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警世名言:读通鉴论》第三章(2):反映君主过失与民众疾苦

《警世名言:读通鉴论》第三章(2):反映君主过失与民众疾苦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译文] 对上,要纠正君主在德行上的过失;对下,要反映四面八方民众的隐情疾苦。——(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五[译文] (大臣)操持国家大计,规谏君主的过失,如实报告民情,通达时势变化。——(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译文] 皇帝认为正确的未必正确,皇帝认为错误的来必错误。

《警世名言:读通鉴论》第三章(2):反映君主过失与民众疾苦

——(三国•魏)曹操:《求言令》

[译文] 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设置辅佐,应该力戒当面顺从。

●入帷幄之中,参堂庙之上,不能为主尽规以谋社稷,君子所耻也。

——《颜氏家训•诫兵》

[译文] 在军帐中谋事,朝廷上参政,不能尽心规劝君主,为国家出谋划策,这是君子认为耻辱的事情。

●知而不言,是不忠之臣;不知而言,乃不智之臣。

——《南齐书•崔慧景附崔偃》

[译文] 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保持沉默,不是忠心耿耿的臣属,不了解情况而随便乱说,是愚蠢的臣属。

●忠臣不和,和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译文] 真正的忠臣不片面追求与君主的和睦协调,只知道与君主和睦协调的人就不忠臣。坚持正确的原则,奉行国家大义,这才是作臣子的节操;上下之间不该相同而相同对于你君主来说并不是好事。意谓忠臣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不应该盲目顺从,随声附合。

●人君处崇高之地,大抵乐闻人过,而不乐闻于己过,务快己之心,而不务快民之心贤者必欲匡而正之,扶而安之。

——《元史•许衡列传

[译文] 国君处在很高地位置,多数人喜听别人的过错,而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致力于使自己快乐的事,而不致力于使百姓快乐的事,贤臣一定要匡救和纠正他,扶持安定也。

●君曰可臣亦以为可,君曰否臣亦以为否,非善政也。

——《元史•列传四十五》

[译文] 君王说可以,大臣也就认为可以;君王说不可以,大臣也就说不可以,这不是好的政治局面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

——(明)方孝儒:《豫让论》

[译文] 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想立身朝廷,侍奉君主,既然称君主为知己,就应当竭尽自己的智慧能力,诚恳地劝告,善意地引导。

●上以纠君德之愆,下以达万方之隐。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译文] 对上,要纠正君主在德行上的过失;对下,要反映四面八方民众的隐情疾苦。

●视君之失,若疚疾之攻于心:视民之病,若水火之迫于肌。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译文] 看到君主有过失,就像疾病攻心那样痛苦;看到百姓有毛病,就像水与火侵迫自己肌体那样难受。

●持国是,规君过,述民情,达时变。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五

[译文] (大臣)操持国家大计,规谏君主的过失,如实报告民情,通达时势变化。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译文] 皇帝认为正确的未必正确,皇帝认为错误的来必错误。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译文] 出来跟着君主担任官职的人,如果不把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奴仆妻妾;如果把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那么就是君主的老师和朋友。

●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

——《商君书•开塞》

[译文] 国君的职责和方法是一样,臣子的职责和方法又另是一样,他们的职责和工作方法虽然不同,但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

●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

——《韩非子•功名》

[译文] 治理好的国家,国君好像鼓槌,大臣好像鼓,技能好象车,行动好像马。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

———《韩非子•难一》

[译文] 贤明的君主采取的措施是,一个人不要同时兼任两种以上的官职,一个官员不要同时兼任两种以上的职事。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之不同功,故莫争。

——《韩非子•用人》

[译文] 英明的君主能使天下的事情不互相侵犯,因而就没有争讼;使天下的士臣不兼任官职,所以他们的技能有所长进;使天下的人不立同样的功劳,所以就没有争端。

●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吕氏春秋•贵生》

[译文] 耳目鼻口不能随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得随心所欲,务必要有所制约一样。

