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了大型洞窟中石刻造像入藏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还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其一,在133和135窟中均有石刻造像,就数量而言,这些石刻造像大部分都集中在133窟,而不是135窟,当初开凿这些悬吊的栈道时,为什么不将这些栈道开凿在133窟上方而开凿在135窟上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当初设计栈道时为什么不将悬吊设备开凿在133窟上方?因为从洞窟空间讲,133窟的内部空间要明显地大于135窟,可以放置大量的石刻造像,并且133窟的位置也低于135窟,在悬吊时明显要省力一些,但为什么悬吊装置不开凿在133窟上方?
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时,要认真地对附近崖面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不能只从洞窟内部考虑,因为悬吊装置是在洞窟外崖面上布置。在现场仔细观看133窟和135窟洞窟上方崖面形势,发现在133窟上方由于山体自身地质结构有一道内凹的岩石软弱层和一道外凸的岩石层(图5-22),无论是这两层的垂直高度还是外凸岩石的外挑长度都是古代栈道技术不可逾越的障碍,当时的工匠不可能在这个位置架设栈道向上发展,在133和135窟两个洞窟的选择中,只能选择洞窟上方崖面相对平整的135窟。
图5-22 98窟和133窟上方的岩石凸出
另外,如果当时悬吊时只考虑135窟内部石刻造像的垂直运输问题,似乎是没有必要将两个大型木梁的位置开凿到那样的高度上,适当降低高度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需要同步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利用这一个悬吊装置来满足两个洞窟内的大型石刻造像进行垂直运输的需求。如果仅考虑135窟的入窟问题,有6米的高度距离就足够了,而实际上大型桩孔底部距离135窟门口的高度为11.5米,远远大于135窟的实际需求。之所以这样做,应该是考虑到了133窟入藏的问题。135在垂直高度上高于133窟,高差为6.75米,两个洞窟之间还存在着9.9米水平距离。石刻造像从135窟的位置悬吊以后,要想进入到133窟,就必须从侧向用力将石刻斜拉到133窟门口的位置,而如果从悬吊的位置至133窟的高度越大,进入133窟的操作角度就小(图5-23),操作起来就省力一些,如果大型桩孔的开凿位置相对低一些,这个夹角就会大一些,操作起来就很困难一些,所以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桩孔布置得更高一些,目前的位置是山崖顺坡和内倾的交接处,是一个在可能条件下最高的一个点,因为这个位置是山体顺坡和倒坡的交接位置,是这一区域中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选择在这个位置的原因所在(东崖山体顺坡和倒坡的交接位置在4窟屋顶檐口位置,在相关章节中讨论)。(www.xing528.com)
图5-23 从150和151窟位置到133窟的夹角
现场吊运时,135窟的吊运相对简单,需要两组工匠,第一组位于山体下方,第二组位于135窟内部。当滑轮以及造像固定完成后,第一组工匠从山下用力,将造像拉升到135窟门口略高位置;第二组工匠再用绳索固定造像,向洞窟内部牵拉,两组工匠协同用力,将造像放置在洞窟内。
在向133窟吊运石刻造像时就略微复杂一些,需要三组工匠,除了位于山体下方和洞窟内的工匠外,还需要一组斜向牵拉人员。从现场地势综合判断,这一组人员的位置应该是在西崖西上区的最上一层栈道位置,也就是123窟、126窟栈道层。因133窟西侧是98窟摩崖大佛,没有人员立足位置,只能是在西上区最上一层栈道立足用力。
第一组人员先是在山体下方垂直位置用力牵拉滑轮绳索,石刻造像逐步升高,当造像高度高于133窟口位置时,继续拉高,最大程度地接近大型木梁高度,这样做法的目的是在向133窟斜向移动时,最大程度地减小斜向角度,达到省力和利于操作的目的。然后在固定好斜向绳索,造像逐步下放,在这个过程中,位于123窟位置的多名工匠牵拉斜向绳索,使造像向133窟位置移动。当造像到达133窟门口高度时,内部的工匠将造像拉入到洞窟内部,从而完成整个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