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对象从图书向读者转移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大多以纸质文献为基础,其主要管理工作以图书为中心。虽然图书馆也开展讲座、展览、咨询等活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进行图书管理的本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这是由于其连接的便利性和广泛性。此外,读者阅读的碎片化时间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即时的、满足的要求。如果图书馆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远离读者,从而失去为读者服务的价值。
2.管理理念由重藏轻用向重用轻藏转变
文献资源匮乏、获取渠道有限以及购置成本高是过去传统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导致传统图书馆普遍的管理理念认为,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就是收藏,重藏轻用,重管轻用。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读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随意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倘若图书馆急需坚持保守的传统管理理念,一味地重藏轻用,不根据读者的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就会面临被读者抛弃的危机。
3.管理态势由静态向动态转变
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即以图书借阅为主的服务方式和“以书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图书管理的。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因为图书馆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环境被打破,这要求图书馆除了要对其内部系统进行静态管理之外,更要注重对其外部环境的动态管理,包括对读者各种信息的管理、对各种网络文献资源的管理、对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管理、对读者交互平台的管理以及对图书馆合作项目的管理等。(www.xing528.com)
4.管理层面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图书馆由于受到服务手段和馆藏资源单一性的影响,其管理也仅仅局限于对图书及馆员等的管理。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图书馆管理涉及信息资源方面和业务的扩大,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在文献资源管理中,除了纸质图书资源外,还增加了电子信息等资源;在对图书馆馆员管理中,不仅是对工作效率和学科的评价,更是对提高馆员的知识、能力、专业素质和技术的重点更加关注;在财物管理中,不仅要管理图书,如防止盗窃、霉菌、昆虫等,还要维护设备和更新技术。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呈现出金字塔模式:馆长、副馆长—办公室、信息部—编辑部、流通部、阅览部—馆员等逐级管理。这种分层模式速度慢、效率低,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也不能适应满足读者及时获取需求的服务模式。因此,在管理中必须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从而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零距离”接触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