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将领,具备以下才能:
第一,能够分散或切断敌人的兵力,使敌军不能有效互动。第二,指挥自己的部队如同使用自己的左右手一样灵活自如,互相照应,协调一致。第三,尽可能收集一切军事情报,同时又能最大程度上保守己方的军事秘密。第四,一旦开始决战,一定要势如猛虎,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对方。
关于这一点,一个非常有名的反面例子就是淝水之战。前秦时期,苻坚得到王位之后,作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前秦统治者,他实行了包括任用王猛为将等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使国家更加强盛。在他的努力下,周边的小国陆续被吞并,前秦的领土得到极大的扩张,敌国的将领纷纷败北,前秦也由此积累了大量财富。苻坚想依仗这空前强大的军队出兵东晋,于是在公元382年,苻坚召集朝臣们到太极殿商议此事,他说:“我接管国政已经近三十年了,周边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对我们称臣,只差东南角上的最后一个政权,所以我打算让我们的文明照亮那片失落之地。我做了一个粗略的估计,我们有近九十七万的兵力,我准备向东伐晋,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朝臣们对此时出兵东晋的利弊争执不下。有人坚持反对出兵,并指出东晋君臣和睦,而且又有谢安和桓冲这两位极具手腕的贤臣坐镇,因此按兵不动方为上策。然而苻坚固执己见,在朝臣们失望而归后,唯有苻坚的弟弟苻融仍据理力争,他为这场战争的不可行性列举了三条论证:第一是天有异象,第二是此时东晋的朝堂关系无懈可击,第三是连年的战争已经导致国内军疲民怨。然而苻融的观点和立场却令苻坚大为恼火。一些朝臣力谏苻坚不要出兵,并指出由汉族人建立的东晋政权广受人民的拥护,加之东晋还有天险长江作为天然屏障。但是苻坚对此不屑一顾,他说:“我有一支百万大军,如果我命令他们将手中的马鞭扔进长江,甚至足以截断水流。”尽管朝臣们激烈反对,但是苻坚仍然坚持推进入侵东晋的计划,此时有一位朝廷重臣全力支持苻坚的计划,他便是慕容垂——被苻坚灭国的前燕贵族。因为亡国之痛怀恨在心的慕容垂从心底里期盼着苻坚的失败,以便他能光复燕国。苻坚对于能得到慕容垂的支持而感到万分欣喜,于是他很快便发动了淝水之战。(www.xing528.com)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派苻融、张蚝、梁成诸将率领二十五万步兵和骑兵为先锋,他自己则带领了六十多万的步兵和二十七万骑兵伴随着遮天蔽日的军旗和声势浩荡的车骑,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开拔,壮观的行军队伍绵延数千里。虽然苻坚的军队号称百万雄师,但其实人心离散,因为许多士兵都来自之前战败的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许多军队是由之前的敌人组成的。这样一支看似数量庞大的军队,实际战斗力是非常低下的。而东晋的大将谢石则带领着大军驻扎在淝水的一岸,与苻坚的军队隔水相对。苻坚和苻融在寿阳看到谢石的部队军容整肃,八公山上一时间草木皆兵,此时惊惧交加的秦军大概真的为这次鲁莽的军事行动后悔了,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按照谢石的要求稍稍后撤允许晋军渡河决战是导致苻坚失败的决定性一步。苻坚认为他可以采用兵书中的战略,引诱对方半渡淝水时伺机而动,以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然而军队刚刚开始后撤,苻坚就意识到了决策的失误,因为他的部队已经因为惊慌失措而自乱阵脚。苻融陷在骚动的军队中试图控制局面,却在乱军中丧生。谢石率众乘胜追击重创前秦的军队。淝水一败之后,苻坚和他的部下已是风声鹤唳,仓皇而逃。苻坚的失败在于其不懂得如何治军,难怪他的军队会一败涂地。
指挥大军,如同使用自己的左右手一样,这体现了一个将领出色的军事才华,能够有效掌控局面,是一个将领最大的本事。如果不能有效指挥大军,或者因为意想不到的因素,出现了指挥失误,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