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栈道横槽功能问题解析

麦积山石窟栈道横槽功能问题解析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桩孔功能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桩孔之上的横槽的功能,横槽和大桩孔同长,大约为35米,平均高1.07米。大桩孔作为一个悬吊的平台,其功能是向下的,而在其上的横槽,在功能方面是没有任何一点和栈道相联系,那我们就从其他角度切入来考虑它的功能问题。窟门上方位置有浅槽的几个洞窟中,其开凿时代都是北周时期。那么,这些小型洞窟门口上方书写某种文字的做法可以作为第4窟上方大型横槽功用的一种启示。

麦积山石窟栈道横槽功能问题解析

在桩孔功能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桩孔之上的横槽的功能,横槽和大桩孔同长,大约为35米,平均高1.07米。这样的横槽能用于什么呢?

大桩孔作为一个悬吊的平台,其功能是向下的,而在其上的横槽,在功能方面是没有任何一点和栈道相联系,那我们就从其他角度切入来考虑它的功能问题。

图6-18 横槽西侧的字体残迹

横槽目前所见的使用功能是书写一些字体(图6-18),这一点我们是从表面遗留的宋代痕迹所见的。从前面提到的报告书可以知道,在南宋时期,在高僧重遇的主持下对这一部分进行了修缮,当时修缮的范围很大。就这一部分而言,是在4窟正脊略靠中间位置用灰泥书写了“太平”二字(图6-19)。而在横槽部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西端位置,也有写字的痕迹,剩余两个字的笔画,这两个笔画显示原来的字体较大,是利用了横槽的高度来书写字体,书写方法和“太平”二字相同,也是先用灰泥涂抹出一个平面,然后再用灰泥用凸起的方法写出字体。在其他位置,也有灰泥涂抹的痕迹,重遇在这些位置还用毛笔书写了重修这个洞窟的发愿文(图6-20)。

图6-19 屋脊位置的“太平”

图6-20 横槽位置残留的宋代题记

图6-21 王子洞窟区景象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肯定,在南宋时期,横槽的主要功能是书写一些较大的字体,这些字体即使站在山下也可以看清,其内容大致是对佛的赞颂之语或者是祈福平安的话语。那么,在此之前的原本功能是什么,如果视点仅仅局限在这个位置,很难获得突破,我们可以从其他洞窟的侧面资料中来印证其功能。

麦积山石窟东南侧的山岭上,还保存着一处王子洞窟区(图6-21),共计15洞窟编号,其中1个是2米见方的造像窟,1个是禅窟,其他的都是方形敞口小龛,经过调查是北周时期的洞窟群。

在207窟窟门外侧上方位置,有一块雕刻规矩的浅槽,高50厘米。宽150厘米,深5厘米,在其底面有四个4厘米左右的小桩孔(图6-22)。按照其他洞窟的做法,这几个小桩孔应该是固定麻丝后涂抹泥层用的,这样的方法可以是泥层和崖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普遍的做法。问题是这个刻在洞窟门口上方的浅槽是做什么用的?另外在西上区的109洞窟门口上方,也有这样的浅槽,这些浅槽在20世纪的加固工程期间被封闭,现在难以见到。但是前辈学者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并做了一些简单的测量,金唯诺先生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成就》一文中提到了这些浅槽,并将其功能确定为固定小型碑刻之处[2]。(www.xing528.com)

图6-22 207窟外景

在西崖98窟摩崖大佛下方的88窟窟口上方,也有一个方形的浅槽,最初在洞窟编号时将这个浅槽也另外编了一个号,是为167窟(图6-23)。但是综合考虑,这个位置是无法进行塑像和绘制壁画,这个浅槽应该是88窟的一部分,形制和前述洞窟相同。

窟门上方位置有浅槽的几个洞窟中,其开凿时代都是北周时期。按照这个特征,在其他北周时期的洞窟口上方,也可能存在着这种浅槽,只是由于崖面外观被混凝土喷护而难以得见,早期工作也容易忽略这些简单的遗迹

图6-23 88窟及门口上方的浅槽

龙门石窟或其他以石刻为主的石窟群中,由于石质坚硬细腻,所以古代的信众会将开凿洞窟的发愿文等直接雕凿在洞窟壁面上,但是在西北石窟群中,由于山崖的石质都比较粗糙,难以精雕细刻,所以一般都是将发愿的内容用书写的方法写在泥质地仗上,或者是用较大的字体雕刻在崖体上,尚没有明确见到雕凿好碑刻后再将其固定在崖面上的做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实现。

首先,相对来讲,石质碑刻的重量都比较大,体积较大的碑刻都是在下端有一个榫,然后将其插入重量较大的底座上以保持整体稳定。小型碑刻一般厚度都会在5厘米以上,这样的碑刻即使较小,在侧立的状态下也不稳定,如果将其固定在山崖上,首先就存在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固定。我们现今可以用水泥等材料,而在古代,作为建筑胶结材料只有泥浆,而泥浆是无法固定本身就不稳定的侧立碑刻,而石灰作为建筑材料被普遍运用是明代以后,而且是作为砖层的平砌来使用,而在固定侧立碑刻的受力状态下,用石灰也是难以达到稳固的目的。况且是在高空悬崖的状态下,这样固定很危险,所以古人不会采取这样的方法。而如果采用在碑刻四周加塞木楔的方法来固定也不稳固,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临时性固定方法,随着木材的干燥、收缩以及其他原因,碑刻必然松动,所以古人也不会采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即使采取,在崖面上刊刻的浅槽要大于碑刻的厚度,但是我们在202窟看到的只是一个5厘米深度的槽而已,无法实际性安装碑刻。

在排除了这些浅槽是刊碑刻的观点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其功能。可以肯定的是在北朝时期,特别是在北周阶段,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207窟的情况来看,其在浅槽上均匀地分布着四个小桩孔,这种功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是用于涂抹泥层用的,那么在这样的浅槽中涂抹一方平整的泥层平面能用于什么呢!绘制壁画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面积太小,无法表现内容,而且其位置也不是表现壁画的位置。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在这个位置书写某种文字,其具体的内容可以很多,可以是开窟的发愿文,也可以是对佛的赞颂之语,或者是引用佛经中某些文字,当然也不排除开窟的信众用某种书写的方式来标示该洞窟的名号或是开凿者的一些信息,这种方式在其他地区晚期开凿的洞窟中是一种常见现象,这应该是受到世俗建筑中的一些影响,比如宅院前或建筑门楣上方的匾额等。而在北朝时期我们尚没有明确地发现这种现象,但麦积山石窟在窟门上方的这些痕迹可以提供给我们这方面的思考。

那么,这些小型洞窟门口上方书写某种文字的做法可以作为第4窟上方大型横槽功用的一种启示。在207、109等窟门的上方方形或长方形的浅槽说明在北朝晚期麦积山石窟存在着在洞窟外侧书写文字的做法,而4窟上方的横槽从南宋时期的功能来看就是书写某种文字内容,只不过是书写的方法是采用了灰泥材料,这样才能表现出立体效果而在更远的位置就可以看到这些字体,结合我们前面的研究分析,其原本的功能就应该是书写某种文字的,而就其位置、规模等综合考虑,应该是对佛的赞颂之语,类似于今天的横幅。

【注释】

[1]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室,《麦积山石窟第4窟庑殿顶上方悬崖建筑遗迹新发现》,载《文物》2008年9期。

[2]金维诺《麦积山石窟艺术成就》,载《中国石窟·麦积山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