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栈道:大佛规划位置揭秘

麦积山石窟栈道:大佛规划位置揭秘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麦积山石窟的地层由紫红色沙砾岩组成。在麦积山98窟摩崖大佛开凿前,工匠们对崖面势必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对大佛的基本位置、大小、和左右洞窟之间的关系等都要进行认真考虑。岩石软弱层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限制性因素,如果摩崖大佛想继续向更高位置发展,那么必然要超越这个岩石软弱层,这个位置的不利因素我们前面已经谈到。这样,摩崖大佛高度就控制在了上部的岩石软弱层之下和90、165窟之间的位置。

麦积山石窟栈道:大佛规划位置揭秘

麦积山石窟98窟摩崖大佛位于西崖窟群的中心位置,有大量的后期洞窟,如在大佛右侧的主要洞窟有:123、126、127、120、115、114、121、117、118、100、101、102等,在大佛左侧的主要洞窟有128、133、131、132等,这些洞窟都围绕在98窟周围,形成了以98窟为中心的洞窟群。

如果排除98窟周围的后期洞窟,仅仅就98窟摩崖大佛而论,这个洞窟属于这片区域中开凿较早的洞窟,在其之前,在其现位置靠东略下的位置有74、78、165、90以及在西崖最下位置的51以及57窟。之前的这些洞窟的洞窟形制、大小规模等都基本相同,在麦积山石窟都属于中型敞口龛,但是98窟却没有继承前期的洞窟形制,而是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摩崖形式,这种形式使这尊大佛在整个洞窟群中异常得引人注目。

大佛大致朝向西方,限于山崖的走向,微微偏向南方一点,这说明古人在塑造佛像是对方向是有选择性的。同时塑造的内容又是西方净土世界的阿弥陀佛,自然要朝向西方,而早期洞窟都分布在西崖,而不是朝向比较好的南崖,后期的洞窟是在西崖都凿满以后才转向在南崖开凿。

但是,在当时崖面空间很宽敞的情况下,这尊摩崖大佛为什么选择在这个位置,而不选择在其他位置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麦积山石窟所在山体的地质结构。

麦积山地区是中生界地层的中心地区,以白垩系地层为主。白垩系地层分布面积较大,而且集中,层厚,近水平产出。白垩系地层因是构成麦积山石窟的载体而进一步被命名为麦积山组,标准剖面位于土桥子以西的陈家庄—阮家沟一带,层型剖面厚度大于482.50米。麦积山组岩性主要为砖红色—紫红色厚层块砾岩夹沙砾岩及砂质泥岩。

麦积山石窟的地层由紫红色沙砾岩组成。构造简单,为轴向近东西的缓倾向斜构造,倾角约5°~10°,未发现断层。岩性为砾岩、沙砾岩夹有薄层含砾泥岩等,层理复杂,纵向变化大。含砾泥岩在岩体中以透镜状或夹层出现,穿过石窟部位的有三层,每层厚0.1~2.1米,泥岩含沙砾量大,黏性小。

图3-2 麦积山西崖岩石软弱夹层及受影响洞窟

简单讲,麦积山石窟所在的山体整体上由砂岩组成,但是其分布不均匀,整体上看,东崖的岩石颗粒相对均匀、致密,而西崖的岩石颗粒要略为粗糙一些,很不均匀。并且在相对致密的岩石之间有相对软弱的岩石夹层,就本课题而言,从山体的西侧开始,在127窟窟上方位置,有一道岩石的软弱层,其厚度约为30~40厘米,从外观看,这一部分岩石略微内凹,这道岩石软弱层呈水平分布,其位置和外观极为明显(图3-2)。在洞窟开凿时,各个时期的工匠都注意到了软弱夹层,在洞窟位置选择时都尽量避开这个位置。譬如在127窟开凿时,就尽力地将洞窟避开这个高度,但是由于这道岩石的软弱层是向山体内部倾斜向下的,大约呈4~5度倾角,127洞窟顶部的后部就遇到了这个软弱层,以至于角部部位出现壁画脱离等病害。另外从外观看,这道岩石软弱层从西崖一直向东崖延伸,从133窟上方、135窟下方一直向东延伸,由于中区大面积喷护,难以具体观察,但可以肯定,是一直横贯山体。(www.xing528.com)

