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配会为馆配商、出版社和图书馆搭建了良好的供需互动合作平台,具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新书品种全;二是现采优势,既可以现货现选,又可以样本采选,体验式选书,针对性强,到书率高;三是交流优势,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的束缚。图书馆可以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图书发行动态,出版社也可把握终端需求变化,优化图书出版选题等。但是,馆配会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数量多、成本高、效益低、同质化和功能异化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在制度管理、组织策划和三方融合发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馆配会与馆配市场的发展。[1]
(一)馆配会制度缺失,主办方各自为战
馆配会给馆配各方带来了各种显性或隐性效益,使得馆配商和出版社日益重视馆配会的潜在市场价值,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是造成馆配会泛滥的重要原因。主办方各自为战,不仅造成了馆配会的杂乱无序,还对馆配产业链的均衡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而大量同质化、粗放型的馆配会,不仅使馆配商不堪重负,出版社疲于奔命,还造成图书馆无所适从。但是,由于我国馆配会的历史较短,且处于馆配市场的附属地位,尚未在整体上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组织管理办法。因此,构建一套功能完善、兼顾各方的馆配会制度,提高馆配会品质,规范馆配会的市场秩序,已经成为馆配会各方的共识,也是馆配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馆配会主办方一家独大,图书馆和出版社缺乏深度参与
馆配会是馆配商、出版社和图书馆的盛会,需要各方深度参与。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是馆配会的主办方,即馆配商在垄断着馆配会的组织、管理、策划和运营等,而出版社和图书馆作为馆配会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却很少有机会深度参与相关事务,只能参与“选书”或“供书”等。目前,仅有少量馆配会有图书馆方的深度参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体而言,图书馆对馆配会组织管理事务的参与度偏低,不仅影响到馆配会的实际效果,还不利于构建馆配三方良好的供需合作关系。
(三)图书馆用户的馆配会参与度低,网上馆配会亟待构建(www.xing528.com)
“书是为了要用的”,是馆配三方共同的价值追求。
如果说图书馆的目标是“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那么馆配会的目标就是“为馆找书”和“为书找馆”,其目标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即“每个读者有其书”和“每本书有其读者”,并最终实现个体用户的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用户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用户直接参与馆配会的机会很少,馆藏图书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提高图书采购的精准性,减少无效采购,构建网上馆配会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构建图书馆与馆配商的长期稳定伙伴关系,实现网上馆配会的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构建用户决策采购(PDA)模式,实现PDA与网上馆配会、出版社、馆配商和馆藏系统之间数据的实时精准对接。
(四)馆配商重视馆配会的市场价值,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成法曾指出,全国性馆配商、区域性馆配商、馆配行业联盟和大型出版社等争相举办馆配会,每年有一定规模的馆配会达四五十场。由此可见馆配商对馆配会的重视程度,而其隐含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竞争力则是馆配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馆配会的研究。截至2019年9月15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精确检索“馆配会”和“图采会”,只检索到13篇相关记录,其中研究论文只有5篇。鉴于三方对馆配会相关研究的忽视和不够深入的现状,国内的馆配会尚处于初级阶段,致使其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尚未充分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