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侍奉君主,应该认真办事而把享受待遇的事摆在后面。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他具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的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抚育人民有恩惠,他使役人民合乎道理。
●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译文] 侍奉贤明的君主,应尽心竭力直至死去为止,力不从心时就应引退,不用欺骗的手段去保持自己的俸禄。
●尽忠不豫交,不用不怀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 为国尽忠的人,不事先交好于国君;不为朝廷所任用时,也不怀恋官爵俸禄。
●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
[译文] 国内人民对执政者必然有毁谤也有赞誉。作为忠臣,都是让毁谤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使赞誉集中在君主身上。
●贤臣之事君也,苟有可以安国家,利民人者,不避其难,不惮其劳。
——《左传》桓公六年
[译文] 贤良之臣在服务于君主时,倘若有能够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就不回避艰难,不害怕劳苦地去做。
●内足以使一民,外足以使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
——《荀子•臣道》
[译文] 对内足以能团结统一人民,对外能够抵御敌人入侵,人民亲近,有学识的人信任;对上忠于君主,对下爱护百姓始终如一,这种臣子就是“功臣’。
●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荀子•修身》
[译文] 为昏乱的君主做事而通达显赫,不如为穷困的君主做事而使自己的治国主张得以推行。
●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译文] 国君对臣子说到的事,臣子就直言无隐;没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服从命令;政治昏暗时,他就斟酌考虑,可行就行。
●主忧臣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 主上有忧,臣下就该为其分忧而劳苦。
●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
——(汉)王符:《潜夫伦•务本》
[译文] 以忠诚正派来为君主服务,以信用和法度来治理百姓,这是做官必须坚持的原则。
●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译文] 官员应该遵守国家的礼制和法律,竭尽全部精力考虑如何做到尽职尽责,诚心诚意地辅助君主,为百姓效力。
●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见其所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
[译文] 作为臣子的,应当始终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把事情做好,表现出自己的长处,使君主能器重他。
●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谀臣。忠,所以为上也;谀,所以自为也。
——(汉)苟悦:《申鉴•杂言上》
[译文] 违背君主意志,顺从正确原则,这样的人叫做忠臣;违背正确原则,屈从君主旨意,这样的人则是逢迎拍马的臣子。前一种人其所以叫做忠,是因为他是为君主着想;而后一种人之所以逢迎拍马,是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
●和而不同,事君之常道。
[译文] 关系和谐融洽,但又不唯命是从,这是事奉君主应遵守的法则。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译文] 服侍君王的办法,最好莫过于忠心耿耿;对待下臣的方法,最好莫过于虚怀大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如果在朝廷上做官,就关心百姓的疾苦;处在偏远的江湖上,就关心国君的情况。
●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六
[译文] 居于其位,安于其职,竭尽忠诚做事而又不超过应有的限度。
●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
——《管子•君臣上》
[译文] 能向上对君主尽言,对下为人民出力,而能够遵循义理、服从命令的,那就是忠臣。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论语•先进》
[译文] 所谓大臣,应该用正道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宁可辞职不干。(www.xing528.com)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
[译文] 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暗中欺骗他,但可以当面规劝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译文] 君子讲协调随和而不随波逐流;小人随波逐流而不是真正的协调随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
[译文] 看到国家遇到危险而不去扶持,看到国家颠覆了而不去扶助,那么还何必要那些辅佐的人呢?
●不掩君过,谏手前,不华乎外。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 不隐匿君主的过错,敢于进谏于君前,而不到外面去宣扬。
●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所谓君臣和谐,那么君主如果是甜的,臣子就应该是酸的;君主是淡的,臣子就应该是咸的。
●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
——《晏子春秋•外篇》
[译文] 发现贤能的人就立即荐进,不一定与君主想法一样;看见不好的就废弃它,即使是君主喜爱的也不避讳。
●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已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无下比。
——《墨子•鲁问》
[译文] 执政者有什么过失,则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劝谏;自己有好的见解,则无保留地贡献给执政者,而不敢告诉别人;匡正执政者的偏邪而纳其于正道,是非都统一于上级,不在下面结党营私。
●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于]下必[利]于上。
——《墨子•非儒下》
[译文] 贤能之人得到执政者的重用,不虚有其名位;在下深得民心,但不危及于上。听从君主的话但必须有利于人民;教导实行于百姓,也必须对执政者有利。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下不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者也
——《墨子•尚同上》
[译文] 君主有过失就批评规劝,下面有贤才善事就广泛地荐举上来,上面同国君保持一致,而不在下面与坏人勾结,这是国君所赞赏和百姓所称誉的。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
——《孟子•告子章句下》
[译文] 君子侍奉君主,务必引导他的君主走正道。
●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
——《荀子•性恶》
[译文] 对上不听命于乱世的君主,对下不随从于乱世的民众。谓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原则。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
——《荀子•大略》
[译文] 作为臣下来说,对君主应该有规劝批评而不应该有毁谤。
●从道不从君。
——《荀子•臣道》
[译文] 服从正确的原则而不盲目服从君主。
●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矫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
——《荀子•臣道》
[译文] (臣子对君主应做到)忠直诚信而不阿谀,对君主过错努力谏诤而不谄媚,坚强刚毅果断,思想正直,而没有私心杂念,对就说对,不对就说不对。
●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吕氏春秋•恃君》
[译文] 忠臣和廉正之士,对内就要敢于劝谏自己国君的过错,对外就要敢于为维护臣子的道义而献身。
●君同则来,异则去。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
——《吕氏春秋•应同》
[译文] 志同道合就在一起,格格不入就各奔东西。所以君主虽然尊贵,如果颠倒黑白,臣子就不能听从。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事君》
[译文] 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挽救君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上下能够和睦相处。
●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译文] (对上级)说话不采取曲意附合的态度,做事也不采取苟且求容的态度。
●称述往古,以厉主意,明见成败,微谏纳善,防灭其恶,绝原塞缫。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译文] 对君主经常称颂和讲述往古的治政经验,以激励君主的思想,对朝政的成败利害能够看得清楚,背后向君主提出批评意见,采纳好的建议,帮助君主防止和消灭坏事,杜绝其根源,塞补其漏洞。
●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