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第127窟及周边洞窟的关系与考古新发现

麦积山第127窟及周边洞窟的关系与考古新发现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27窟位于麦积山西上区最上一层栈道上,这层栈道从西崖大佛向西,分别分布着第123、124、125、126、120、127、158、153等洞窟,其中第123、126、127、158窟属于洞窟,而第124、125、153等为崖面浅龛,这些浅龛的规模较小,受崖面关系的影响较小,所以我们主要讨论几个窟在崖面上的相互关系。而第158窟和第126窟之间的距离为10.13米。

麦积山第127窟及周边洞窟的关系与考古新发现

第127窟位于麦积山西上区最上一层栈道上,这层栈道从西崖大佛向西,分别分布着第123、124、125、126、120、127、158、153等洞窟,其中第123、126、127、158窟属于洞窟,而第124、125、153等为崖面浅龛,这些浅龛的规模较小,受崖面关系的影响较小,所以我们主要讨论几个窟(第123、126、120、127、158)在崖面上的相互关系。而下层洞窟115、114、113、121、122等窟也是我们的讨论范围(图8-1)。

图8-1 和127窟相关洞窟分布图

127窟所处的这层栈道是利用修凿98窟摩崖大佛时大佛头部的一层栈道孔横向发展过来的(图8-2)。在这几个洞窟中,以第126窟的开凿年代最早,是北魏中期向晚期过渡的类型。其他的几个洞窟都要晚于这个洞窟。其他的洞窟特别是西侧的第120、127、158等窟都应该是在第126窟栈道的基础上水平向西延伸后开凿的,栈道就是这几个洞窟之间的基本联系。

图8-2 西崖大佛桩孔和西上区栈道关系

先来看第120、127、158这几个洞窟之间在崖面上的分布关系,从修凿大佛的栈道孔位置可以知道,这个位置原始的栈道层和现今的混凝土栈道层的高度大致相当,那么我们就暂且用现今的栈道面来比照这一排洞窟和原始栈道之间的关系以及洞窟之间的关系。

第126窟内部深、宽、高的基本尺度为1.75米、1.89米、1.72米,距离第98窟的西侧边缘为2.6米,就这样一个规模的洞窟来讲,这是一个适宜的距离,说明在这个洞窟开凿时这里的崖面位置比较充裕,不需要顾忌其他方面的因素。这个洞窟的窟口高1.13米,宽1.08米,下口距离栈道的高度为0.96米。这个距离也是工匠站立在栈道上方便开凿用力的高度。窟口距离栈道过低则难以用力,对施工造成不便;过高,则需要借助于一些工具,同时,后期供养人对窟内造像进行参拜、维护等都很不方便。

图8-3 127窟120窟158窟分布图

在第126窟西侧的三个主要洞窟,第120、127、158窟,其分布位置就值得讨论和分析。如果以第127窟为中心,就会发现东侧的第120窟窟口高度降低,而西侧第158窟的窟口高度增高,形成一个跳跃式的反差(图8-3)。其中第120窟的窟口高0.98米,宽0.90米,下口距离栈道0.25米。第127窟的窟口高2.06米,宽2.07米,下口距离栈道0.80米。第158窟的窟口高1.45米,宽0.69米,下口距离栈道1.65米。我们先将第127窟搁置在一边,先看第158和120窟,这两个洞窟和栈道之间的关系很是奇怪,因为在开凿石窟时,一般都是在前期开凿栈道的基础上水平或是向上延伸,这样就自然以栈道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时代性区域。在短距离内,崖面形势没有特别变化的情况下栈道都是水平向前延伸,而时代相近的洞窟也就以栈道为基础大致水平发展和分布,这一点,在麦积山石窟中处处可见,比如西崖大佛下侧的第81、82、83、84、85、87、88、89等窟,都是基本呈水平分布(图8-4)。而我们看第120和158窟,一个距离栈道0.25米,一个距离栈道1.65米。在第120窟上方位置也没有影响洞窟开凿的因素(120窟上方的171窟是北周时期开凿,晚于120窟)。而第158窟的上方位置就是软弱岩石夹层(图8-5、8-6),在前期的第98等窟的开凿时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不利的条件而成功地避开了这个夹层[13](图8-7)。而第158窟在开凿时不是尽力地将洞窟位置适当向下开凿,而是向上靠近这个软弱夹层,以至于在后期的地震中窟顶被震塌。所以从栈道与洞窟关系以及洞窟与岩石软弱夹层的关系来判断第120窟和第158窟。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开凿出现这些情况是不合情理的。

