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的概念与意义
(1)选题的概念。所谓选题是指选定学术研究中所要研究或探讨的主要问题。选题不等于选择论文的题目,也不等于提出论文的论点。选题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研究方向,二是选择研究课题。前者确定研究集体或个人在较长时间进行科学探索的主攻方向;后者是指在这一主攻方向下选择进攻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狭义地讲,选题主要是指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是科研的最基本单元,一个完整的课题主要包括研究人员、研究内容和方案、国内外发展趋势、预期实现的目标、完成课题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完成时间等。
(2)选题的意义。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起点。通常,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位论文的成功与否,好的选题能够推动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之,选题不当,则会阻碍科学研究的发展,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一个人能否独立地进行学术研究,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可行的课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能正确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曾说:“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这些论述都表明了选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科学研究的实践表明,只有遵循科学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和选题要求,才能设计出比较好的课题。
2.选题的四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要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选题有无科学价值主要看这个选题是否根据具体的科学研究做出的,是否符合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没有科学依据,能否对科学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无促进作用等。
坚持科学依据是遵循科研选题科学性原则的关键。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晚年,几乎用了25年时间选择了一个毫无科学依据的选题,埋头于约翰启示录的研究,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浪费了自己的科研精力和科研时间。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曾一度试图研制一种与彼岸世界进行联系的电讯装置,结果也只能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依据,即通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发现的直接的客观事实;二是通过逻辑推导而得来的间接的理论依据。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予以重视。孔子指出,“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要求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2)可行性原则。选题必须考虑到完成的可行性。换言之,选题必须从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符合实际和经过努力可以进行研究的课题。选题的可行性原则要求:
首先,专业要对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在现代知识激增和科学研究日益复杂化的社会中,一个人要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中有所突破已经很难;要在自己相关的领域中有所作为就更为困难;而要想在自己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里做出突出的成绩,则难乎其难。据报道,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首先必须具备数学博士水平,而许多民间科学爱好者对此几乎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同时,要系统地全面掌握一个完全新的学科和专业,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课题选择要尽可能专业对口,从而可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根据国家学位条例的要求,学位论文选题要符合所学专业和培养方向,否则无法根据他们的论文判断其专业水平是否达到了培养要求。
其次,大小要适中。课题的大小是针对其论证对象的范围和规模而言的。选题的大小要根据研究者的知识水平、材料积累、研究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来定。课题太大,力不从心,难以完成;课题太小,发挥不出水平,也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例如,《试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谈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等,这样的课题就过大、过泛,不利于进行深入研究。
一般说来,选题宜小不宜大,提倡小题大做。因为选题太大了,研究不易透彻,论文难免会失之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缺乏深度,反而使文章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一篇学位论文不可能反映作者掌握的全部知识,所以作者没有必要去追求写全面论述性的大问题。相反,选择小一点的课题,特别是重要的小课题,经过深入研究,抓住其本质和核心,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挖掘,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把一个重要的小问题彻底解决,这样的论文会有分量、有价值。
胡适曾说过,在国学研究中,发现一个字的新意,对于研究者来说,其意义不亚于发现一颗新的星星。过去这句话曾遭到猛烈批判,认为是玩物丧志的典型。但从学理上、从实际情况来说,这都是有道理的。因为知识的大厦不仅要有栋梁这样的大部件,也要有砖瓦钉子等小部件,只重视栋梁而忽视砖瓦钉子,知识的大厦肯定盖不起来。况且,大厦需要的小部件在种类和数量要远远多于大部件。清华大学的李伯重认为,在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向来以善做小问题的研究著称,但是千千万万个小问题的研究成果,造就了日本学者在中国史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按照不少西方学者的看法,近几十年来日本学者在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甚至大于中国学者。
通常,对于刚开始从事科研和写作的大学生来说,选题应当从小到大,由易到难,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对于科研能力较强、有丰富的论文写作经验的研究者,则应当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期在学术上做出较大的贡献。
