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窟俗称上七佛阁、散花楼,位于东崖的最高处,是北周时期大都督李充信为其亡父祈福开凿的七间八柱大型崖阁式洞窟,前有八根大型石柱,后有七个大型佛龛,其中各供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整个洞窟通长31米,高16米,深8米,是麦积山石窟最宏伟壮观的一个洞窟。
在工程后期,李充信请著名文学家庾信撰写了《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这篇铭文用骈文的文体写成,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工整对仗,华丽典雅,神采飞扬,文字优美流畅,可谓是经典之作。这个洞窟也就成为全国石窟中唯一一个有著名文学家作铭文的洞窟,以至于现代天水学者冯国瑞在其撰写的《麦积山石窟志》中称:“令山岩豁然生色者,唯庾信一铭,层壁摩崖,照耀寰宇,虽龙门伊阙,亦无此等伟迹”。
3窟俗称千佛廊,位于4窟的东下侧,是一处雕满石胎泥塑千佛的崖面,共计6排千佛,整个洞窟高8.20米,宽36.50米,每身千佛高0.95米,宽0.70米。千佛的最上部雕凿为长廊形状,有横梁、脊檩、替木、檐椽等构件,因此被称为千佛廊(图7-1、7-2)。
图7-1 3窟和4窟外景
图7-2 3窟内景
168窟是一处石台阶,下接东崖附近地面,上端接3窟,两者之间有一石门分割。
目前的研究一般认为,168窟、3窟、4窟这三个洞窟是一体性工程,都是北周时期大都督李充信开凿的,其中4窟散花楼是整个工程的主体,而3窟是属于附属性工程,168窟则是属于必要的道路(图7-3)。
图7-3 168窟
(www.xing528.com)
图7-4 第2排千佛和第3排千佛之间的间隔
3窟的千佛自上而下分为六排,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整体,在第二层千佛和第三层千佛之间,有约0.60米的间隔,在这个间隔上古人开凿了一排横向栈道孔。这个间隔将千佛分为了两个部分,上层有两排千佛,下层有四排千佛。作为千佛廊从东到西的走廊,现今架设的混凝土栈道的走向和高度和原来的栈道一致。可以看出,这个间隔是开凿时的工匠有意识预留的,目的就是作为开凿栈道位置(图7-4)。
3号窟的西端延伸至4窟东端石柱的下端,两窟在平面上相互交错4.45米(图7-5),另据实测,从3窟栈道平面到4窟平面的垂直高度为5.2米。
在3窟与4窟之间,存在着一处人工雕凿的巨大的崖面内凹,深2~2.4米,宽1.9米,在正面崖面上又开凿着几组有规律的桩孔(图7-6),这个内凹的崖面究竟是什么时间开凿的?和这两个洞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内凹的崖面和分布的桩孔是一个时代?一系列具体的问题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图7-5 3窟、4窟连续平面测绘图
图7-6 3窟4窟之间的凹槽
在3窟和4窟位置保留的这些桩孔,是麦积山石窟为数不多的在洞窟区域内保存的栈道,并且栈道孔洞和洞窟塑像等之间的关系保存的十分原始,没有被后代的重修干扰,也没有受到地震破坏。是我们了解古代栈道结构、形式等十分珍贵的材料。在其他区域都被喷护的情况下,这个位置的栈道的资料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处栈道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平行通道部分和上行楼梯部分(图7-7)。对于平行通道部分的栈道我们主要调查和讨论的是栈道的基本结构,而上行楼梯部分,我们主要讨论的是3、4窟之间的交通方式问题,这个涉及两个洞窟之间的栈道是否在施工时一体设计的问题。
图7-7 3窟栈道测绘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