图8-4 西崖平行洞窟分布图

图8-5 158窟和栈道以及上方岩石软弱夹层的关系

图8-6 158窟、127窟上部的岩石软弱层

图8-7 麦积山西崖岩石软弱夹层及受影响洞窟分布图(自左至右分别为158窟、127窟、123窟、98窟摩崖大佛、133窟、135窟)

前面讨论过,第126窟开凿时间比较早,其和第98窟大佛之间的距离和洞窟的规模适当,后期在这个栈道层开凿洞窟时也需要和第126窟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而第120窟和第126窟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43米(图8-8),就两个洞窟内部的宽度而言,这个距离略微显宽,第120窟窟内深度和宽度为1.70×2.10米,如果是在第126窟之后开凿第120窟,最大保持在2米的距离即可。而我们现在再来看第127窟和第126窟之间的关系,在窟口高度上两个洞窟大致在一个高度上,从距离上,两个窟口之间的距离是5.06米,从平面关系图看两个洞窟内部空间很接近。从各方面都是一个适宜的距离。而第158窟和第126窟之间的距离为10.13米。仅从这个距离讨论,第158窟的开凿时间在第127窟之前就不符合常理,因为如果在第158窟开凿的时候,它和第126窟之间有很大的空白崖面,有充分的开凿空间,作为一个小型洞窟很容易布置,没有必要在更远的距离上并且是向上靠近岩石软弱层来布置洞窟,所以第158窟的位置布局很明显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图8-8 西崖首层洞窟连续平面图

现在我们分析第127、158、120窟之间的关系,在同一层栈道上,从正立面上看,第127窟和126窟口下沿保持在同一高度上;从平面关系上看,两个洞窟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一个适宜尺度。但是第120和158窟就不同,从栈道关系上看,第120和158窟分布在第126窟西侧,是在第126窟栈道的基础上向西延伸而开凿,但是平面距离以及和栈道之间的关系非常奇怪。和较早开凿的第126窟保持着比较远的距离,并且其和栈道层以及第127窟之间的高度也很奇怪。这些现象如果按照第127窟开凿在第158和120窟之后的理论就难以解释清楚,而将第127窟确定在第120和158窟开凿之前就顺理成章了。

图8-9 127和158窟关系图

图8-10 127与121窟的破洞(20世纪80年代初修补)

第127窟是在第126窟之后开凿的洞窟,这时第126窟向西的崖面很宽裕,第127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和第126窟拉开合适的距离后开凿洞窟。而略后的第120和158窟为了避免打破127洞窟,为了躲避开下层的121和122窟,158窟不得已向高发展,并且将洞窟体量缩小,和127窟的前壁保持足够的距离(图8-9),或许在这个时候158窟的开凿者已经看到了127和下层121窟之间的打破(图8-10)。但是向高位开凿洞窟就更靠近了岩石软弱夹层,以至于在后期地震中产生窟顶破坏(158窟顶和127窟门道顶部破坏,现窟顶为20世纪加固工程时补修)。而第120窟最初的考虑是利用第127窟门道的深度来开凿洞窟,却没有料到第127窟的窟内方向有一定的倾斜,致使第120窟打破了第127窟(图8-11-1、8-11-2、8-11-3、8-11-4)。

图8-11 -1 120窟正壁破洞

图8-11 -2从127窟残破处看120窟(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

图8-11 -3 127窟内破洞现状(20世纪80年代修复)

图8-11 -4 120窟与127窟剖面示意图

对于第120窟的年代我们认为其开凿时间是西魏时期的540年[14],而第158窟的开凿时间也已经在法生碑的讨论中,认为这个洞窟即是洛阳法生开凿的洞窟,具体的开凿时间是北魏末期的535年或者是西魏初期的一、二年间[15]。这两个洞窟开凿时间的确定也就将第127窟的开凿下限确定在了西魏初期的一、二年间。

图8-12 -1 121窟内的破洞(20世纪80年代修补)