●善用人者,若蚜之足,众而不相害;若唇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

——《淮南子•说林》

[译文] 善于用人之理,好比蚜虫的脚,虽然多,但是互相无侵害;又好像嘴唇与牙齿,一个坚硬一个柔软互相摩擦而不毁坏。

●辐之入毂,各值其凿,不得相通,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

——《淮南子•说林》

[译文] 车轮辐条插进车轮中心的圆木,是分别对着自己的榫眼的,它们之间互不相通,就好比群臣各守其职,不得相互干预。

●力贵齐,智贵捷。

——《淮南子•说山》

[译文] 用力贵在协调一致,用智贵在迅速敏捷。

●弓矢不调,羿不能以必中,君臣乖心,则孙子不能以应敌。

——《淮南子•兵略》

[译文] 弓与箭不相协调,即使象羿那样的神箭手也不一定能射中;君与臣不相协调。即使有孙子那样的军事家也不一定能应敌制胜。

●责少者易偿,职寡者易守,任轻者易劝;上操约省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以君臣弥久而不相厌。

——《淮南子•主术》

[译文] 职责少容易完成,职务少容易尽职,任务轻容易做好而能受到勉励;上面掌握着简明扼要的分工,下面以容易达到的功绩来效力,所以君臣上下之间能够长久地很好合作而不会互相生厌。

●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译文] 将相和睦协调,那么人才就一定亲附;人才亲附,天下虽然有变乱,国家大权也不会被瓜分。

●各死其事,事不逾矩。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译文]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制度办事,不超过界限。

●分职授政,以考功效。

——《汉书•朱博传》

[译文] 分清职责,授以政事,以便考核其功绩。

●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之乎?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人和》

[译文] 如果各级军官互相猜疑,士卒之间互不服气,忠言和计谋不被采纳,下属随便毁谤议论,互相陷害攻击,即使有商汤和周武那样的才智,也不能战胜匹夫,何况是众人呢?

●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译文] 政事权力如果同时属于许多部门,这就是造成纷争祸乱的根源。

●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依则违戾。

——《后汉书•仲长统传》

[译文] 一种职事委任给一个人,政事就有专人负责;一种职事委任给几个人,他们就互相依赖推托。政事有专人负责则万事和谐,互相依藕推托工作就会失调。

●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唐)魏征等:《群书治要•大体》

[译文] 君主如同身躯,臣僚如同手;君主好比是号,臣僚好比是它发出的声响;君主把握根本,臣僚掌握末梢;君主治理关键,臣僚履行具体事务;君主掌握大权,臣僚从事日常工作。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资治通鉴•周纪一》

[译文] 上级指挥下级就好像心脏运用手脚,树根树干掌握枝叶那样得心应手,下级为上级服务就像手脚庇护心脏,枝叶庇护树干树根那样自然顺和,如此才能上下互相保护,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和安定。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九》

[译文] 君主是头颅,臣子是胳膊和腿。说明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依赖,相辅相成。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译文] 君主是日晷,臣于是影子。日晷移动,影子也就跟着移动。

●将不和,则师必覆。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

[译文] 将领之间不和,那么他们率领的军队必遭覆灭。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译文] 臣子与君主,名称不同,而实际是一样的。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呼,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译文] 治理天下就好比一群人拖一根大木头,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应和,君主与臣子都同样是拖木头的人。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单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六韬•举贤》

[译文] 把将、相等文武官员分别设置出来,然后根据各自职位的要求来举用人,按官名去求实,挑选人才,考核贤能,使官员的实际才能与官职名称两相符合,这就是真正得到了举贤任能的正确方法。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情。

——《战国策•秦策三》

[译文] 罢免无能之人,黜免无用之辈,减少不急需的官员,杜绝私人请托。

●朝廷之吏,少者不毁也,多者不损也。

——《商君书•靳令》

[译文] 朝廷官吏的名额,应该少的,不可增多;应该多的,不能减少。

●善为政者,欲除烦去苛,并官省职,为之以无为,事之以无事。

——《后汉书•仲长统传》

[译文] 善于从事政治的人,都想除去繁琐,省并官职,致力于德政,不故意有所作为;使百姓无事,不故意兴事。

●使官称事立,人称官置,无空树散位,繁进冗人。

——《宋书•周朗传》

[译文] 使官员各称其职,办事卓有成效,人员与设置的官位相适应,没有凭空设置的闲散无用的位置,不频繁地进用一些超过工作需要的人员。

●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

——《周书•苏绛传》

[译文] 官员精干,好人就便于充任,好人便于充任,那么国家大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官员繁冗,就必然掺杂一些素质不好的人,掺杂了素质不好的人,国家政事就必定有得有失。

