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石刻造像碑入藏年代再研究出新成果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石刻造像碑入藏年代再研究出新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两次撰文进行探讨,其基本观点是在北周武帝灭法时期,当时的僧人将这些石刻造像碑搬运到了这个洞窟之中[4],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和洞窟中的题记等方面进行判断研究。在移动大型石刻造像时有足够的距离。按照情理,搬运大型石刻造像时,自然要向利于通行的位置移动,而不是向狭促的位置移动。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石刻造像碑入藏年代再研究出新成果

麦积山石窟133、135等洞窟中保存的诸多石刻造像,从洞窟内部造像空间布局的情况分析,和原有的洞窟形制、造像布局等都完全不匹配,洞窟中没有放置这些塑像的位置,都是在洞窟中散乱放置,不应该是洞窟最初开凿时安置在这些洞窟中的造像;另外即使在同一个洞窟中,这些石刻造像的年代都不一致,如133窟的石刻造像碑,年代从北魏晚期到西魏乃至北周时期;而135窟中央放置的一佛二菩萨,虽然大致是一个时代(西魏),但是从雕刻风格方面观察,却不是一组雕像。从这些信息综合判断,这些造像不是洞窟中最初的配置,是在之后的历史时期,由于其他因素而被吊运到这些洞窟中。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两次撰文进行探讨,其基本观点是在北周武帝灭法时期,当时的僧人将这些石刻造像碑搬运到了这个洞窟之中[4],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和洞窟中的题记等方面进行判断研究。现在,从栈道研究出发,我们可以为这个观点增添新的证据。

证据一:这个栈道的操作平台(最上方的)是两层栈道共同受力的形式,两排栈道孔上下对齐排列,在安置了栈道梁后共同受力,这种栈道形式有时代特点。

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对栈道形式进行了调查,分析这种双层栈道的形式普遍出现在北周时期,如4窟上方的栈道孔和3窟的栈道孔,都是这种双层栈道的形式,在前期的洞窟附近我们没有发现这种桩孔样式,可以肯定这种桩孔出现在北周时期,另外桩孔的一些具体特点也表现出和4窟上方北周栈道一致的特点,可以肯定是同时期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叙述)。

证据二:一些学者提出这些造像碑是在南宋或明代时期被搬运到这些高层洞窟中[5],但是我们从133窟具体情况来分析,这些造像至少是北宋之前就被搬运到133窟中了。

在133窟入口位置,有一组北宋时期的泥塑造像,内容是释迦牟尼会子的场景,而在门口两侧,也各有一身宋代的塑像(图5-24),从现场的情况看,如果这几身造像在塑造完成之后,就不可能再装入133窟中。

图5-24 133窟门口景象

释迦牟尼的塑像正对133窟门口,身高3.50米,身体下侧的莲花宽1.20米。身体左侧的罗睺罗高1.44米,立佛塑像和门口之间2.00米。

将重量最大的石刻造像搬运到洞窟中,需要众多工匠在133窟中,重量比较大的石刻造像为1号千佛碑和西侧后室内大型的石雕佛像(图5-25、26),其重量据计算各为1吨左右。这样的重量在呈悬吊的状态进入133窟时,按照平地上的个人承担力计算,至少需要5人,考虑到还有控制石雕塑像进入洞窟中左右摇摆的情况,还要有人在两侧用力控制其左右摇摆,这样至少需要7个人来控制。但是如果这些石刻造像是在133窟门口的塑像完成之后进去的,那样留给工匠们用力操作的空间就很小。在进入洞窟的那一刻,7名人员需要一起协力拉动绳索向后用力,而在宋代立佛和罗睺罗存在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操作,或者至少会在佛像上留下一些人工用力操作时不小心留下的一些擦痕等破坏痕迹,但是经过我们仔细调查,没有发现这种痕迹。(www.xing528.com)

图5-25 133窟西侧后室的石雕佛像

图5-26 133窟1号造像碑

退一步讲,假设石雕塑像被成功吊运到133窟门口,如何被运到西侧后室内也是一个问题,这个石雕高2.1米,宽1.7米,厚0.3米,根据现场情况,只可能是在侧立的状态下进行搬运,如果是6~8个人进行搬运,将塑像用抬杠固定好,我们简单计算一下其基本宽度,塑像的宽度是30厘米,两侧各有一根15厘米的抬杠,两侧人员的活动空间为50厘米,这样的话需要的基本宽度为160厘米,这是一个最小的宽度,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搬运这样重量的重物,需要的宽度远不止这个数。

但是,从罗睺罗到门口菩萨之间的距离却无法达不到这个数字,其间的距离为1.40米,这样的距离造像根本过不去,即使采取一些简便的措施强行将塑像搬运过去,难免会在塑像上留下一些施工的痕迹,如碰触或绳索摩擦痕迹,但是我们同样没有发现这些痕迹。

图5-27 133窟门口立佛与罗睺罗

从现场观察,罗睺罗的造像位于释迦牟尼佛大立像东侧右手位置(图5-27),在门口位置的宋代坐像相互制约下,东侧位置可通行的宽度受到了影响(1.40米)。相反,在释迦牟尼大立像的左手位置,因为没有罗睺罗的造像,所以空间位置要相对于东侧更为宽敞,是为2.05米。在移动大型石刻造像时有足够的距离。按照情理,搬运大型石刻造像时,自然要向利于通行的位置移动,而不是向狭促的位置移动。但是我们观察133窟内部的大型石刻,重量最大的石刻造像却都是在西侧内室位置;说明在当时移动造像时,没有受到133窟门口位置泥塑影响,可以确定造像的移动时间是在北宋塑像之前。再根据其他历史背景和研究资料,我们可以肯定,这些石刻造像是在北周时期被搬运到洞窟中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