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老化(Obsolescence)是指文献随着时间推移而使用频次逐渐减少的现象([美]C. F. Gosnell,1944)。一般来说,科学文献的老化有文献中所含的知识已经失效、文献中的知识已经包含在其他著作中、被更新的文献所代替、由于研究兴趣下降或转移从而引起有关文献的利用减少等4种情形。
1.文献老化的衡量指标
(1)半衰期(Half-life):指现有活性文献中一半的出版时间,或者说,某一学科或专业被利用的文献总量中,一半文献失去效用所经历的时间。例如,社会学的半衰期为五年,在统计研究的那一年中,尚在使用的全部社会学文献的50%是在最近5.0年内出版的;换言之,经过五年,社会学文献的一半,其利用价值逐渐衰减(J.D.Burnal,1958;R.E.伯尔顿和R.N.凯普勒,1960)。
表2.3 Burton & Kebler 对9个领域半衰期的测定数据,1960
表2.4 前苏联《发明杂志》对各类文献半衰期的统计数据
(2)普赖斯指数(Price’s Index):在某一知识领域内,把对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当做指数,用以度量文献老化。公式表示:普氏指数=被引文献数量(≤5年)/被引文献总量×100%。研究发现,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越短,文献老化速度就越快。
普赖斯以5.0年为标准划分文献,年龄小于5.0年的论文称为“现时有用” 的文章,年龄超过5.0年的则称为“档案性”文章。“现时有用”文献的普氏指数为75%~80%,而“档案性”文献的普氏指数的数值范围为22%~39%。普氏根据SCI分析发现,现时一年中被利用的在过去年代中发表的文章的一半,其年龄不超过5年,并据此测定出各学科的普氏指数。如表2.5所示。
表2.5 各学科的普赖斯指数
(www.xing528.com)
(3)剩余有益性(Residual Utility)指标。有益性是指某一年份某一期刊被用户利用的文章的次数,经过若干年后,期刊还保留的有益性即称为剩余有益性。显然,有益性的下降服从几何级数规律(负指数规律)。这一指标可用于期刊老化的衡量。
2.文献老化的数学模型
模型多是以文献的引文分析为基础而建立的,主要有:
(1)负指数模型:1970年,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鲁克斯(B. C. Brookes)提出了科技期刊文献的被引数量随着时间推移的衰减过程服从简单的负指数规律的假设。此后,奥利弗和格里菲斯(M. R. Oliver & B. C. Griffith)等人证实了这一规律的存在。用公式表示,即 C (t )= C0e-bt。式中,t表示文献的出版年龄(以10年为单位),C(t)表示t年所发表的文献的引用频率,C 0为t=0时文献被引用的初始量(随学科而异),b为文献老化速度,0<b<1。
(2)伯尔顿―凯普勒老化方程:1960年,美国的图书馆员伯尔顿和物理学家凯普勒发现科技文献衰变曲线并求出了这一曲线的标准公式:Y=1-(a/ex+b/e2x),式中,a+b=1,Y是被引文献量累积百分数(经过一定时间该学科尚在利用的文献的相对数量),x为时间即被引文献出版年龄(以10年为单位),a、b是因学科专业而变化的常数。
此外,罗马尼亚文献计量工作者阿拉莫斯库(A.Avramescu)还提出了信息传播模型,以揭示不同质量文献的老化速度和老化过程。例如,有些文献会迅速老化,有些文献涉及学科根本性问题,老化很慢,有些文献可能真正有价值而不会老化等。其模型为:C(t)=C 0(e-at-e-mat)。式中,C(t)为引文频次,C 0为传播幅度,a为年代衰减率,1/a=T为时间常数,m为初始增量,可取不同的数值。典型的5类引文频次分布如图2.6所示:
图2.6 不同质量文献的引文频次分布
3.对信息检索的影响
在现代的信息环境中,信息流动加快,信息时效不断缩短。据统计,现代网络文献的平均寿命是44天,Internet上网页的平均寿命是74天。这样一来,文献信息的价值就更容易变得昙花一现。研究表明,科技文献的使用寿命平均为5年~7年,如果延误1年~2年,其价值将丧失30%,因此应当尽快检索最新的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