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警世名言:君臣协调构成整体

警世名言:君臣协调构成整体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译文] 国君就像一个人的脑袋,大臣就像一个人的四肢,协调地配合起来,才构成一个人的整体。——(唐)李翱:《李文公集》卷九[译文] 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君主能充分信任大臣,大臣以忠诚正直辅佐君主。——(唐)李筌:《太白阴经贤有遭时篇》[译文] 要想得到贤才,关键在于明君的心胸。

警世名言:君臣协调构成整体

——《旧唐书•李绛传》

[译文] 国家治理得好,是由于当政的人随时都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国家出现祸乱,则是由于当权者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安危之本在人情,治乱之机系事始。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

[译文] 国家安危的根源在于世情人心,国家治乱的关键取决于行事之始。

●事以急而败者,十常七八。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子篇》

[译文] 事情因为操之过急而办坏事的,十件里面总有七八件。

●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可以改过。

——(宋)林逋:《省心录》

[译文] 做事情之前心里不踏实就会有所戒备,有戒备就可以避免发生灾祸;事情做完之后心里不踏实就会反复悔思,悔思就可以把错误改正过来。

●人君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知践言之难,则其出言不容不慎矣。

——《元史•许衡列传

[译文] 君王不忧虑说话难,而忧虑实现自己所说的话难。了解到实现自己所说的话的难处,那么说话时就不会不慎重了。

●事虽易,而以难处之,未有不治之变;患虽远,而以近处之,未有不及之谋。

——(明)王廷相:《慎言•小宗篇》

[译文] 事情虽然很简单,而如果用对待难事的态度和办法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变;祸患虽然很遥远,而如果用对待眼前的祸患的态度和办法对待,就不会考虑不到计策。

●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明)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

[译文] 敬畏,就会思考,思考,就会通晓一切;敬畏就会谨慎,谨慎就会事事成功。

●已为而悔,莫若早戒;患至而忧,不如预谋。

——(明)方孝孺:《杂铭•户》

[译文] 已经做错了事才感到后悔,不如开始就戒惧谨慎;灾祸来临才忧虑,不如事先考虑好办法。

●敬则未有不胜者矣,不敬则未有能胜者矣。

——(清)朱舜水:《胜斋》

[译文] 从思想上非常慎重,就没有不能成功的事情;思想上不慎重,就没有能成功的事情了。

●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易•泰卦》

[译文] 上面与下面的思想不沟通,天下就像没有国家一样。

●上下不知,令乃不行。

——《管子•形势》

[译文] 上下级之间不和睦协调,政令就无法推行。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孙子•计》

[译文] 治国之道,就是使百姓能和君主同心协力,生死与共而不怕危难。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礼记中庸

[译文] 身居高位而不骄横于下,身处下位而不背叛于上。

●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

——《苟予•王霸》

[译文] 上面欺诈下面,下面欺诈上面,这样上下之间就会离心离德。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

——《左传》咸公十六年

[译文] 上下和睦,友好相处而互不抵触;所需要的无不具备,各人都知道行事的准则

●上下不相知,则上非下,下怨上矣。

——《吕氏春秋•慎小》

[译文] 上下互相不了解,主上就会责怪臣下,臣下就会怨恨主上了。

●舆马不调,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不能以为治。

——《淮南子•主术》

[译文] 车子与马不协调,即使像王良那样的驭手也无法使车子跑快;君主与臣下不和睦,即使是唐尧、虞舜那样的君主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上下一心,君臣同志,与之守社稷,斅死而民弗离。

——《淮南子•诠言》

[译文] 上下一心,君主与群臣志同道合,与这样的君臣一起保护国家,你就是告诉老百姓有死的危险,他们也不会离开。

●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译文] 思想上相互感应,行动上配合一致,关系亲密,像亲兄弟一样不能使之分离,难道还会被七嘴八舌所迷惑吗?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译文] 调和羹汤使之美味可口,关键在于能把各种不同的味道互相协调配合;上下级之间要能合作得有成效,在于能够彼此取长补短。

●虚心以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译文] 虚心对待臣民,使下情通达于上,从而达到上下无私,君臣同心同德。

●君有一德,臣无二心,上播忠厚之诚,下竭股肱之力。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译文] 君主对臣下的德惠始终如一,臣下就绝不会有三心二意;君主施以忠厚的诚意,大臣就会竭尽全身心的力量。

