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探查造像石胎桩孔功能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探查造像石胎桩孔功能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当工程需要的时候,需要二次加深栈道孔,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菩萨或佛像的石胎位置部分开凿新的栈道孔来替代原有工作平台,这就是我们所看到菩萨石胎上大桩孔的功用。

麦积山石窟栈道考古:探查造像石胎桩孔功能

除了规整、对称的桩孔布置以外,我们还在泥层脱落的东侧菩萨的石胎上发现有很多大桩孔(图3-11),而在泥层完整的大佛和西侧菩萨的石胎中,这些大型桩孔也应该是存在,只不过是掩盖在泥层之下我们难以看见,对这一部分桩孔的功能我们也需要简单地讨论。

我们看到,这些桩孔都是在塑像的石胎上,这些桩孔在后期对塑像进行塑造时都是会被掩盖在泥层之下。从开凿施工角度讲,这些栈道孔的功用也就是在整个造像的开凿过程中,在后期造像塑造时就不再使用这些桩孔。再者,东侧菩萨石胎上的桩孔大体看比较散乱,没有垂直或水平对应规律。另外,菩萨两侧的桩孔水平间距为2.85米,这样的距离虽然相对于一般的栈道桩孔间距而言有点过于宽大,但是从材料性能、力学等方面判断,是可以满足施工需要,因为这毕竟是临时性的设施,在平台上施工的人员也都是熟练的技术工匠,在开凿施工阶段不会有信众来到这里,安全性方面顾虑要少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没有必要在中间位置再加设栈道桩孔用来弥补此处桩孔间距过大的情况,再者,这些桩孔也没有和主体桩孔在一个平面上,并不能和主体木构架的桩孔共同用力。

图3-11 东侧菩萨位置的桩孔(www.xing528.com)

菩萨石胎上的这些桩孔,我们从施工时间段上可以看出,这些桩孔应该是和主体桩孔的施工时间一致。在施工前期,主体构架桩孔是和这些相对散乱的桩孔同时工作。它们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不一定很直接,但仍可以通过这种关系来推测这些桩孔的使用功能。这些桩孔都是在石胎上,在位置分布上都是可以被掩盖的位置,也可以看出在开凿这些桩孔的时候工匠们的用心。

最初在崖面上开凿的桩孔,其基本的口径是在30~35厘米的尺寸,深度是35~40厘米,这样的深度满足使用要求。但是随着崖面向下修整,桩孔附近的岩石也就被修整掉。从大佛身侧崖面和原始崖面对比情况看,最初的崖面和现在的桩口之间最少被凿掉30厘米以上。这样,桩孔的支撑力就会逐渐地缩小和降低,从而产生严重的晃动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桩孔进行加深的处理才能满足施工的需要。对于这一点,只能是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进展情况进行处理,虽然在崖面修整之前就可以考虑到这一点,但限于桩口的基本口径、开凿工具等方面的因素,是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桩孔的深度加大到崖面修整以后还可以使用的深度,一来在小洞口进行深度的开凿施工难度很大,工具和手都没有办法深入到这样的深度;再者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只能是根据工程的进程对桩孔进行二次开凿加深。

在对原来开凿的桩孔进行二次加深时,必然先把木桩去掉,这样的话就会失去施工平台支撑,就无法对桩孔进行二次的凿深工作,所以还需要一个新的工作平台,这样就需要新开凿一些桩孔。这些新桩孔和需要二次开凿加深的桩孔不能有太远的距离,同时还要隐蔽,在工程后期要被掩盖掉,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外观效果,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的工匠便把这些新的施工平台的桩孔开凿在造像石胎上,在造像的石胎位置建设一个临时施工平台,这些桩孔都是临时性、辅助性的,没有必要严格布置,后期还需要进行遮蔽。这样既达到了工程的目的,也不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外观。

大佛和菩萨两侧分布规律的桩孔是建造这座摩崖大佛主要的栈道构架,毫无疑问,这些桩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是需要进行二次加深,因为从原始自然起伏的崖面是无法一次性地开凿到这个深度。所以当工程需要的时候,需要二次加深栈道孔,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菩萨或佛像的石胎位置部分开凿新的栈道孔来替代原有工作平台,这就是我们所看到菩萨石胎上大桩孔的功用。当大佛身侧的桩孔被二次开凿加深以后,这些桩孔就失去了作用,被随机性地使用。目前东侧菩萨现存的榾架,就是宋代重修大佛时随机对桩孔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