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警世名言,杨时、苏舜钦等宋代名人寄语

警世名言,杨时、苏舜钦等宋代名人寄语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译文] 有物欲就不会刚直,刚直之人不会屈服于物欲。——(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译文] 给长期患病的人治病,不能要求马上就看到效果;如果用烈性药剂治病,人是生是死就很难说了。——(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译文] 确立政务管理,有一定的规矩;施行政务管理,有一定的程序;依照实际状况决定如何去治理,根据具体情去操作事务。

警世名言,杨时、苏舜钦等宋代名人寄语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曲礼上》

[译文] 面对金钱要清廉自守,国家有难要义勇为先,与人争讼不必求胜(很:争讼),与众分财不要求多。

●非无足财,是无足心。

——《墨子•亲士》

[译文] 不是财物不丰难以满足个人需要,而是个人私欲永无止境

●利过则为败。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 所获取的利益超过了应得之限就会败亡。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九章

[译文] 富贵之后便骄奢起来,那是自降灾害。

●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无欲而危者也。

——《准南子•诠言》

[译文] 有因为贪欲过多而灭亡的,但是没有因为无所贪欲而危险的。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 欲望不知道满足,会失去所应有的欲望,占有不知道限制,会失去所占有的一切。

●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

——《汉书•景帝纪》

[译文] 不应忧虑自己不富足,而应忧虑自己那种满足不了的贪欲。

●如不知足,则失所欲。

——《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译文] 如果贪得无厌,就要丧失他希望得到的。

●蝎盛则木折,欲炽则身亡。

——(北齐)刘昼:《刘子•防欲》

[译文] 蝎子多了,树木就会朽折;欲望太强烈了,身心就会丧亡。

●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宋)林逋:《省心录》

[译文] 饱食最美味的食品,穿着最舒服和暖的衣裳,不知道节制的一定会损害福气;挖空心思地积攒财物,以富贵为骄傲,不知道收敛的一定会招致杀身之祸。

●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译文] 有物欲就不会刚直,刚直之人不会屈服于物欲。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明)王廷相:《慎言•见闻篇》

[译文] 贪得无厌,这是一切罪恶的本源;少所企求,这是一切善事的根基。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三国•蜀)诸葛亮:《诫外甥书》

[译文] 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瞻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非相》

[译文] 听到他的谈论,就表现得言辞争辩,而没有系统,录用他这个人,就表现得内藏奸诈,而没有成就;在上不足以顺从明王,在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头很便利,言谈话语,文绉绉的,足以表现出夸张、骄傲的神态,这就叫做奸人的魁首。

●知而险,贼而神,为诈而巧,言无用而辩,辩不惠而察,治之大殃也。

——《非十二子》

[译文] 聪明而险恶,害人而神通,伪诈而机巧;说没有用的,这是治世的祸患。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灾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国语•晋语一》

[译文] 砍树不砍根,树必再生;堵水不堵源头,水必再流,灭祸不从祸根灭起,祸必又起。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迭,见小是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译文] 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微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到眼前微利就办不成大事。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商君书•壹言》

[译文] 制定法令制度要审度时势,旧风俗才能转变,民众才能遵守制度。强调要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相应的制度。

●水用舟,陆用车,涂用輴,沙用鸠,山行用摞,因其势也者令行。

——《吕氏春秋•慎势》

[译文] 水行用船,陆行用车,泥行用辐,山行用摞,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命令就能执行。

●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治。

——(宋)程颢:《论王霸札子》

[译文] 事情有大有小,有先有后;注意了小的事情而忽视了大事,把本来应该在以后办的事提到前面来做,而把应该先做的事推迟到以后去做,都不符合治国的需要。

●治久疾者不可速责以效,苟以悍齐暴药攻之,死生未可知也。

——(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

[译文] 给长期患病的人治病,不能要求马上就看到效果;如果用烈性药剂治病,人是生是死就很难说了。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酌而应之,临时之宜也。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政篇》

[译文] 确立政务管理,有一定的规矩;施行政务管理,有一定的程序;依照实际状况决定如何去治理,根据具体情去操作事务。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老子•五十七章》