这一道软弱层,由于岩石疏松,并且包含有大量的水分,对于开凿洞窟和塑像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古代工匠们在选择崖面位置时都是力图避免将洞窟和造像安排在这些位置[1]。关于这一点,各地在石窟开凿都存在这个问题,工匠们或极力地避开,或者是采取一些其他方面的具体措施,因势利导。

在麦积山98窟摩崖大佛开凿前,工匠们对崖面势必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对大佛的基本位置、大小、和左右洞窟之间的关系等都要进行认真考虑。首先,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所塑造的大佛是西方净土世界的阿弥陀佛,那么在有大面积空余崖面可供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古人自然要选择尽量靠西的位置,一些早期洞窟如74、78、90、165等窟,虽然也在西崖,但是其位置却略微偏向西南,这样就将偏西的位置空,为98窟的选择提供了余地。

但是,崖面上岩石软弱层却成了限制性因素,因为这个软弱层横贯东西山崖,早期的洞窟因为崖面位置宽阔,并且这个软弱层的位置偏高,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产生冲突。但是在建造大佛时,就产生了冲突,这组摩崖大佛的体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洞窟体量,如74、78等窟,足见当时开凿这组大型造像主持者(无论是世俗供养人还是僧人)有着充足的财力和人力的支持。这种状态必然促使他产生一种超越前者的思想。在位置选择时,必然将其造像高度要远远地高于其他洞窟,这就又成了一个主观的限制性因素。

岩石软弱层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限制性因素,如果摩崖大佛想继续向更高位置发展,那么必然要超越这个岩石软弱层,这个位置的不利因素我们前面已经谈到。一个是岩石结构疏松,容易风化脱落,不利于雕刻;其次是岩石中包含有大量水分。如果在这个位置雕凿佛像,必然就会有造像的一部分是处于于这个岩石软弱层的位置,不但在雕凿和塑造时很困难,在后期还会受到水分的影响,对造像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所以,这是个难以突破的限制,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岩石里的水分运移仍然是文物保护中一个难以克服的课题。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尊大佛开凿位置选择的上限就是这个软弱层,无法再向上发展。而洞窟的下限根据造像主的情况,也必然会选择高于附近的早期洞窟,如90、165等窟。这样,摩崖大佛高度就控制在了上部的岩石软弱层之下和90、165窟之间的位置。

在崖面选择这个问题上,98窟已经固定在了165、90窟水平位置之上和岩石软弱层之间的位置,这个位置之间的垂直距离大约为15米。但是,除了这个因素之外,在90窟西侧还有更宽的位置,在左右的位置选择方面,98窟为什么会选择紧靠90窟的位置,而不是再远离一点距离呢?有一个原因可以确定,就是这样可以充足利用90窟的栈道来进行工作,只需要在90窟的基础上再向前、向上一小部分,就可以达到摩崖大佛的工作面。但我们结合现场调查,这只是原因之一,我们再谈前面提到的岩石软弱层,由于长期自然风化作用,在岩石软弱层上的岩石属于相对比较致密的岩石,这处岩石在这个位置大致呈三角体向前凸出了一块,这个三角体的横向尺寸大约为4.5米,前凸的尺寸大约为3米,古代工匠就充分利用了这个凸出的岩体,将大佛安置在这个凸出岩体的下面,将其作为大佛的遮护(图3-3、4),实际功用上可以遮挡雨水对造像的破坏和影响。

图3-3 98窟大佛和上方的岩石凸出

图3-4 98窟佛头上方三角形的岩石凸出近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