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现代人,也就是一个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人来说,心脏不过是一个泵,加上几根正负控制电线(高位截瘫者的交感神经与脑还是分离的,迷走神经还在),非常简单。其他关联最多的是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这好像与行为并无直接相关,或者说无法关联。
中医所认识的心跳就复杂得多。不同人的心跳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心跳不一样,不仅次数不同,还有各种力的特征。
西医在治疗发热感冒或者其他一些病的时候,也会数一下心跳的次数,看的是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而中医是几乎所有的病都要把脉。
心脉——如果你把过脉的话,主要是看位置、强弱。位置相关的是持续和长短,强弱相关的是力度,这些背后通常都是能量的表现。三部九候遍诊法[7]现在已经罕见。但是,由古至今把脉从来没有把在心上的。实际把在心上,反而把不出什么。
传统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切”,是通过诊脉来看病的。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黄帝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典型的脉名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近百种。
尽管脉象非常复杂,作为中国人,我们对气血运行对身体的影响多少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感知。那么,身体的状态会不会影响到行为?中医因对神经系统没有认知,在对即刻行为的描述上总是似是而非,然而,中医从另一个角度也将气血运行与行为联系起来,即相关行为习惯的论述——脾气秉性。但由于恒温动物心血系统的稳定性,长期属性总在被日常变化所掩盖。
中医以感觉为主,感觉的延伸有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针灸和草药都会改变感觉,同时也会改变症状。虽然何谓感觉很难说清楚,但是,感觉到的到底是什么?仍然很难说清。
而西医非常清楚,特别是高科技测量,可以清楚知道血压以及血管中各种物质的各种作用。不过,不知是否因为感觉变化的主观性,目前还没有测量精、气、神的方法。
心理学曾从各个角度对感觉的主观性做过大量测量,但可能是由于对精、气、神的无认知,并且在方向和大小之间偏爱方向,忽视了原因的存在。
心脏虽然不生产能量,但是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心脏,也就是说,全身的能量都是由心脉来运作的。心率和心脉是不同的,心率是即时的水平,而心脉是效率的水平;心率波动以神经影响为主,而心脉变化以自身性能为主。但是生病也会影响心率,而神经对脉象的影响则是难以检测的。
《脉经》:“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血左气右)
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发现温血动物的心脏有一种特殊的营养性神经,这种神经只能控制心跳的强弱,而不影响心跳的快慢。科学界人士由此把这种神经称为“巴甫洛夫神经”。
西方生理学一般认为,右侧心交感神经兴奋以引起心率加快的效应为主,而左侧心交感神经兴奋则以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效应为主。
西医有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活动情况,也会量血压,但对心脉的输出却无视。一个人在有心脏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可能会变成植物人,而有大脑没有心脏的情况呢?
血循环和心脉能量是一体的两个概念,运输代谢物与能量调整是有差别的。看得见的是流动,看不见的是作用。(www.xing528.com)
相对西医,道家的中医在能量运行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相对中医,西医在物质作用上不仅有优势,还极大地发展了,特别是在局部微观上。这里尤其要提到冠脉循环和脑循环:
人体内每一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主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又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由于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器官内部的血管分布又各有特征,因此其血流量的调节除服从一般规律外,有其本身的特点。
冠脉循环:冠脉循环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冠脉系统的动脉为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它们运送血液营养心肌细胞。血液流过毛细血管和静脉以后返回右心房。冠状动脉是主动脉的第一对分支,它的血压较高,血流速度较快,循环路径短,所以冠脉的血液供应相当充分。冠脉循环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心脏能不停地进行泵血。
心肌因连续不断地进行舒缩,耗氧量较大,即使在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动脉血流经心脏后,其中65%~75%的氧会被心肌摄取。
冠状动脉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迷走神经兴奋对冠状动脉的直接作用是引起舒张。但迷走神经兴奋又使心率减慢,心肌代谢率降低,这些因素可抵消迷走神经对冠状动脉的直接舒张作用。
冠脉血流量主要是由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来调节的。神经因素对冠脉血流的影响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心肌代谢改变所引起的血流变化所掩盖。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增强心肌的代谢活动和耗氧量使冠脉血流量增加;也可直接作用于冠脉血管α 或β 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冠脉血管收缩或舒张。
脑循环:脑循环是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血液循环的统称。又因脑循环主要在颅腔内进行,故又叫颅内循环。
脑循环是特殊区域循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脑的耗氧量约为全身耗氧量的1/5,人脑血流量约占全部心输出量的13%~15%。充足的脑血流量是保证脑部正常活动的首要条件。脑血流供应不足很快会严重影响脑的功能。大脑皮层对脑循环缺血和血中缺氧非常敏感,脑循环血中缺氧半分钟或完全阻断脑血流10秒钟即会导致昏迷,缺氧3分钟可能造成脑神经细胞的不能恢复的损伤,缺氧6分钟可以致死。由此可见,脑循环关系到动物的生死存亡。脑循环供给中枢神经系统营养并排除其有害的代谢产物,从而维持其正常功能。
脑的各部分的血流量与该部分脑组织的代谢活动程度有关。实验证明,在同一时间内脑的不同部分的血流量是不同的,当脑的某一部分活动加强时,该部分的血流量就增多。例如在握拳时,对侧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血流量就增加;阅读时,脑的许多区域血流量增加,特别是皮层枕叶和颞叶与语言功能有关的部分,血流量增加更为明显。代谢活动加强引起的局部脑血流量增加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代谢产物如H+离子、K+离子、腺苷以及氧分子降低,引起脑血管舒张的。
神经对脑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不很明显。刺激或切除支配脑血管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脑血流量没有明显变化。在多种心血管反射中,脑血流量一般变化都很小。[8]
脑动脉的管壁结构与人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不同。它的动脉壁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没有弹力膜,因此,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这样可避免因血管搏动影响脑功能。
脑动脉不像其他部位的血管那样有静脉同行。脑静脉与颈静脉之间有静脉窦形成,它是颅内所特有的结构,这就构成了脑血管病症状表现比较复杂多样。
我们的脑是能量消耗的大户。四肢消耗能量很明显,五脏消耗能量也是可以推理的,而作为脑工作的产物——思维意识如何消耗能量却是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反过来,能量供应如何影响思维意识更加令人难以推断。
《菜根谭》:“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
色欲像烈火一样旺盛,想到生病的时候就会变成冷灰。真病了的时候呢?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你的一个想法就改变了你的欲望,而这个想法与状态有关;二、状态也会改变欲望,而欲望可以是一种想法,也可以不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