第三,条件要具备。选题时既要考虑个人的主观条件,同时也要考虑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包括文献资料、实物样本、实验设备,经费、时间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程度等。如果资料不足,达不到占有资料的最起码的支撑点,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如果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或研究经费,研究工作也难以开展。因此上,客观条件不成熟,题目选择的再好,也无法顺利完成或取得较好的成果。
(3)创造性原则。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主要任务,学位论文要有所创新,即有新的发现或发明,其选题也必须有创造性。
创造性选题要突出一个“新”字,所谓新课题是指前人没有探讨过或虽有探讨但尚不深入或目前尚存争议的课题。对这些课题的研究,研究者可以得出一些创造性的见解,能够为科学大厦增加新的内容。李政道曾指出:“随便做什么事情,都要跳到最前线去作战。问题不是怎么赶上,而是怎样超过。要看准人家站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不能老是跟,那样永远跑不到前面去。”
选题要有创新,就要从基本的文献信息资料入手,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明确过去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的程度与今后要解决的问题,避免选题的重复或内容的雷同,这样才会选出有创新性的课题。
(4)需求性原则。科研选题要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社会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利拆利等)是由于16和17世纪调节意大利山洪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总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涉及当前生产和建设的重要问题,有的涉及该领域发展中的基础理论或关键性问题,也有的是科学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理论矛盾或理论“悖论”等问题。学术研究首先应当注重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巴斯德(L. Pasteur)正是出于对啤酒变酸和蚕生病的实际关注,才发现了细菌活动,并深入开展研究,建立了细菌致病学说。
3.选题的方法
从根本上讲,科研选题源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实践中指出的新问题,原有的理论难以加以解决,这就构成了科研工作者的选题。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发现和选择课题的基本途径。其具体方法包括:(www.xing528.com)
(1)从读书和讨论中发现问题。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指出:“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在不少科研论著中,都可以发现常有这样一类词语:“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多种多样的形式”等等。那么,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范围内?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有哪些不同的形式?这些就可以构成进一步研究的子课题。对这些子课题的锲而不舍的探讨,可能产生发展性的研究成果。此外,通过讨论、交谈也可以发现问题或使问题明确化和深刻化。
(2)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考虑:其成果有无不完备、不深入、不妥当之处?某学科领域中,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在已解决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补充或修正?当前学术界有较大争议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争论的焦点在哪里?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
(3)通过文献调查、社会调查以及科学预测、学科之间的移植方法等等选择课题。要制定文献调查或社会调查的规划,包括文献调查的目的、范围与重点、信息源的选择、文献收集方法、文献的组织与分析等。
一般来说,常见的选题范围和类型主要有:
(1)热点课题。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现象或问题是当时研究者投入精力最多、研究最集中的热点,可以称之为“当采课题”。这些热点课题比较容易进行研究并推出成果,也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例如,20世纪80年初期,我国经济学界热点课题主要集中在商品生产、按劳分配、价格改革等问题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宏观经济调控、计划与市场关系等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经济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转轨模式比较、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上;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研究更加注重WTO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
(2)难点课题。有些课题是一门科学或学科发展过程中研究者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比较困惑、比较棘手的问题,或者研究者虽然研究过但尚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这类探索性课题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这类难点课题,每一项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都将可能使这一学科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或向前推进一步,因而它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具有很高的价值。
(3)疑点课题。带有争鸣性的课题通常是学者们都比较关注的,有的涉及重大的理论原则,有的涉及某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对这些课题进行探讨可以阐明自己的主张,可以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助于取得新的共识和新的成果。