●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

——(唐)吴兢:《贞现政要•择官》

[译文] 了解大臣谁也不如国君,了解儿子谁也不如父亲。父亲不了解儿子,就不能使家庭和睦;国君不了解大臣,就不能治理好全国。

●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籍股肱以致治。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译文] 国君就像一个人的脑袋,大臣就像一个人的四肢,协调地配合起来,才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一个完整的人。如此说来,脑袋虽然重要,但必须依靠手足的配合才能构成人体,国君虽然明哲,必须依靠大臣的辅助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国之所兴者,主能信任大臣,大臣能以忠正辅主。

——(唐)李翱:《李文公集》卷九

[译文] 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君主能充分信任大臣,大臣以忠诚正直辅佐君主。

●视卒若婴儿,可与之赴深溪;视卒若爱子,可与之俱死。

——(唐)李筌:《太白阴经•子卒篇》

[译文] 将帅把士卒当做婴儿看待,士兵就可以同将帅一起涉过深溪;将帅把士兵看做心爱的儿子,士卒就能与将帅同生死。

●其得之者,在明君之心,道同而志合,信符而言顺。

——(唐)李筌:《太白阴经•贤有遭时篇》

[译文] 要想得到贤才,关键在于明君的心胸。其标准应该是理想相同,志趣相投,信念一致又有共同语言。

●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

——《旧唐书•王圭传》

[译文] 正派的君主驾驭奸邪的臣子,国家得不到有效的治理;正派的臣子奉事奸邪的君主,国家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只有君臣志同道合,如同鱼水,四海之内才可以安定。

●上疑下欺,君臣乃离。

——(宋)柳开:《默书》

[译文] 君主不信任臣属,大臣也欺骗君主,君主和臣属就离心离德了。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资治通鉴•周纪二》

[译文] 上面不信任下面,下面不信任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后导致衰败。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

——(明)张居正:《论时政疏》

[译文] 天与地接合,然后就能成就生长万物的事功;上与下通气,然后就能成就和睦同心的政治

●上下相亲,天下之势乃固。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译文] 上下亲密无间,天下形势才能稳固。

●上下相率以伪,君子之所甚贱,乱败之及,一发而不可收也。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www.xing528.com)

[译文] 上上下下以伪诈互相引导,这是正人君子所极为鄙视的,一旦祸乱和败亡来临,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君可以谑其臣,臣抑可以谑其君,交相谑,则上无章而下无忌。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二

[译文] 君主可以同他的臣子开玩笑,臣也可以同他们的君主开玩笑,君臣互相开玩笑,朝廷就没了章法,下面的人就无所顾忌了。

●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

——《书•皋陶谟》

[译文] 国王谨慎地对待你所立下的法度,不断地检查自己,事业就会取得成功。可要恭敬小心啊!

●主身者,正德之本伞;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管子•君臣上》

[译文] 君主自身是规正德行的根本,官吏好比耳目,是受它节制的。君主立身清正,人民就受到教化;君主品德端正,官吏就能管好。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关键在于君主。

●为人君而不明君臣之义以正其臣,则臣不知于为臣之理以事其主矣。故曰“君不君则臣不臣”。

——《管子•形势解》

[译文] 作为人君而不懂君臣之间的道理来规正臣下,臣下就不会懂得作臣下的道理来事奉君主了。所以说“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也就不像臣子

了”。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六韬•立将》

[译文] 士兵未坐,将帅不可先坐;士兵未食,将帅不可先食;严寒酷暑,必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样士兵在关键时刻必尽死力决战。

●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

——《墨子•节葬下》

[译文] 上面以什么为法则,下面则以什么为风俗,实行起来就不会停止,做起来就不加选择。

●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子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孟子•公孙丑幸句下》

[译文] 商汤王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用他为臣子,因此能够做到不过于操劳而王道行于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再用他为臣,因此能够做到不过分操劳而成为霸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君主仁,下面无不仁;君主义,下面无不义;君主正派,下面无不正派。君主一得到端正,整个国家便自然安定了。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荀子•君道》

[译文] 君主是源泉,百姓是水流;源泉清则水流清,源泉浊则水流浊。

●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左传》宣公十六年

[译文] 有贤良的君主在上位,国中就没有心存侥幸的百姓。

●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

——《淮南子•缪称》

[译文] 君主好比树的根茎,群臣好比树的枝叶。根茎不健康而枝叶却很繁茂,这样的事没有听说过。

●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弩,善为人上者不忘其下。诚能爱而利之,天下可从也。

——《淮南子•缪称》

[译文] 擅长于驾驭车马的人不忘记马的功劳,善于射箭的人不忘记弓的作用,善于做领导的不忘记下属的贡献。如果对下属确实能爱护并给予他们利益,天下人都会跟从你的。

●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

——《淮南子•缪称》

[译文] 水越往下游去,地域越广阔;君主越能礼下于臣,他越能耳聪目明。

●人以其所愿于上以交其下,谁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谁弗喜?

