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积山石窟栈道:工匠视角的考古研究成果

麦积山石窟栈道:工匠视角的考古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关于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的未决问题,如127窟的年代问题、133窟碑刻入藏年代问题、大型佛像周边洞窟布局问题等,也许我们从工匠视角入手,现场还原当时的施工场景,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将研究推入到臆想式的状态中。让我们以工匠之眼,向那些默默无闻的古代工匠致敬!

麦积山石窟栈道:工匠视角的考古研究成果

甘肃各地的石窟寺分布广泛,是我省最为丰富的文物资源,这些石窟在考古佛教艺术、东西及区域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一般而言,石窟寺的主要内容包括洞窟建筑、塑像、壁画等形式。而栈道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普通的游览过程中,都是一个不太被重视的对象。

在开凿石窟之前,古人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崖面位置,而要达到这个位置,就需要开凿栈道,首先将栈道作为通行的道路到达需要的位置,然后再以栈道作为施工的平台来进行开凿施工。所以,从任何一种角度来看,栈道都是一种重要的遗存,但是在目前的研究过程中,这一点往往被忽略,这一方面的研究报告很少甚至是空白。

作为石窟开凿栈道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也就是其目的与意义所在,其一是将栈道作为建筑技术来研究,从栈道的布局、走向,栈道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栈道的材质等方面;另一点是将栈道作为石窟遗迹的重要方面来进行研究,如洞窟之间的相互关联、开凿次第、主体洞窟或中心型洞窟与周边洞窟的关系、前期洞窟对后期洞窟的影响等方面。

作为第一个研究层面,是作为古代建筑层面进行研究的,栈道技术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结构形式、材料力学、施工组织等方面和一般的古代建筑构件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石窟栈道由于其功能特点,其建筑目的主要是用于在山崖间架设道路和作为施工的平台,其结构形式受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岩石条件、不同的地区等条件影响,表现出各异的形式,如在麦积山石窟,就根据时代的不同,表现出了多种栈道形式和结构,充分体现出了古代工匠在栈道材料、力学荷载、实际通行功效等多方面的智慧,而这些技术手段也是古代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将栈道作为石窟遗迹研究的方面,在石窟考古等方面就越表现出其重要性,因为栈道是石窟开凿的前提设施,有洞窟就必定先有栈道,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除了开凿栈道和洞窟本身的重要关系之外,后期开凿栈道时,一般不会在其他位置重新架设栈道,而是充分地利用前期架设的栈道,在此基础上向前或向上延伸。另外,在大型洞窟开凿完工之后,周边会自然产生一些小的洞窟,形成中心洞窟和周边洞窟的紧密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前提是以栈道为纽带,表面看这是洞窟与洞窟之间的关系,实际是栈道之间的关系,而我们通过对遗留栈道的分析,就会充分地了解古代在洞窟开凿施工时的具体境况,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洞窟与洞窟、栈道与栈道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为石窟考古断代提供基础性的研究。

麦积山石窟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石窟寺,高峰独立是其显著的特点,洞窟全部开凿在距离地面20~80米的悬崖上,这些洞窟都是通过栈道来进行开凿和后期供养,最多位置有十二层栈道。这种现象在其他石窟完全不具备,所以就为栈道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但是对于栈道的研究工作之前都是完全忽视的。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麦积山崖体加固工程之前,麦积山石窟保持了最原始的面貌,崖面形式、洞窟布局、各个时期的栈道孔洞等都较完好的保留。在麦积山石窟山体加固工程中,限于当时的理念、技术等,这些崖面上的桩孔等被全部喷护遮盖了,使我们失去了很多的研究和判断当时境况的直接可视资料,这一点失误在当时的工程验收时已经有所提及,我们也不能用现今的理念和眼光去苛责那时的建设工程。(www.xing528.com)

幸而在工程未被喷护的部分还保留了大量桩孔,如东西崖大佛位置、135窟上方、4窟上方、3窟等,另外一些旧照片、旧工程图纸等都保存了一些影像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不但可以研究栈道本身的结构、形式等,同时对于洞窟开凿布局、相互之间的开凿次第等也有重要的价值,所以结合这些现场和图像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得出很多有意义的成果。

由于早年曾学习过中国古代建筑,所以在对洞窟的考察中,首先是对洞窟形制比较关注,从建筑学的角度撰写了一些论文。而在这个过程中,洞窟周边的栈道孔洞也逐渐地被关注,同时因为对古建筑兴趣的原因,和民间建筑工匠有较多的交流,不断地向他们请教建筑施工的具体流程、方法、材料甚至是场景等,有时一起在建筑工地上体验性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麦积山瑞应寺修缮施工期间,也有幸参与其中,更直接地在建筑施工现场体验,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建筑施工,包括栈道施工的实际场景。

栈道研究这个命题,看起来似乎与历史、艺术、宗教人文无关,更与大多数我们认为的石窟寺的主流研究关联性不强,更多的是和材料、人力、场景等有关,和我们的生活常识有关,但却关乎石窟寺是如何开凿,崖面又是如何利用,所以,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也是需要一些学科知识,需要把自己的视角放置在一个建筑工匠的角度考虑,分析材料重量、人力分配、施工流程等,用这些施工常识复原当时的施工场景,就能解决很多实际性的现场问题,一些历史的悬疑也就很容易解决。但是现阶段的研究方向都热衷于讨论高层次的、有思想内涵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如同过度医疗一样,研究都走上了无实际意义的、过度的空泛研究,一些最简单的、最基础性的研究却是无人问津,形成了诸多的空白研究地带,而从工匠视角进行的栈道考古研究就是属于此类。

许多关于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的未决问题,如127窟的年代问题、133窟碑刻入藏年代问题、大型佛像周边洞窟布局问题等,也许我们从工匠视角入手,现场还原当时的施工场景,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将研究推入到臆想式的状态中。

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的责任就是走出研究的象牙塔,通过朴素的研究方法,复原当时的施工现场,让普通的民众理解和接受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使命!

让我们以工匠之眼,向那些默默无闻的古代工匠致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