[译文] 以正规的方法治国,以出奇的方法用兵。说明治国要有常规,不能像用兵那样变化莫测。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商君书•去强》

[译文] 国君的谋略以多变化为贵,国家的法令以少变化为贵。

●纷更变易,纪纲不得布,法度不得立,臣下无所持輴。

——《元史•许衡传》

[译文] 国家政令频繁更动变化,政纪纲领得不到贯彻实施,法令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群臣就无所遵循。

●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资治通鉴•周纪一》

[译文] 在事物微小时就去治理,那么用力少而收效大;等到事物长成、显露之后才去挽救,即使用尽全力也不能达到目的。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

——《淮南子•缪称》

[译文] 羽毛装多了,也会把船压沉,重量轻的东西装多了,也会压断车轴。所以君子总是防微杜渐

●人之将疾也,必先不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

——《文子•微明篇》

[译文] 人将患病时,必定是首先对鱼肉等食物不感兴趣;国家将要灭亡时,执政者必定开始讨厌忠臣的直言。

●谏者,所以安主也;食者,所以肥体也。主恶谏则不安,人甓食则不肥。

——《管子•形势解》

[译文] 谏诤,是为了保全君主;吃东西,是为了强壮身体。君主不喜欢别人进谏,君位就不安定;人挑拣食品,身体就不强壮。

●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

——《管子•七法》

[译文] 说真话的人不进言,国家情况的真假君主就不能完全掌握。

●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译文] 下面的人不敢说话,那么执政者就听不到下面的意见。下面的人不敢说话,我称之为哑。执政者听不到下面的意见,我称之为聋。上聋下哑,那么不危害国家又会怎么样呢?

●慢听厚敛则民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译文] 不愿听取人民意见,又对百姓征敛过多,人民就会离散。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平?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www.xing528.com)

——《论语•子路》

[译文] 有人说:“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惟一高兴的事情是我说话没有什么人敢违抗’。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不是接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丧亡吗?

●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墨子•亲士》

[译文] 有善于拍马奉承的近臣在君主身边,正确的意见就会被堵塞,那样,国家就危险了。

●言能听,道乃进。

——《史记•殷本纪》

[译文] 能听取和采纳意见,治国之道才能有长进。

●上日闻所不闻,明所不知,日益圣智。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而日益愚。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译文] 君主每天能听到难以听到的事,弄清楚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增加君主的智慧。而现在的君主把自己封闭起来,把天下人的嘴都封上,那么只能越来越愚庸。

●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

——(汉)刘向:《说苑•君道》

[译文] 国君若是个贤明的国君,身旁又有老师指点他,就可以称王。国君若是个中等才能的国君,身旁又有老师指点他,就可以称霸。国君是个下等才能的国君,他身边的群臣又都不如他,就会丧失天下。

●君无谔谔之臣,父无谔谔之子,兄无谔谔之弟,夫无谔谔之妇,士无谔谔之友,其亡可立而待。

——(汉)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国君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父亲没有直言争辩的儿子,哥哥没有直言争辩的弟弟,丈夫没有直言争辩的妻子,士人没有直言争辩的朋友,他们的失败马上就会到来。

●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汉)路德舒:《尚德缓刑书》

[译文] 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忠臣的胸中,称颂阿谀的声音天天塞满了君主的耳朵,他们被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窃,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却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

●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而喑君恶之,以为不若奸佞阅茸谗谀之言者,此其将亡之征也。

——(汉)王符:《潜夫论•思贤》

[译文] 尊崇贤人,任用能者,信任忠良,勇于听取直言规劝,这是国家安定的原因。而昏暗的君主却讨厌他们,以为不如奸佞小人的阿谀谗毁之言顺耳,这是政权将要灭亡的征兆。

●令臣钳口结舌而不敢言,此耳目之所以蔽塞,聪明所以不得也。

——(汉)王符:《潜夫论•明忠》

[译文] 使得臣下都闭上嘴不敢讲话,这是耳目之所以蔽塞,不能做到耳聪目明的原因。

●拒谏者,古今之所谓大恶也。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译文] 拒绝批评规劝,是古往今来所说的重大罪恶。