——《淮南子•缪称》

[译文] 人们希望上级对自己如何如何,如果他拿这些来与下级交往,哪个下级不拥戴他?人们希望下级对自己如何如何,如果拿这些来服务于上级,哪个上级不高兴?

●上乱下被其患,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为伤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译文] 上级混乱,下级蒙受其害,就好比耳不聪目不明,手脚难免要受伤。

●上务节礼,正身示下;下悦其政,各乐竭己奉戴其上。

——(汉)王符:《潜夫论•班禄》

[译文] 上级务必用礼制来约束自己,端正自身给下级作示范;下级对上级的政事感到愉快,就会各自高兴地竭尽全力来奉事和拥戴上级。

●人君不开精诚以示贤忠,贤忠亦无以得达。

——(汉)王符:《潜夫论•明忠》

[译文] 君主不把自己对贤臣忠臣的一片真诚坦示给他们,他们也就不能把自己的忠诚上达于君主。

●忠臣必待明君乃能显其节,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

——(汉)王符:《潜夫论•明忠》

[译文] 忠臣只有遇到贤明的君主才能表现出他的高风亮节,好的官吏只有遇到善于明察的上级才能干一番事业。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

——(汉)刘向:《新序•杂事》

[译文] 当君主不敬重臣子,有智慧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充当出国使节,勇敢的人不为他去战斗。

●本不正者,末必倚。

——(汉)刘向:《说苑•建本》

[译文] 假若草木的根茎不直,其稍叶也一定是歪的。

●君明则将贤,将贤则兵胜。

——(唐)白居易:《选将帅之方》

[译文] 君主英明,将领就贤能;将领贤能,士兵就能打胜仗。

●君仁则臣直。

——《资治通鉴•周纪一》

[译文] 君主仁义,那么臣下就正直无私。

●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

——《资治通鉴•周纪二》

[译文] 上面不仁德,那么下面就不能按应该做的去做;上面不讲礼义,那么下面就喜欢搞欺诈。

●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译文] 君主的道德智慧不英明,那么臣下虽然想竭力效忠,又有什么途径呢?

●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宋)梅尧臣:《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诗

[译文] 上级能与下属同甘共苦,那么下属也会与上级同安共危。

●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清)爱新觉罗•玄烨:《示江南浙江守土请臣》诗

[译文] 地位在上的如果能做到端端正正,其手下的人们一定会敬畏并且有所约束。说明上层必须要为下层做出表率。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治乱非他人能为也,君也。小人乱天下,用小人者谁也?女人寺人乱天下,宠女人寺人者谁也?奸雄盗贼乱天下,致奸雄盗贼之乱者谁也?

——(清)唐甄:《潜书•鲜君》

[译文] 能治理天下的人只有君主,能搞乱天下的人也是君主。治与乱不是其他人所做到的,惟有君主才行。小人作乱天下,那么重用小人是谁呢?女人和宦官作乱天下,那宠幸女人和宦官的人是谁呢?奸雄和盗贼作乱天下,那么导致奸雄和盗贼之乱的又是谁呢?

●除肤疡,不除症结者,其人必死;称君圣,谪百过者,其国必亡。

——(清)唐甄:《潜书•抑尊》

[译文] 除去皮肤上的疮疖,而不除去疮疖因以生长的病根,这个人一定要死亡;一味颂扬君王圣明,每有错误总要斥责百官,这个国家一定要衰亡。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

——《易•系辞下》

[译文] 君子与官位高的人结交不奉承,与官位低的人结交不轻慢。

●下之从上也,如响之应声;臣之法主也,如影之随形。故上冷而下应,主行而臣从,以令则行,以禁则止,以求则得。

——《管子•明法解》

[译文] 下级服从上级,应像回响应声音一样;臣下效法君主,就像影子跟随形体一样。所以上面发令而下面响应,君主行事而臣下听从,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有求则得。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

——《管子•君臣上》

[译文] 考察才干,衡量能力,考虑德行,然后加以举用,这是为君之道;一心一意,谨守职务而不以为劳苦,这是人臣之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