图8-12 -2 127窟(上)与121窟(下)整体位置关系图

第127窟除了和第120窟之间存在这打破关系,和下层的第121窟也存在打破关系(图8-12-1、8-12-2)。第121窟的开凿年代是北魏晚期,对于这一点,学界没有争议,但是在开凿先后的问题上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第121窟是一个平面方形、三壁开深龛的洞窟形制,洞窟总深度为(含正壁龛深度)3.55米,窟内高度2.53米。洞窟的正壁深龛和第127之间存在打破关系。在讨论第121窟和127窟的关系之前,我们先看第121窟的相关问题。

第121窟位于西崖自上而下的第二层栈道上,这层栈道也是利用第98窟西侧的栈道开凿的。这层栈道共有9个窟龛,自西向东分别是第122、121、113、179、114、115、187、182、119等窟,其中第179、187、182、119是崖面小龛,而第113窟也是一个开凿于北周的小窟,年代在127窟之后,没有相互关系,故在这个问题中这几个窟龛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讨论122、121、114、115之间的关系。(www.xing528.com)

图8-13 西崖洞窟二层洞窟连续平面图(套色部分为坍塌复原)

在这些洞窟中,第115窟距离第98窟最近,只有2.45米,也是这层洞窟中开凿最早的洞窟,略后向西开凿的洞窟是紧邻第115窟的第114窟。第115窟的开凿时间有明确的题记,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在麦积山石窟的分期中属于北魏中期洞窟。第114窟从艺术风格看略晚于第115窟,但是第114窟门道部分坍塌,而从附近洞窟的保存情况看,不存在大面积坍塌的情况,故第114窟最初在这个位置的崖面比较凸出,而在北魏中晚期的地震中造成前部坍塌(图8-13),这个现象在麦积山其他位置也存在,需要另文讨论。但是此处却对第121窟的位置选择形成了影响。因为从洞窟分布看,第121窟距离第114窟比较远,和其他位置洞窟选择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应该是第114窟附近的崖面发生了局部的小坍塌,第121窟在这个栈道层选择位置时,就尽量避开这个坍塌面,从而将第121窟选择在了距离第114窟6.10米的位置。我们现在看第121窟和第127窟的上下关系,第121恰好在第127窟西侧下方,两个窟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仅仅为1.13米(第121窟口上沿和第127窟口下沿),是一个很接近的状态。

图8-14 133窟及附近洞窟关系

在洞窟位置选择时,无论是在水平距离还是垂直距离上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垂直距离上,都要和其他洞窟特别是大型洞窟保持足够的距离。这一点,我们从第133窟和周边洞窟分布关系上就可以得到明确的证明,第133窟下方十米左右的位置都是空白没有洞窟分布(正下方132窟为浅龛)(图8-14)。而在第133窟下方很远位置开凿的第131窟,虽然距离很大,但是还是采用了大深度下沉的方法(下沉距离为59厘米)来保持和第133窟的距离(图8-15)。所以,如果是第121窟开凿时间是在第127窟之后,那么也就会尽量避免和第127窟在垂直关系上保持这样近的距离。而从第121窟栈道层洞窟关系看,即使第121窟开凿在第127窟下方,也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来将洞窟尽量地降低来拉开相互之间的距离,比如和115、114等窟的高度齐平。但是第121窟和栈道之间却是偏高的位置,如第115窟口下沿距离栈道面是56厘米,而第114窟距离栈道面是25厘米,但是第121窟距离栈道1.19米,明显高于第114和第115窟(图8-16)。如果其上方已经存在第127窟,这样的位置选择显然是不合适的(图8-17)。

图8-15 第131窟平、剖面图

图8-16 121窟和栈道以及115窟关系图

图8-17 西崖首层洞窟和二层洞窟连续叠压平面

从这一点看,第121窟在开凿时,并没有顾忌到第127窟的情况。而从第127窟的情况看,门道的深度比同为大型洞窟的第133、135等窟大得多,如第127窟的门道深度是2.92米,而第133和135窟的门道深度分别是2.22和2.10米。因为第127窟的上方位置是岩石软弱夹层,将洞窟高度限定,无法向上发展,只能是保持这个高度,但是为了尽量躲避开下层的第121窟,就只有将洞窟向纵深发展,把门道尽量地凿深,躲避开第121窟,但当时未考虑到开凿施工时薄的崖壁很难承担开凿时的力度,而导致在开凿时打破了121窟。从这些综合因素分析,第127窟的开凿要晚于第121窟。