(4)特点课题。选题要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包括经济发展状况、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单位科研条件等方面,从而提出有地方特点的调研性课题。特点课题有助于科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助于产学研相结合,有助于克服目前科研领域理论课题偏多,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弊端,从而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5)盲点课题。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在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领域,我们尚未涉足。在一些重要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也有不少空白或短缺。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生都应当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尽快添补对这些空白课题的研究;同时也可以独立地开辟新领域、新理论的研究,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控制论专家维纳提出:“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人忽视的无人区。”维纳本人也正是在数学、物理、电子技术、信息理论、神经心理学等交叉地带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创立了著名的控制论。总结实践经验的课题。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都有实践经验需要及时总结、提高和升华。把在改革发展当中积累的许多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总结和系统化,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各行各业和各学科的起步发展。
(6)重点课题。有些课题在本学科的发展中居于前沿位置,通常是开辟新领域的研究,是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这类课题属于重大的科学研究,事关整个国家或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因而它对学科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贡献和很高的价值。致力于具有这类学科前沿性和开创性的课题的研究,应当是所有科学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例如,我国的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计划发展纲要”,就是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瞄准世界高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接近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立地”就是要紧密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提出的课题进行攻关。
此外,补充前说和纠正通说的课题也是选题时经常需要考虑的方面。补充前说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发展性研究。科学研究在许多情况下,总是先提出某种假说和论断,要经过不断的验证、补充和丰富之后才能成为完整的理论观点。换言之,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深化、细化、简化和量化都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因此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纠正通说就是对流行的一些研究成果或一些思想观点中不正确的观点进行纠正,使人们得到更为正确的认识。这类发展性课题也极具价值。
总之,学位论文在选题时,要“善疑、求真、创新”。善疑就是不迷信、不轻信;求真就是力求真实、准确;创新就是独辟蹊径,敢于创造,有独到之处。例如,有的权威经济学教科书上经常把“生产社会性”和“生产社会化” 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有人对此提出置疑:生产社会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类的物质生产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从原始公社的生产直到当代的生产都具有社会性;而生产社会化只是近代以来,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以及大规模工厂化劳动方式的普及才形成的,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以此作为论文选题进行深入分析,写出了有价值的学位论文。
4.选题的要求
学位论文在选题时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之外,还要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要明确课题的性质。科研课题就其性质而言,主要分为专项研究课题和综合研究课题两类。专项研究课题是研究者对本学科或跨学科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现象或新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值得报道的学术成果的研究课题。选择这类课题时,应该考虑到它的现实意义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开展查新工作,避免选题的重复(对于同一课题如果有新的见解或更深入的研究,则另当别论)。
综合研究课题就是综合前人研究的结论,提出问题。也就是把前人的论述逐一给予检验、概括,并一分为二,指明谁是谁非,分别排队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以此对前人的观点做出补充和发展,写成自己的学位论文。选择这类课题时,必须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要对题目加以限制。选题时,一般要从一个较大的研究范围内确定一个小的、自己能够把握的、感兴趣、并且有价值的题目。这样才能把研究范围缩小,使主客观条件易于满足,从而有利于课题的展开。这就是对题目的限定。
对题目的限定在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善于限定题目,就会对研究的范围和重点、研究的角度和手段不甚了了,研究工作也就不容易开展。如果不考虑题目的大小,就盲目确定下来,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题目大了,或因经费不足,难以为继,草草收场;或因资料不足,无足够的论据支持论点,只能泛泛而谈,使文章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无法立论。题目小了,研究者应有的科研水平发挥不出来,导致研究者的精力和能力的浪费,也无法对科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上,题目的限定要根据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来定,应以研究者经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研究成果为宜。
(3)要考虑时间和篇幅。学位论文的写作一般都有时间限制,可以根据研究的课题和需要确定相应的时间。也可以根据时间选择题目的大小:时间长可选较大的题目,然后按部就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时间短则选择较小的题目,抓住一点,有所突破即可。
学位论文的篇幅是一种空间限定。计划写两三万字的论文与计划写七八千字的论文,在选题上是有差别的。前者应当选较大的题目,后者应当选择较小的题目。目前,许多学术刊物对发表论文都有字数限制。一般说来,比较有分量的科研论文应当在1万字左右,一般的论文字数也应在4 000字~6 000字左右。总而言之,学位论文应做到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力求简短,反对长篇大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