●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

——《晋书•王虞传附王彪之》

[译文] 整个国家没有多少人才,朝廷里的官员却超过了应有的编制。这怎么不使得有才干的人和能力低下的人一起处在管理国家的位置上,德行高尚和灵魂污浊的人共同在担任官职?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译文] 必须改革、裁并、减省政府官员,使他们各自担起所负的职责。这样,执政者不用做多少事,就可以使国家太平了。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译文] 要想使国家达到大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于官员的审察。判断每个人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务,尽可能少设官员。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其得才,比如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译文] 假若选到了好的人才,即使少也是够用了。那些无能之辈,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也认为官员选不到贤才就好比在地上画饼,那是不可能充饥的。

●王者须为官而择人,不可造次即用。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译文] 帝王应根据官职的需要选择合适人选,不可以仓促轻易任用。

●一官而数人居之,一事而数人治之。数人而居一官,则不竞其公而竞其私;数人而治一事,则任其功而不任其责。

——(宋)杨万里:《冗官》

[译文] 一个官位安置几个人,一件事由几个人去管理。几个人担任一个职务,就不会争着去办公事而为私利奔忙;几个人去管理一件事,就会有功劳都写在自己账上,有责任谁也不管。

●任官者,宁以事胜人,无以人胜事。

——(宋)杨万里:《冗官》下

[译文] 担任官吏的人,宁可事多人少,决不可人浮于事。

●官吏浮冗,最为天下之大患。

——(宋)毕仲游:《试荫补人议》

[译文] 官吏繁多,人浮于事,这是国家最大的祸患。(www.xing528.com)

●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宋庠列传附宋祁》

[译文] 天下官位是有数额的,但多少人去当这个官没加以限制,这是一多;地方的厢军不打仗而浪费布匹、粮食,这是二多;和尚、道士一天天多起来而国家不加制止,这是三多。不把这三种多余的东西去掉,是不能把国家治理好的。

●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

——《金史•陈规列传》

[译文] 清退多余的官员,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劝戒人们不要豪华奢侈。

●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

——《新唐书•窦诞传》

[译文] 根据官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那么国家就能兴旺;反之,为某些人的需要而因人设官,国家就要衰败。

●今官司猥多,虚费廪禄,苟才不周用,皆宜澄汰。

——《资治通鉴•晋纪十九》

[译文] 如今官员和部门太多,白白浪费粮食俸禄。假如有些人才能不能胜任,就应该进行清洗。

●官不在多,惟在得人。得其人,则一人可以兼数人之事;不得其人,虽丛数人,不如得一人也。

——(明)丘浚:《正百官•定职官之品》

[译文] 官员不在数量多,只在于得到质量好的人。得到质量好的人,一个人可以兼做几个人的工作;得不到顶用的人,虽然聚集着几个人,也不如一个人顶用。

●官多民忧,供亿费烦。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上卷二一,《答湖广雷巡抚》

[译文] 官员过多,就会使百姓烦忧不安。并且供应和耗费也过于繁多。

●用之当,则一人能周数人之用;用之不当,则数人不能成一人之功。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五

[译文] 用人得当,一个人就能顶数人的用处;用人不当,许多人也不能干成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干成的事。

