

当利益偏向和转移时,禁言、禁想是昏君集团很想达到的目标,愚民就可以顾己不顾民众。但愚民也等于放弃了发展。

因为昏君个体能力的问题,通过太监合成一个集团可以形成强力稳定的局面。而昏君和太监通常是一类人,做什么通常都搞不清,但说起来总是头头是道,在一些地方有着异常的敏感,并在一些事情上有着共同的看法和立场,也因此会存在共同语言。

昏君也有比明君强大的地方,因为,集团的紧密性,所以,有很强的搞事能力。而明君集团各有各的目标,在行为的随意性上有很大的限制。结果,从治国的角度,当然是明君集团更有效率;但是,从统治的角度,昏君集团也不差,可以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来获益。

通常,好领导都重视基层,因为要出效果;而差领导都不在乎基层,因为,对个人收获来说,分配才重要。看上市公司年报,固然,烂公司烂领导收入可以不错,那些让好公司变烂的烂领导收入更是惊人,反之,却难。

做昏君容易,好处又多,当然,只是鼠目寸光,因为,长期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耗着,事情没人做,做也不好好做,利益大家抢,侵占成为常态。所以,总体都是负面的,长期发展更是没有的。

务虚、务实,这是说话和做事的区别,要求听话、激励自觉,这是奴与人的区别,内耗、齐心,这会在保位得利与业绩上体现。

企业的昏君一般看上去都不是笨蛋,实际上也不是笨蛋,是管理能力不足,需要利用内部矛盾制衡的人,所以,更好的称呼是奸君。

历史上的昏君太监,成因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非主观的因素:比如大量学问比皇帝及其后代高却不会做事的文官,皇帝说不过他们,所以,需要太监来制衡。崇祯借不到的钱闯王却拿得到,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对自己都很好,对边关将士和百姓都很糟,只是,一个以忠的名义,一个以仁义礼智信的名义,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多得消耗掉所有人的精力,还能结群说话发财,要事、实事则脑萎缩,毁辽防逼西北反。

人为标准很好玩的地方尺度是在嘴上的,不合四书五经好也说死你,合四书五经坏也不要紧,至今,对明末断送国家的人才,仍可看见有两种相反的评价,至于事实,该回避时需回避。东林党是几个有才学的空理家,加上一大堆认字的投机分子,说它不好就拿空理家的文例给你看,说它好马上尽显投机本色,得势人众,失势人寡,皇帝有听无看难解。

虽然是很蠢的负向管理方式,但是,作为群体内部力量抗衡方式之一,还是会经常出现。

如果不知道昏君的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昏君;如果不知道贪官污吏的优点,就会有更多的贪官污吏。

为什么贪官污吏多?单向思维设定。官对谁负责?对上级负责。如果,上级的思维太窄,只关心自己任务或者没有团队思想,下级除了听命以外,其他事并不在关注范围,下级解决了问题后结果是什么?需要被打发。

贪官污吏和下级的最大区别是:你不用考虑贪官污吏的利益,他们自己能搞定。

在这种情况下,贪官污吏比下级好领导,当然只是表面。有人说,贪官污吏一定有个昏庸的上级和一群万事不关己的下级,下属表现如何,通常都会演变成下属表演如何,就是说种树无人做,果实大家抢,而且还会杀鸡取卵,效率为负。

贪官污吏的最大优点是表面超级听话。这是一个针对上面的优点,对下面来说是可怕的,慢慢消耗是隐秘的摧毁力量。当然,最后上面也会深受其害。

另外,企业也能沿袭官场的习惯,领导都是一个意思,管理只学表面功夫,核心的东西学不会,还非常排斥,因为,管理沟通对权术是有损害的。权术和打闷包很有关系,当然,贪污和打闷包也很有关系。权术其实是一种假权威:表面的听话意味着领导是好糊弄的,真正的听话是不可能出现的,你所关心的正是可以被利用的,而你不关心的恰是下面所关心的,这一切都取决于定位

领导在和不在不一样,说明领导只能起表面作用;领导在和不在都一样,说明领导没用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不在的时候让大家没法做事情,就事论事的指令既显得高明又权威,这样没我就不行了。就是整体和长期管理都有问题,这有时也是管理技能的问题。