●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唐)李世民

[译文] 语出吴兢《贞观政要•政体》。意谓臣下正直的话中有可以用于治政教化的,国君应当把他作为老师和朋友来对待。

●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

——(唐)韩愈

[译文] 语出韩愈《答冯宿书》。意谓能够把我的过错告诉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师。

●自家有过,人说要听;当局者迷,旁观者醒。

——(清)陈宏谋

[译文] 语出陈宏谋《五种遗规》。意谓自己有了过错,人家说出来,自己要虚心听取;身为当事人,经常迷惑不解,而局外人往往看得很清楚。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唐)李世民

[译文] 语出吴兢《贞观政要•求谏》。意谓人要想看见自己,就必须借助镜子;国君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依靠忠臣的规劝。

●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

——(清)翁同歙

[译文] 语出《清史稿•翁同和传》。意谓畅通正直大臣忠诚劝诫的言路,堵塞品行低劣的小人掠取君主宠爱的门径。

●小言不废,片善是褒。

——[唐]柳宗元

[译文] 语出柳宗无《为京兆府请复尊号表》。意谓对于细小问题的正确议论应该采纳,哪怕是很小的兽行也应该给予表扬。

●狂夫有可择之言,愚者有一得之虑。

——(唐)白居易

[译文] 语出白居易《代论伐剑南更发兵表》。意谓即使是狂妄无知之人,也有可以采纳的见解;即使愚昧无知之人,也有可供参考的意见。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唐)白居易

[译文] 语出白居易《与元九书》。意谓提意见的人没有过错,即便是提的意见不对,听意见的人今后也应多多戒备。

●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良药苦口,而聪明人受到鼓励喝下它,知道它可以治好自己的病。忠言逆耳,而贤明的君主喜欢听它,知道它可以帮助自己达到成功。

●主察异言,乃观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

——《黄石公三略•上略》

[译文] 君主能明察不同的意见,才能看清即将发生的事情;君主能任用有德才的人,奸雄才能逃避。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 表面上好听的话,是虚伪的;真心的话,是实在的;刺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甜言蜜语,是害人的疾病。告诫掌权者要多听逆耳忠言。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译文] 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聪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

●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座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

——《史记•秦始皇帝本纪》

[译文] 世上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知权通化的人士,然而所以不敢竭尽忠诚矫正君主的过失,是因为秦国的禁忌太多,不让人讲话,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已遭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耳倾听,叠足而立,闭口不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聪明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昧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所以说,即使是愚钝之人的话,圣人也可以采纳。

●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

——(清)唐甄:《潜书•抑尊》

[译文] 正直的言论,对于国家是上好的药物;敢于直言的臣子,对于国家是高明的医生。

●正言不赏,妄言不罚,则谗佞终不去矣。

——(宋)宋孰:《直言对》

[译文] 对正直的话不加奖励,对荒谬的话不加惩治,恶意诬告、巧言谄媚的人就始终除不掉。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汉)贾谊:《治安策》

[译文] 听取意见的办法,必须用事实来检验其是否可行,这样发言的人就不敢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了。

●事考功,言考用。

——(汉)苟悦:《申鉴•时事》

[译文] 事情是好还是坏,应该考察它的效果;议论是否有意义,应该考察它的作用。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

——(唐)魏征:《群书治要•尚书

[译文] 采纳别人的意见,就像采纳自己提出来的意见一样。

●听言之道,宜以事观,若言果有关国体,有补治道,有益主德,则言之过激,夫亦何伤!

——《宋史•郑性之列传》

[译文] 听取意见的方法,应该用实际的事情去观察。如果这些意见果真关系着国家的根本大计,对国家的治理有帮助,对君王的品德修养有好处,那么,即使说得过激一些,这又有什么损害呢?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

[译文] 应该在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如没有受到信任就去进谏,人家就会认为你是在诽谤。

●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故义则求之,不义则止。可则求之,不可则止。

——《管子•形势解》

[译文] 圣人要干某一件事,首先研究它是否合于理义,并估计其可能性。合于理义则做,不合于理义则停止。有可能则做,不可能则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