●爵冗名贱,欲望天下之安,必不可得之数也。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

[译文] 职爵冗滥,名位不值钱,想使天下安定,必定得不到,这是必然的。谓官职爵位多得不值钱,会影响天下安定。

●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则德之至者也。

——《管子•枢言》

[译文] 修明赏赐(能激励耕战,从而得多失少)所以耗费并不算多;明正刑罚(使罪刑减少)所以算不上残暴。赏罚严明是有德政的最好表现。

●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从之矣。

——《管子•七法》

[译文] 惩罚有罪,赏赐有功,天下人就都纷纷跟从了。

●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管子•七法》

[译文] 有功不赏赐,有罪不惩罚,却能治理好人民,这样的事是从来没有的。

●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形。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

——《管子•权修》

[译文] 见到人们做好事,喜悦还要有实际奖赏;见到人们做坏事,厌恶并且有具体惩罚。赏善罚恶,对于亲自领受的人确实兑现了,那未亲身经历的人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

●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

——《管子•权修》

[译文] 用法令进行告诫,用奖赏加以鼓励,用惩罚加以威慑。

●非号令无以使下,非斧钺无以畏众,非禄赏无以劝民。

——《管子•版法解》

[译文] 没有号令就无法使役臣下,没有刑杀就无法威服民众,没有禄赏就无法鼓励人民。

●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

——《墨子•尚同下》

[译文] 好人得不到奖励,坏人得不到惩罚,政事如果搞成这样,国家和民众必乱无疑。

●君修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商君书•农战》

[译文] 国君制定赏罚制度来辅助统一的教化,所以教化就有了常规,政令就有了成效了。

●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商君书•去强》

[译文] 兴盛的国家,施行刑罚,民众觉得对自己有利而且畏惧它;施行奖赏,民众也认为对自己有利而且喜爱它。

●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

——《商君书•靳令》

[译文] 利禄出自一个途径,这样的国家就会无敌于天下;利禄出自两个途径,国家只能得到一半利益;利禄出自十个途径,这样的国家就保不住了。

●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

——《荀子•强国》

[译文] 尊尚贤人,任用能人,奖励有功,惩罚有罪,这并不是某个人的独特做法,它是先王遵循的原则,是使人民协调一致的根本。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韩非子•八经》

[译文] 凡是治理天下,一定要按照人的性情。人的性情有喜欢和厌恶,所以赏罚才可以使用;赏罚可用那么禁令才行得通,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具备了。

●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

——《韩非子•内储说下》

[译文] 赏罚是治国的精良工具,国君用它来统制大臣,大臣用它来拥戴君主。

●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

——《韩非子•饰邪》

[译文] 奖赏和刑罚明确,那么百姓就会尽死效命,百姓尽死效命就会使军队强大而君主尊贵。

●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

——《汉书•五行志》

[译文] 无功的人受到奖赏,有罪的人不处以重刑,那么百官就会衰败混乱。

●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

——(汉)刘向:《说苑•政理》

[译文] 有功劳而不奖赏,好人就得不到鼓励;有过错而不惩罚,恶人就不害怕。

●善为刑罚则圣人自来,尚贤使能则官府治。

——(汉)刘向:《说苑•政理》

[译文] 正确地使用刑罚,圣人就能主动到你这边来;尊敬贤者,使用能干的人,官府就能治理好。

●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

[译文] 赏赐勤勉的人,惩罚偷安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不会怠惰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各种情况就能看得清楚,那么天下的人就能归附他了。

●国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

[译文] 国家的安全或危亡,百姓的安定或动乱,在于国君能否很好的实行奖赏或惩罚。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

——汉宣帝:《赐王成爵秩诏》

[译文] 有功劳不奖赏,有罪恶不惩治,就是唐尧、虞舜也不能教化天下。

●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

——(汉)贾谊:《治安策》

[译文] 实行奖赏以鼓励好事,施行刑罚以惩治坏事,古代君王这样治理朝政,使国家坚如金石;实行这样的法令,使朝廷的信用像四季一样准确可信;遵循这样公正的原则,就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没有私情。