这样,通过第127窟和周边的第120、158、121窟的关系分析,第127窟开凿的下限时间应该是在北魏末期、西魏初期的535年或536年。而开凿的上限年代是在第121窟的开凿之后,也就是在北魏晚期。

在近年有关于麦积山石窟分期的文章中,达微佳将第121的年代定为北朝第三期,具体时间是513—534年[16]日本学者八木春生的研究中,将第121窟定为北魏后期洞窟,具体时间定为510年左右[17]。虽然在具体时间上有差别,但第121窟开凿于北魏晚期阶段没有争论。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就把第127窟开凿时间的上下限确定在了北魏晚期至西魏初期的一段时间内。具体的时间或可限定在510—536年。这样,就可以把第127窟的开凿和乙弗氏事件分开讨论,两者没有关系。

另外从第127窟内部的造像壁画风格也可以将这个结论向更具体的方面推进一些。

图8-18 127窟正壁石雕造像(局部)

图8-19 麦积山147窟佛像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127窟内的塑像和壁画风格是介于北魏晚期和西魏初期的过渡性风格,所以才有诸多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因为它继承了晚期的一些特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从127窟正壁石雕佛像看。首先,造像为水波纹肉髻(图8-18),这种形式在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普遍出现,在北魏中晚期的造像中尚没有明确发现。但是这种水波纹肉髻在龙门石窟的北魏晚期造像中普遍存在,我们推测麦积山石窟西魏时期的水波纹发髻是在西魏迁都长安佛教信徒将龙门的造像风格向西传播形成的。另外,造像面部较为方正,和北魏晚期典型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比,明显要偏晚一点(图8-19)。但是和典型的西魏作品比(图8-20),又要早一些。综合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将127窟造像的塑做或雕凿时间限定了535年或者是536年。

图8-20 麦积山石窟馆藏西魏造像

127窟在麦积山是属于一个大型洞窟,窟内高4.50米,宽8.60米,深5.00米。开凿这样一个洞窟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结合敦煌莫高窟相关洞窟开凿的史料,这样一个体量的洞窟前期开凿的时间大约为1~2年,所以,以此推论,127窟的起始开凿时间约为533—534年。

综上所述,127窟应该是一个北魏末期开凿的洞窟,而洞窟内部塑像和壁画上在西魏初的一二年间完成的。以前的学者均纠结于洞窟内塑像和壁画的风格,因为洞窟本身就是处于过渡时期,早期和晚期的艺术风格都具备,所以就出现较多的争论。而本文是建立在对洞窟崖面的布局以及洞窟之间的打破关系上,其结论应该更为合理。

【注释】

[1]麦积山石窟勘察团《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2期。

[2]初师宾《石窟外貌与石窟研究之关系——以麦积山石窟为例略谈石窟寺艺术断代的一种辅助方法》,载《西北师院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3]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4]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董玉祥《麦积山石窟北魏窟龛及其造像》,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5]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李月伯、何静珍、陈玉英《麦积山石窟的主要窟龛内容总录》,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6]李西民《论麦积山石窟艺术史上的六个高潮》,载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石窟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7]金维诺《麦积山石窟的兴建及其艺术成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8]张锦绣《麦积山石窟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项一峰《麦积山西崖西上区石窟内容总录》,《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

[9]张宝玺《麦积山石窟壁画述要》,《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

[10]郑炳林、沙武田《麦积山与乙弗后有关之洞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项一峰《麦积山第127窟研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

[12]八木春生《天水麦积山石窟编年论》,载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编《石窟寺研究》第二辑,文物出版社。

[13]董广强《麦积山石窟山体岩石软弱夹层对洞窟布局的影响》,载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石窟艺术》第一辑,2016年,文物出版社。

[14]董广强《以洞窟开凿及壁画工艺论麦积山120窟开凿年代》,《石窟寺研究》2016年。

[15]董广强《麦积山石窟法生碑初步探索》,载《麦积山石窟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3月。

[16]达微佳《麦积山石窟北朝洞窟分期研究》,载《石窟寺研究》第二辑,文物出版社。

[17]八木春生《天水麦积山石窟编年论》,载《石窟寺研究》第二辑,文物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