封建统治当官最重要的就是上下听话,不听话万事都不存在了。而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有别于此,听话不是首要的,首要的是契约或者称为目标绩效,好坏依约定而行,官威随意性受到了限制。

强调领导的作用,可以出现很多没有我就不行的好领导,只是团队一塌糊涂;与此相反强调群众的作用,没有谁都行,有很多可备用的人,不但团队质量会提高,领导质量也会提高。

领导制定目标、计划、步骤,下属是被动的;下属设制目标、计划、步骤,是自我角度,是主动的。领导实施修正、反馈则是主动的主动。

做好事不易,做坏事易,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做点好事又辛苦又困难,而做点坏事又享受又容易,唯一需要的是“伪”的技术。

为什么会这样呢?脱离群众或者说上下对立。

而且,这种思维还能升级成群体现象,管理层庞大的超过了被管理层,这是群体无意识力量造成的。

“耗”可能是一个比贪污更大的负面因素。贪污是犯罪,而耗表面没什么错,所以,可以数量巨大成为环境(反过来是人人有贡献的环境)。

总有一些机会主义者,有着非常好的口才,有着非常多的文凭,很能干,却什么也没干,作为优秀的人才,消耗着群体的优势,最终,能把这些优势变成劣势。许多创造型的大公司到最后都是这个趋向。

大公司对人员的限制是因为大公司所有的事情几乎都定型了。能力过高和过低者都会被淘汰,最终留下来的,是适应能力超强的人,也就是庸才,这也是个奇怪的悖论。

为什么庸官多?

能做官,多少都有点能力,问题是那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对其他人有助力的能力。所以,虽然庸官多,但真去找,还真找不出几个。

拓展思考(www.xing528.com)

1.认知,是以自身是否感觉到为基础的。耳塞离开耳朵一米没感觉,但戴在耳朵上却能感到震撼。站在平地上被警告悬崖危险,与站在悬崖边上接受警告,认知完全不同。

2.态度,是心理能量在有意和无意两种情况下,应激跟随意识并对意识起作用。先天的感知通道和后天的认知结构共同决定其倾向及大小。

3.逻辑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结构基础上心理合理化的结果,所以,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够保持一致,但千奇百怪自认为很讲逻辑其实却一窍不通的人也不会少。此外,还涉及逻辑学之外逻辑的学问——逻辑陷阱。

4.同情心,来自感觉的传递。他人的痛苦会触发同类的神经,引起不适,要消除这种不适,需要平衡的行动。当然,不同的人敏感度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5.没有了不起的人,只有了不起的(好坏)事。做了了不起的事,仅意味着其人在某一方面有所长,其他方面大多也很平常。创造了了不起的团队,团队力量巨大,可能成就了不起的事;一旦分散,个人的力量可能还是很微弱。

6.1 +1心理效应。

7.心理暗示,强大之处在于结论在对方那里(受暗示者会认为他所持的想法是自有而非接受暗示)。

8.心理大师,是影响力大师,而非心理知识大师。其能力在于引导他人心理感知,特别是引导群体心理,换个角度说,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支持者的人数和比例。表现有两个方向:增强行为效率和增强期幻效率——一是调控雇员、客户的积极性;二是忽悠雇员、客户,使其上当。

【注释】

[1]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2004年。

[3]费迪南·佛尼斯《绩效!绩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4]格拉斯《管理宗师——卓越管理的新思想》,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

[5]马库斯·白金汉、柯特・科夫曼《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6]费迪南·佛尼斯《绩效!绩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7]费迪南·佛尼斯《绩效!绩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8]费迪南·佛尼斯《绩效!绩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9]杰弗瑞·克雷默《韦尔奇管理宝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10]杰克·韦尔奇《韦尔奇,赢》,中信出版社,2005年。

[11]杰克·韦尔奇《韦尔奇,赢》,中信出版社,2005年。

[12]费迪南·佛尼斯《绩效!绩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1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

[14]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5]AMA,此处指“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即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下同。

[16]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

[17]马库斯·白金汉、柯特·科夫曼《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18]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9]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拉斯《基业长青》,中信出版社,2002年。

[20]张瑞敏《重新定义薪酬》,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905/235620228227.shtml。

[21]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

[22]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