●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三国•魏)曹操:《{孙子)注》

[译文] 只要赏罚分明,即使是指挥三军之众,也就像使用一个人一样。

●治乱之道,在于刑赏,不在于人君。

——(唐)李筌:《太白阴经•刑赏篇》

[译文] 大治和大乱的道理就在于刑罚和奖赏,而不在于君主。

●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励勇。

——(唐)陈子昂:《劝赏科》

[译文] 有功之臣不奖赏,就不能鼓励人们争建功业;勇武之士不奖赏,就不能够激励人们树立勇敢精神。

●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

——《晋书•刘毅传》

[译文] 惩罚和奖励不能做到明白公正,社会风气必然是污秽混浊的。

●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及乎?安敢不尽力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译文] 用礼遇对待他们,用法律控制他们,做好事的受赏,做坏事的受罚,这样,谁还敢不跟上来呢?谁还敢不尽心尽力呢?

●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

——(唐)吴兢:《贞观政要•诚信》

[译文] 有罪者受不到惩罚,有功者得不到奖赏,那么灭亡的时刻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到来。

●国之大纲,唯刑与政。刑之不中,其政乃亏。

——《旧唐书•来俊臣传》

[译文] 国家的大纲节要,主要是刑罚和政策方针。刑罚运用不当,必然损害国家的大政方针。

●邪正者治乱之本,赏罚者治乱之具。

——(宋)林逋:《省心录》

[译文] 邪曲和公正,这是国家安定还是混乱的根源;奖赏和惩罚,这是国家安定还是混乱所依托的工具。

●赏一人而人勉,惟恐其不若也;罚一人而人惧,惟恐其似之也。

——(宋)张来:《书韩退之传后》

[译文] 奖赏一个人,其他人就得到勉励,惟恐自己赶不上受奖的人;惩罚一个人,其他人就感到害怕,惟恐自己和受惩罚的人一样。

●人君者,察关恶,辩是非,赏以劝善,罚以惩奸,所以为治也。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译文] 作为君主,用奖励来鼓励好人,用刑罚来惩处奸人,这样才能使国家大治。

●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

——《荀子•王制》

[译文] 用奖赏对人们进行勉励,用刑罚对人们进行惩处。

●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

——《韩非子•饬令》

[译文] 刑罚很重,奖赏很少,但国君爱护百姓,百姓也愿意为立功受赏而效死力。赏赐很优厚,刑罚很轻,但国君不爱护百姓,百姓也不愿为立功受赏而效死力。

●张重利以诱民,操大威以驱之,则举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汤火而不难。

——(汉)王符:《潜夫论•明忠》

[译文] 设立丰厚的利禄来引诱百姓,掌握至高无上的威严来驱使百姓,这样可以命令整个世界上的人出入枪林刀丛而无怨恨,赴汤蹈火而不为难。

●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能移人之怯、变人心者,在刑赏之间。

——(唐)李筌:《太白阴经•人无勇怯篇》

[译文] 对懦弱的人使用刑法,就会使他变得勇敢;对勇敢的人使用奖赏,就会使他更加拼死效力。能够去掉人的胆怯、改变人性的办法,就在于刑法和奖赏之间。

●爵赏者,人君驭下之柄。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

[译文] 爵禄和赏赐,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柄。

●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

——胡宏:《胡子知言•仲尼》

[译文] 有高尚品德而发财做官的人,会利用自己的富贵为众人造福;以巧取贪污而富贵起来的人,其结果只能是因为贪慕富贵而断送自己。

●赏之以功,旌之以能,绥之以德,束之以法。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译文] 对有功的进行奖励,对有能力的进行表彰,用恿惠进行安抚,用法律进行约束。

●以劳受禄,则民不幸生。刑罚不颇,则下无怨心。

——《管子•君臣上》

[译文] 按劳绩授予俸禄,人民就不会侥幸偷生。刑罚不偏不倚,下面就不会抱怨。

●上多喜善赏,不随其.功,则士不为用;数出重法,而不克其罪,则奸不为止。

——《管子•七臣七主》

[译文] 君主因宠爱而多行赏,不看功绩大小,士人就不肯效力;君主多用苛重刑法,不审核罪行轻重,恶人就不能被禁止。

●功多为上,禄赏为下,则积劳之臣不务尽力;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杰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而有爵禄,则百姓疾怨非上,贱爵轻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