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整体结构总结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整体结构总结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在构架外侧,利用狭窄河道对面的崖壁,在适当位置开凿一些支撑点,用斜木支撑木架,这种支撑确保木构架整体不产生纵向的晃动。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结构外观稳妥,角部两面的普柏枋上各加一个大斗和一组斗拱。除了一些艺术工匠以外,具体开凿施工和各种辅助性劳动的工匠肯定是来自于附近地区。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整体结构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将拉梢寺大型造型的开凿和塑作方法做一简单的总结:古代工匠根据功德主尉迟迥的造像意图要在这个崖面凿一个大型的浮雕造像,在对现场的地理形势等进行观察后,决定采用相对独立的竖向木构架来作为开凿施工的平台,顺着崖面形势在河沟竖立横向(垂直崖面)3-5排,纵向(顺崖面)20余排的木构架,形成一个巨大的施工平台,为了保证构架的稳固性,木构架向崖面位置内倾,并在崖面上方用栈道连接,这种连接确保木构架整体不产生横向晃动。同时,在构架外侧,利用狭窄河道对面的崖壁,在适当位置开凿一些支撑点,用斜木支撑木架,这种支撑确保木构架整体不产生纵向的晃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高空木构架,在这些树立的木架之间,用水平向的木材进行连接,不排除在它们之间还用斜向的木材进行稳固连接。然后在构架和崖壁之间多数采用悬臂木梁架设施工平台(重要的支点在木构架上),在其他位置采用简单的栈道。

这应该就是拉稍寺浮雕大佛的开凿方法,北周时期的工匠因地制宜,根据崖面情况、作品要求,采用比较特殊的栈道工艺,在工程结束之后,很少遗留下施工的桩孔,从而保证了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在施工之前,艺术工匠应该对崖面的高低、宽度、作品的大小、位置的经营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做到了有的放矢。

这个脚手架工程最主要的构件是数十根(包括斜向支撑的木杆)高大的木杆,它们的高度60米以上,在大功德主秦州总管尉迟炯的主持下,寻找高大的木材在古代应该是不太困难,而附近的洛门镇在古代一直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宋代就是国家专营的林场,皇室宫殿的建筑木材多源于此。如《宋书》记载“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吉州。再迁秘书丞、知汾州,坐事除名,未几,复起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端拱初,拜右正言、直史馆、判户部凭由司。三年,拜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院。秋,彗星见,召对别殿,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民庶”。太宗嘉纳之,遂赦河北。淳化二年,拜右谏议大夫、枢蜜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秦州。先是,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既而悉徙其部燕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2]又如:“蓝继宗字承祖,广州南海人。事刘鋹为宦者,归朝年十二,迁为中黄门。从征太原,传诏营陈间,多称旨。秦州并边有大、小洛门砦,自唐末陷西羌,雍熙中,温仲舒谕酋豪使献其地,徙众渭北。言者以为生事,请罢仲舒。太宗遣继宗往按视,还奏二砦据要害,产良木,不可弃。”[3]通过这些文字记载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武山区域内,是一个原始森林植被保护得非常好的地区,这样不缺乏营造大型塑像的原始建材。

木构架的整体高度在60米以上,单根的木材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具体的营造施工中,可以用多根较长的木材进行对接,这种技术在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不存在技术难题。

在中国古代高层木构架建筑中,常常会遇到建筑的高度超过木材本身高度,在解决这个技术问题时,在楼阁建筑中常用插柱造和缠柱造的技术措施。叉柱造是在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开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而缠柱造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角部两面的普柏枋上各加一个大斗和一组斗拱。这两种方法是古代高层建筑中最常用的方法。这是在有斗拱的建筑中,而在没有斗拱的建筑构件中,上下柱子之间就可以直接开X形开口对接在一起,然后利用卯榫技术将两者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而在拉梢寺大佛构架的施工中,当时的技术工匠们也可以在柱子的两端开X口或者是平口,然后再使用比较简单的捆扎技术将上下两个柱子捆扎在一起,然后再利用其他技术如水平向和横向的枋木、斜撑等来使整体构架保持整体的稳定性。这样就完成了整个施工平台的搭设。

这种施工方法和这里的寺名有什么关系呢?

拉梢寺的木构架虽然对于开凿摩崖大佛来讲,是一个附属性的工程,但其本身无疑是也一个规模宏大的工程。在工程期间,大型的竖向木构架系统也是一个本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工程景观。这里所使用的木材都很长,特别是一些主要木材,这些木材的基本长度应该是在十米以上甚至更长,而这组浮雕处在鲁班峡中,峡谷的宽度极为有限,窄的地方仅数米的宽度,宽的地方也是十米左右(图9-13),并且这个峡谷有数公里之长,所以,当木材进入施工场地时,必须是顺着峡谷,而在这种情况下搬运木材最简单、最省劲的方法就是“拉捎”,即一群工匠用力拉着树梢向前运动,到达位置后,固定好根部,也是用绳索固定住树梢,然后竖立起来。而大佛雕凿完工后,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拉梢”将这些高大的木材撤出,所以,“拉稍”在整个拉梢寺大佛的施工中,是一个材料的运输方法,而不是施工方法。

(www.xing528.com)

图9-13 拉梢寺附近的峡谷地貌

尉迟炯在这里开凿大佛,一方面由于其官职和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本身的宏大规模和显著特点,在秦州甚至更大区域都会被民众周知的。除了一些艺术工匠以外,具体开凿施工和各种辅助性劳动(搭设竖向木构件)的工匠肯定是来自于附近地区。营造大佛约二分之一的工程量就是搭设木构架工程,由此所产生的劳动“拉梢”也是除了雕凿大佛之外最重要的劳动,而也就可能在工匠或当地人中间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口语,普通人对这个工作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拉梢”,最终,约定俗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名称。

从拉梢寺的造像题记中,仅仅提到开凿大佛是在“渭州仙岩”,而没有说寺院的名称,“拉稍寺”这个名称,充满了普通民众或者是劳作气息,是否为北周时期的寺名值得存疑。而拉梢寺大佛在元代曾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也应该是采用了和北周时期相同的施工方法,所以元代时期也同样可能产生“拉梢”的印象。“拉稍寺”名称也有可能是元代出现的。

在全国各处石窟中,由于这种大幅作品的特殊性,而采用竖向栈道(脚手架)的工艺方法仅仅是拉稍寺一处,具有很大的独创性而引起当时人们的注目,“拉稍寺”这个名称,充满了普通民众或者是劳作的气息。其中蕴含的工程科技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注释】

[1]董广强《麦积山石窟岩石软弱夹层对洞窟布局的影响》,载《石窟艺术研究》第一辑,文物出版社,2016年。

[2]《宋史》卷二六六、《列传》第二五。

[3]《宋史》卷四六七、《列传》第二二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